国学阅读读什么,读故事,读知识,读历史,读文化,更要读人生智慧。
李白在《侠客行》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诗句勾勒出了一个功夫奇高、深藏功名、智勇双全、让人仰慕不已的侠客形象,侠客“事了拂衣去”的行径蕴含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功成身退”的人生大智慧。
然而“事了拂衣去”从来不是简单事,大丈夫生当建功立业,功业一旦建成,却让他毅然放弃无边的荣誉或者九死一生追求的富贵,确实很难,功成是否要身退,这是个很难抉择的问题,值得探析,退还是不退,可分为三大类:一为功成身不退,二为功未成身不退,三为功成身退。
一、功成身不退,可分为两大类,有不知利害而不退的,有明悟生死而不退的。
(一)暗而不退。汉朝名将韩信功高盖世,到了监狱中,临刑时退无可退方悟,才发出“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这是韩信智慧暗昧,不知进退的结果。其实,韩信早该悟了,《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当韩信直言说出“臣多多益善耳”这句话,就彻彻底底激起了刘邦的强烈忌惮之心,你可以想象刘邦内心是何等的惊涛骇浪,何等的惊慌恐惧,否则刘邦为什么说“何为我禽?”而不是说“何为我用?”作为开国帝王,刘邦笑里一定充满了杀机,擒来干什么,擒来当诛,可惜韩信暗昧不悟。虽然聪明的韩信似乎也意识到回答不妥,赶紧说皇帝“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这句话也算机智,但是作用太小,才高盖世,功高盖主,活着就是罪过,不得不杀耳。
(二)悟而不退。韩信不知退,但是也有知晓要退的,但是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回不了头了,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是有的,而且不少,如主父偃事例,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官至齐相,曾说“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這句话有点决绝,表达了其为目标不惜赴死的的决心,但是许多人忽略了主父偃说这句话的惨痛经历,主父偃说“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主父偃说父母不把他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他,宾客抛弃他,他啥都没,能有的只能是不断往上的雄心,正是这股雄心推动主父偃不断向前攀登,不断建功,然而宦海无情,主父偃最终在残酷的宦途中落得身死族灭,为五鼎烹耳,《史记》中云:主父方贵幸时,宾客以千数,及其族死,无一人收者。主父偃是明知危险坚决不退,情愿五鼎烹,求仁而得仁,虽死无怨。虽有不智不取之处,但亦是他追求的结果。
二、功未全成而身不退。有部分英雄豪杰孜孜以求的功业尚未全成已经功高震主了,这也迫使他面临退不退的问题,比如萧何,打天下需要他,安天下,还需要他,刘邦曾经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那么萧何的结局如何呢?萧何最终获得善终,刘邦死后,他获得遗命辅佐汉惠帝,谥号为“文终侯”。萧何能获得善终也不是一马平川个充满平坦的,他的仕途充满了危险,他能得善终,更多的是因为智慧和人品,他身上有两大韩信不具备的关键因素:一是萧何是文官不是名将,这就是优势,文官再厉害,在打天下的皇帝看来,总不如武将破坏那么大,而韩信恰恰是当世无双名将,哪怕不掌握兵权,只要在那,皇帝也疑惧不安,幸好萧何不是韩信,这就是关键优势。第二是萧何能听进去善言,当萧何用计诛杀韩信时,刘邦重重赏赐萧何,萧何也高兴,手下门客召平却看到了危机,大胆谏言,萧何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好,比韩信好多了,立刻力辞封邑,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逃离危机。当萧何帮助刘邦评定了黥布叛乱时,萧何在后方兢兢业业做好后勤工作,但是门客提醒他要满门抄斩了,萧何瞬间清醒了,立马察纳雅言,自污身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引得民怨,刘邦才放下心来,萧何方得解脱,这就是萧何第二个关键优势。在刘邦看来萧何对皇权是有用的,不杀萧何,利大于弊,因此,萧何的功业还可以继续建,这就是功未全而身不退的例子,尽管过程充满了不确定的艰险。
三、功成身退。功业一旦建成,立刻急流勇退,这是人生智慧,不少英雄豪杰能够安然洞察先机,避开险滩,获得安生,值得赞赏。
西晋张翰曾担任大司马东曹掾,因见秋风起,乃思起吴中菰菜和莼羹以及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作《思吴江歌》云:“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然而张翰的“鲈鱼秋思”其实只是个借口,不是根本原因,回家去吃美味可口的莼菜和鲈鱼也并不真是合乎他的志向,真正原因是张翰实实在在洞穿了时局,看到了八王之争的未来,自身在齐王司马冏手下效力,必定卷入且齐王未来悲观,所以才以天真任性的行径身退官场。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张翰身退归家,司马冏兵败被杀,被牵连杀害的两千余人。退则生,不退则死,张翰确实深得其中三昧,其“鲈鱼秋思”未尝不是急流勇退之举,张翰成功把握了“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知行合一,值得赞扬。当然,范蠡泛舟五湖、张良功成退的成功案例同样让人仰止。
四、功成不退原因探析。为什么不少英雄豪杰功成身不退,功名富贵已经有了,为何还要眷恋权位,探析原因,为两方面。
(一)不能退,英雄豪杰在建功立业过程中沾染了太多的因果,牵扯了太多的人事,他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影响许多人命运,他的进和退,已经不是他自身的进和退,而是许许多多和命运息息相关的人进和退了,他深深知道,一旦退了,将影响众多将士和下属命运,自己无数手下士兵的命运,自己兄弟的命运,自己的妻子父母奴仆的命运,他已经不是自己,而是某个集团的代名词了,他有太多考虑,太多担心,担心不能护住他们的安全,担心过去的敌人对自身和相关集团施加不利手段,这个时候,只有权力才能靠得住,才能保全一切,因此,明知危险,也只能苦苦支撑,苦苦站在风里,有进无退,宁死不放权,宁可在权力的宝座上沉沦,粉身碎骨也不放弃,这就是功成身不能退的原因,透着悲壮。
(二)不想退,英雄豪杰也是普通人,具有普通人共同的思想感情,一旦享受到权力的滋味,就可能沉迷于权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许多人明知道功成该退,总是自负才智,认为自己可以凭借能力和智慧躲过杀劫,但是在封建王朝,君王一言断生死,躲过的几率是很低的,哪怕文种称病,哪怕韩信不朝,哪怕伍子胥支持了夫差做了吴王,但是伴君如伴虎,虎再讲究感情也是要吃人的,权力无情,所以千般算计,只要惊惧了皇权,终究难逃一死。不想退就死,透着悲凉。
五、功臣身退的启示,像孙武、范蠡、张良等英雄豪杰都成功脱离权力场,功成身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启示有三。
(一)洞察过去。深深明白自己功成的社会原因。功成必定有功成的社会条件,如果前提条件不存在了,那么自身一定要清楚,自身价值降低了,甚至消失了,或者取到反作用了,为什么良弓要张。那是过去有飛鸟,有飞鸟,良弓就有价值。
(二)洞察现在,要洞明自己现在的价值。人的价值和万事万物的价值都不是恒定的,良弓的价值由飞鸟决定,当功臣的才能不再被时代需要时,价值就接近零甚至负数时,就要舍得位置,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洞察现在,才能决定未来。
(三)洞察未来。要洞明到君王虽然还是那个君王,过去倚重只代表过去,现在可不是过去,过去的上级成了现在的君王,掌握绝对权力的皇上,他的位置变了,心态必然也变,现在是臣子需要君王,君王的价值无限大,臣子的价值无限小,如果英雄豪杰不能洞明这一点变化,那就危险。不能洞察,性命遭杀。
古语“贪夫询财,烈士询名”,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财宝固然可爱,权力固然迷人,和自由生命相比算得了什么。在国学阅读中,当思考其“功臣身退”的因果,从而获得人生智慧启迪。当然是否可以探讨功成后,让英雄豪杰身不退,也不再影响国家的稳定,这就需要制度的精心设计,既保证功臣在位不影响国家安稳,国家也不亏待功臣,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1]张良.“功成身退”原因辨正[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5期.
[2]郑灵燕,王勇,张冠文.中国道家思想中“士”的境界[J],兰台世界 2015·5月下旬.
[3]张今歌.《老子》“功成身退”之道之我见[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2年月1月.
[4]康怀远.《周易》“利用安身”与李白“功成身退”[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9月.
王奖华,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