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让寓言的哲理揭示水到渠成

2020-04-10 11:03常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3期

常艳

[摘要]寓言教学中,哲理的揭示需要依循着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板块中逐层深入,让哲理的揭示与故事的理解、人物的体悟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应提供渠道,再现心理,在丰盈形象中为哲理揭示莫基;搭建平台,探究根源,在明确观点中为哲理揭示蓄力;营造情境,自由表达,在角色置换中为哲理揭示架桥。

[关键词]寓言教学;环环相扣;哲理揭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67-02

寓言是小学语文中低年段教材中常见的文体,以简短有趣的故事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深受学生的喜爱。寓言类文本的教学,揭示寓意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纵观当下的寓言教学课堂,教师们要么无所适从,直接灌输,要么生硬提炼,环节断裂,学生未能经历从故事到哲理的自然生发。笔者以为,寓言哲理的揭示,需要依循着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板块中逐层深入,让哲理的揭示与故事的理解、人物的体悟有机融合在一起。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提供渠道,再现心理,在丰盈形象中为哲理揭示奠基

寓言类文本中,人物的言行是作者创作寓言故事了!”……在学生围绕着自己的认知进行分享之后,教师则相机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人物的内心变化是非常细微的,大家可以运用两个感叹词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吗?学生先从“啊”字入手,表达了农夫难以置信的心理活动,然后迅速转化为惊喜——“啊?怎么可能?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怎么会平白无故地死在这里呢?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哈哈!管他呢,我今晚正好没有下酒菜,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今天有鲜美的兔肉吃了!耶!”

作为一篇以文言形式出现的古典寓言故事,只描述了事件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并没有直接展现出内在的哲理。但这种言语简练的文言形式,会给学生留下众多的语言空白点。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带人文本的故事情境之中,引领学生不断向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内心迈进,然后展开丰富合理、大胆新奇的想象,并尝试运用感叹词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倾吐出来,从而让原本存在于文本字里行间的人物形象镌刻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让整个故事更具鲜活的画面感,为学生准确地开掘寓言的哲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平台,探究根源,在明确观点中为哲理揭示蓄力

阅读寓言类文本的要旨除了要理清故事发展轨迹和人物形象之外,更需要从情节的发展走向和人物言行的表层洞察到其内在的本质,明确人物所作所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关联。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自我感知的过程中不断朝着故事的内核迈进,在历练学生感知和评判能力的同时,为寓言哲理的揭示蓄力。

在组织学生阐释认知的过程中,教师紧扣“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引导学生站在种田人的角度理解他的想法。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种田人真是太可笑了,分明是由于幸运才捡到兔子的,怎么能当成是总有的事情呢;兔子一般都很敏捷,肯定有什么特殊原因才会撞到树桩的;等兔子肯定要比干农活更轻松些,种田人是被偶然间得到的好处冲昏了头脑,居然放弃了自己的主业……从学生的发言不难看出,他们争论的焦点其实落在了兔子撞死在树桩上究竟是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于寓言内在哲理的洞察。为此,教师为学生拓展了《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的具体版本:在一个深秋的傍晚,一位农夫正从田里干活回来,一群打猎人的吆喝声吓得很多小动物四处逃命,其中一只兔子就在慌乱之中撞死在了树桩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这些补充的信息入手,寻找相关的证据,再次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则深入地认识到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其实是事出有因,是一种特殊的偶然现象。这一现象或许在今后的几年,甚至是几十年都不一定会出现。教师在学生再次发言的过程中,相机提炼并板书了本节课的核心词语——偶然。

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其根本就在于要能够发现寓言故事中种田人的错误根源。本版块的教学中,教师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表达的空间,并紧扣差异因势利导,通过补充性的资料拓展,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思考,诱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故事情节、朝着人物言行的细节出发,并在思维交锋的过程中明晰文本人物的言行价值导向,从而提升了学生内在的思维品质。

三、营造情境,自由表达,在角色置换中为哲理揭示架桥

为了使学生对故事的感知能够自然地朝着哲理层面迈进,教師并没有生硬地要求学生直接说说从故事、从人物身上吸取了什么教训,而是通过置换角色,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一个对话情境中。

第一板块:转化理解成果,顺势劝说。教师亲自扮演这位糊涂的种田人,任由家里的农田完全枯萎,自己却悠哉悠哉地等待着下一只兔子撞死,并要求学生从亲人、好心的邻居、朋友等不同的角色中选择一个角色,来劝说这位种田人。由硬性的学习任务转化为情感维度下的友情劝说。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有的扮作种田人的儿子:“老爸啊!你怎么这么顽固不化呢?这兔子不会每天都来撞一次啊!你如果还是这样下去,明年我们只能喝西北风了。”有的学生从好心邻居的角度劝说:“老李啊老李,赶快去种田吧!兔子撞死只是偶然的事情,你怎么能把希望放在这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上呢?”……在这一版块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还处于相对模式化、套路化的层面。

第二板块:深化认知体验,升级劝说。教师再次出招:“昨天有,今天就有可能还有,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你们谁能让我心服口服,我才去种田。”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从自己原始认知中进行语言的重组和再度包装:勤勤恳恳才会有真收获,总是想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三板块:链接生活实际,延伸劝说。教师出示生活中与《守株待兔》故事相关的典型案例:(1)偶尔中奖,放弃工作,以买彩票度日;(2)数学考试碰巧题目在训练班练过,课上不听讲,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训练班的押题上。教师相机组织学生运用劝说种田人的方法来劝说这两位新时代的“种田人”。

这种从教材到生活的拓展延伸,在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寓言哲理的揭示不能全部落在教学最后一个板块上,前面每一个板块、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积极为哲理的揭示奠基、蓄力、架桥,让哲理揭示水到渠成。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