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审美特征

2020-04-10 06:47李子霏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0年2期
关键词:红杏艺术形象春意

李子霏

“意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境界”,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意”与“境”

创造意境是离不开“意”与“境”这两个基本要素的。只有当情景交融、意象妥帖時,产生的艺术形象才可以说是丰满而生动的。有了这样的艺术形象,才会构成意境的核心,或者母体。唐代文人司空图对其诗友的隐逸诗非常欣赏,认为其诗友对所居地区的湖光山色感受颇深,因而能够写出“长于思与境谐”的五言诗,使人读了“神跃色扬”。前者指的是诗人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后者指的是读者得到了强烈的审美感受。这说明,写诗既不能没有“思”,也不能没有“境”,而且“思”与“境”必须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只有“长于”此者,方能使人“神跃色扬”。正因为如此,历代诗论大家没有不强调“思”与“境”的重要性的。

“景”与“情”

景与情,虽然是创造意境的基本要素,但又不可等量齐观。形象必须以感性的、物化的景物为依据,但感性的、物化的景物只有融入或寄寓了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想象和情思,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生命力。形象化的情感,实实在在是形成意境的基础。

中国古典美学和诗论中,向来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这两种说法,都是对诗歌审美本质的一种理论概括,都强调情意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作家、艺术家在描写客观景物时,既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冷漠复制,也不会是一种下意识的活动,而必定是包含了自己对客观景物的主观感情的。所以,诗论家或文论家们都突出了“情”的重要性。如果作家、艺术家仅仅满足于对客观景物自然形态上的描写,为写景而写景,不管他描写得多么逼真,终究不能产生意境。

画作的传神之笔在于眼神,文学作品的传神之笔在于“文眼”。在一句之中或一篇之中,只要有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或一段话,能够表现精神,揭示本质,就会显得特别精彩。《人间词话》就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简单一个“闹”字,就将无限的春意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传神。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字见境界”。

“虚”与“实”

意境的创造,不仅有赖于鲜明的形象,还要求达到虚与实、显与隐、有限与无限有机统一的完美境界,也就是通过虚实相融,在艺术中体现出无限的神思,韵味无穷。

这里所谓的“实”与“显”,都是指艺术形象的直接性;所谓的“虚”与“隐”,都是指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以“实”与“显”的直接性来引导“虚”与“隐”,而“虚”与“隐”的间接性又必须不脱离“实”与“显”。这样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含蓄的,在有限的形象中见出无限的形与神、景与情,收到“____”的审美效果。

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可太实、太尽、太露,应该不即不离,似有若无。既不太实,又不太虚;既不太执着,又不太空灵;既能给读者以真实的感知,又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创造的余地,从而体味出那无限隽永的诗味来。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句子,之所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它的形象是有形的、现实的,而且包孕着无穷的情趣:究竟是红杏在闹着春意呢,还是春意在闹着红杏?这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便是我们所体味的那种意境了。

由此可知,作者创造意境时,他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和主观感情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作者深远的心灵世界借助意境的创造得到比形象本身更为丰富的表达。读者在感受时,和作家彼此意会,而难以言传。这恐怕就是意境动人的艺术魅力了。

(选自2018年第11期《速读·上旬》,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本文试图从“意”与“境”、“景”与“情”、“虚”与“实”三组看似相互矛盾的概念入手,对“意境”一词做比较全面的诠释。相较于《山水画的意境》一文,本文的介绍更具有专业性,而课文则是一篇浅易的小品,通过直观质朴的语言将“山水画的意境”的内涵剖析得通俗易懂。

阅读本文,要读懂三个小标题中的三组词语所揭示的内涵;要读懂阐释的文字,并细细品味作者所举的例子,将古诗文品析与文学鉴赏的基本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读有所思

1.阅读“‘景与‘情”部分,举一首古诗,简析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

2.文中横线处应填写下列哪一项?(

A.事半而功倍

B.言有尽而意无穷

C.窥一斑而知全豹

猜你喜欢
红杏艺术形象春意
春意
燕山深处红杏香甜
红杏
春意客厅
早春
忆春
闻香知春意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