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2020-04-10 07:00冯林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3期
关键词:使用策略道德与法治

冯林军

【摘   要】突如其来的疫情中隐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课程和“抗疫”的视角,审视、甄别“疫情资源”,从中撷取常识之材、温情之材、典型之材,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爱国主义精神、法治思维和观念,使儿童过更好的道德生活。

【关键词】疫情资源;道德与法治;使用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这场疫情与每个人、与亿万家庭均息息相关,在举国上下同心战“疫”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接受新的认知,“眼前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在众多疫情资源中,甄别、撷取有利于教育儿童的教学内容,大胆开启针对社会热点与儿童成长的对话。

一、取常识之材,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病毒来势汹汹,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安全,大多数学生对此充满许多未知。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为什么会传播?怎样传播?该如何保护自己?教师应以疫情为契机,找寻冠状病毒相关常识,挖掘鲜活的教育资源,开展最生动的生命教育。

(一)促: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个人防护手册,包括尽量不外出,外出要正确佩戴口罩,勤消毒、勤洗手等一些基本的卫生知识。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多次出现,是生活教育的重点。

如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中的“干干净净吃饭好”板块,聚焦的是吃饭要讲究卫生,学会洗手。教学时,教师可播放为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特制的“七步洗手法”视频,使学生能明确步骤并进行演示。在“这样吃好吗”的环节中,学生反思疫情期间的居家饮食生活,营养搭配是否合理,饮食习惯是否健康。通过为家人设计一张午餐菜单,懂得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可以增强免疫力,是抵御病毒感染的有效保障。

(二)助:合理作息时间的规划

疫情导致开学延迟,改变了学生的假期生活。没有了学校的作息约束,多数学生在假期里时间意识淡薄,生活缺乏规律,甚至沉迷电子产品。虽然学校安排了线上学习,但家长担心学生不自觉,沉溺网络,难以管束。因此,利用“加长版”寒假,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对日常作息做合理规划,就显得尤为必要。

以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中“我和时间交朋友”板块为例,教材呈现了四幅图,均是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出现的情景:做作业时经常会被电视节目吸引;做事不专心、拖拖拉拉(边做作业边玩);不按时睡觉;长时间玩电子游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行为,激起他们“要想学得好,就要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的愿望。然后,出示疫情期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公布的《小学生居家学习的十条建议》,让学生回忆、对照假期生活,想想哪些时间规划做得好,哪些作息还需要改进。最后,引导学生安排起床、洗漱、用餐、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等时间,建立居家学习的基本常规。

(三)担:适量家庭责任的义务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疫情防控期间居家生活学习10条建议》中指出: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帮助家长减轻负担。

调查显示,假期中能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学生不到30%,所做家务也集中在扫地、洗碗、擦桌子等简单家务,有些学生整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疫情来临,外出受到限制,有的家庭直接省略了早餐,或干脆以方便面充饥,叫外賣解决,劳动能力堪忧。

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学生的家庭责任。如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中的“爱父母,在行动”板块,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中的3篇课文,均与引导学生承担家务活,承担家庭责任有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联系学生疫情期间的居家生活,结合德育处开展的“花样居家”“中华小厨师”活动,出示相关图文、视频,体现学生的自理能力与家庭贡献,培养家庭责任感。

二、取温情之材,培植爱国主义精神

眼前的灾难是最好的课程,灾难中的人和事就是最好的教材。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先进人物和事迹,是爱国主义教育绝佳的资源。

(一)关键人物,立榜样风范

榜样是指激励大家学习的人或事物。在肆虐的病毒面前,我们看到84岁带队出征的钟南山院士,身患绝症仍坚守一线的张定宇院长,脸上被防护面罩勒出深深印痕的军人刘丽,以及更多平凡却勇敢的“最美逆行者”。他们在这场战“疫”中,体现了医者风骨、仁爱之心,是新时代的好榜样。

教学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板块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知道每个人的命运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教材“阅读角”栏目中《鲁女爱国》的故事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可以替换成李兰娟奶奶的故事,用视频呈现73岁的李院士不顾年事已高,带队亲征武汉,奔波在手术室,每天只能休息几小时,脸上被勒出了道道红印……看着这些,学生的心灵必然受到震撼,榜样的力量牵引着他们,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二)关键事件,扬中华文明

病毒会传染,让一个个人经受磨难;品格会传承,让一代代人更加坚强。一线医护人员勇敢逆行,警务人员坚守岗位,社区工作人员登记排查,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他们身上闪耀着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

如教学《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时,在“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板块中有一个关于“民胞物与”的阅读材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他人都是自己的同胞,万物都是自己的朋友。教师带领学生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之后,让学生回忆疫情阻击战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并进行交流。教师选取本地一个四年级男生的事例——《一袋口罩,小小背影大大爱心》,以图片配乐的方式讲述他给民警送上了100多个口罩,是让妈妈用自己的压岁钱买的,送完了就匆匆离开,不留姓名。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深化对仁爱精神的理解。这是从古至今留存在华夏儿女血脉中的文明美德。

(三)关键数字,显国人担当

从疫情暴发到一声令下,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1000多万人的武汉一夜封城,9000多万党员成为抗疫排头兵,14亿中国人令行禁止、隔离待命,并创造了一天6000多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武汉方舱医院一夜投入使用等纪录。这一个个数字,彰显着中国速度与中国人的担当。

例如,在学完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我们都有爱心”板块中的“雷锋的故事”后,教师先出示一个数字——12600,让学生猜这个数字与什么有关。接着,教师讲述了嘉兴某高三女生在疫情发生时,毫不犹豫地将12600元压岁钱作为爱心捐款,助力抗疫的故事。学生被大姐姐的善举所感动,教师顺势再推出一组疫情期间本地爱心人士的捐款画面与数字,情感教育随之达到高潮。

三、取典型之材,培育儿童法治观念

生活是一个大考场。集体主义、契约精神、規则意识、社会公德,都是具体的考题。一场疫情,不仅考验了个人品德、公民素养,更考验了人们对规则的尊重,对法律的遵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要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本次疫情中的“众生相”,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最好资源。

(一)聚焦话题,重塑规则意识

面对不断跳动的疫情数字,有的人无知无畏,心存侥幸;有的人不加防护,随意外出;有的人无视规则,不听劝阻。这些现象,正说明规则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旨在从“生活处处有规则”引导学生“守规则要自觉”。教师可出示疫情期间本市颁布的公告,抛出“为什么政府倡议市民不外出、不聚集”的话题,供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结合隔离期间擅自外出导致几十人感染病毒的新闻,说明无视规则的危害。教师随即提问:“在疫情期间,你是如何遵守规则的?”从正面引导学生在特殊时期、特殊场合中,自觉遵守规则,决不能做践踏规则的事情。

(二)聚焦案例,秉持道德底线

《大纲》明确要求: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线。

如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中“怎样才是真喜欢”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晰爱护动物的行为表现。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适时引入疫情可能与吃野生动物有关的说法,继而出示有些人恣意捕杀、贩卖野生动物被刑法处罚的案例,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爱护野生动物的底线。

再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的“法律作用大”板块,教师以《被“贩卖”的良知》为例,剖析在疫情期间销售劣质口罩和冒牌84消毒液涉嫌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法律依据及处罚结果,说明没有道德底线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三)聚焦媒体,明辨谣言是非

自媒体时代,网络四通八达,任何人都能发表言论。疫情的特殊时刻,无数双眼睛关注着疫情发展,有人淡定,有人恐慌,各种渠道的信息纷繁复杂,让很多人失去了理性与判断力。

《大纲》指出: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可见,在冗杂的信息中分辨是非,培育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例如,某男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等公众平台发布了“某街道来了一批发烧的非本市籍人员,已被紧急送往医院”的消息。后经多方核实,该消息为不实消息,造谣者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如何辨别谣言,看到类似的言论时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学生通过理性分析逐渐懂得:转发信息需要核实真假,对无法证实的消息要保持怀疑态度,不能以讹传讹,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触犯法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丰富的信息面前,我们要保持理性,会辨析,坚决不信谣、不传谣,树立正确积极的是非观。

毋庸置疑,这场疫情是一本活教材,极具教育深意。将疫情资源适切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必能使儿童拥有更正直的品格,更睿智的才识,更健康的身心。

参考文献:

[1]郭雯霞.道德与法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教材话题的探问[J].中小学德育,2018(2).

[2]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J].中小学德育,2016(8).

(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   314200)

猜你喜欢
使用策略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议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技术的使用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的使用策略探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