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瑞泽
清华大学作为与北京大学齐名的顶尖学府,她那煌煌上庠的高贵气质,那水木清华的灵婉俊逸,那人才辈出的光辉校史无不令莘莘学子心驰神往,寤寐思服;而她那看似平淡的八字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间又蕴涵了几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但其实,笔者相信早在《周易》成书之前,人类便孕育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在栉风沐雨的艰辛中生根,在九死一生的搏斗中抽穗,最终在那一次次的钻木中闪出收获的火花。人类代代传承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动了多少人,鼓舞了多少人,又成就了多少人!
太史公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后,隐忍含垢,发愤著书,“述往事,思来者”,耗时十余载,终于凝就了“奔放而浩漫,停蓄而渊深,妍媚而蔚郁,感愤而伤激”的《史记》,为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倘若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岂能如此?
自强不息的精神,并非中国人独有,它是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他的早年经历却是一连串失意组成的:借钱经商,两次破产;竞选议员,三次落选;甚至一度精神崩溃。然而他却说:“这一路充满坎坷,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而已,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倘若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岂能如此?
生活中常常有人埋怨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然而“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难道他们当真是“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不尽然。他们只是没了那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敢正视困难,不敢接受挑战,不敢面对失败,殊不知,“意志愈炼愈坚,信仰愈磨愈固”。这样的人恐怕也只能是庸庸碌碌之辈,让人空叹一声“尔志不远矣”。
自强不息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留下的那句“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自强不息是焚膏继晷的昌黎先生留下的那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自强不息是不屈于蒋介石淫威,愤然离开黄埔军校的宣侠父留下的那句“大璞未完总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
自强不息是失聪却创作不辍的贝多芬那“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壮语;自强不息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打碎病痛的枷锁、探寻那撼人心魄的“生命真义”的勇气;自强不息是“飞人”乔丹誓言“我可以允许失败,但绝不能容忍放弃”时的慨然。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古往今来,自强不息的人太多太多,他们是可敬可佩的。然而笔者不禁要问:“自强不息是形于外的,有没有什么是蕴于内的呢?”笔者想是有的,那便是蕴于心中的“厚德载物”的修养。
古人云:“郁情于中,必发于外。”正因如此,人们非常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期达到“内圣”的境界。这也是所谓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司马迁正是因为仰慕学习先贤古圣们的美好德行,才能于缧绁之中撑起民族的脊梁,成为一代“倜傥非常之人”;林肯的真诚与德义使得惠特曼无限敬佩地写下“号角为你长鸣”,甚至在他遇刺之后,作为败北一方的南方人都为他流泪,而谴责布恩的谋杀简直是“弑父”行为。倘若没有“厚德载物”的修养,他们怎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荣誉呢?
麦克阿瑟是二战时期盟军的最高统帅。论勇毅,他或许比不上天才将军巴顿;论奇谋,他或许比不上“沙漠之狐”隆美尔;论识人,他或许比不上独具慧眼的马歇尔,但他却能在盟军处于劣势,盟国互有猜疑的情况下,首先表示诚意,以美军为先锋,使盟国间建立彼此的信任。他以德服人,巧妙平衡盟国间的关系,使麾下三員骁将竭心尽力协同作战,甚至连桀骜到不可一世的巴顿也惟其马首是瞻,这岂不正应了那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古语?
相反的,一些无德之人,纵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也不会得到世人的尊崇。钱谦益在明末文坛上也算是个领军人物,然而他贪生怕死,甚至没有“女流之辈”柳如是那般的豪情与傲骨,徒为后世耻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尚书》中的“九德”到魏征奏章中所书“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从诸葛亮的那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到光绪帝师翁同和的那句“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从刘备遗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到曾国藩家书“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身之道,以图无忝所生”。“厚德载物”始终是人们追求的至高修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者本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正因有德,才有自强之气;而正因有那不息的自强之气,才愈能修性自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不仅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不仅是一则耐人寻味的隽语警句,它更是一种风华卓绝的精神气质,更是一种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确实具有普世价值,值得我们铭记心头。
【点 评】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不禁要惊叹于作者的才气,惊叹于本文强大的说理力量。所用事例,目不暇接,却又高度概括,如“借钱经商,两次破产;竞选议员,三次落选;甚至一度精神崩溃”把林肯一生的际遇完全扫描了出来;时而是中国例子,时而是外国例子,典型化手段使观点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所引名言,比比皆是,如山阴道上的风景,不仅在说服人,还能愉悦人;有取有舍,恰到好处,把文章写得丰富却又经济。从结构上来看,作者以一句自然、恰当的过渡话“自强不息是形于外的,有没有什么是蕴于内的呢?”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种不同的品质糅合于一体,从而使全文上下紧凑而匀称。而最后的总结十分精彩,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水乳交融在一起。不仅大的结构巧于缝合,就是段与段之间也做到了针细线密,比如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并非中国人独有,它是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这句话,就自然地从中国人过渡到外国人。另外,排比句的大量运用,给本文带来了整饬之美,从而能够引人入胜。
(指导教师:李仁甫)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中学高三(3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