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2020-04-10 05:00李秋平倪代川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0年1期
关键词:发文期刊智慧

●李秋平 倪代川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智慧图书馆是IBM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概念之后,因“智慧”思想广泛传播而出现的“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智慧概念中的一个。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始聚焦智慧图书馆研究,使得智慧图书馆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1]。近几年,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持续推进,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但研究主题相对趋同,内容大同小异,笔者通过对近五年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览》、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发文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科学揭示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分析探讨智慧图书馆研究题域,揭示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1 智慧图书馆研究数据来源、方法和工具

1.1 数据来源

笔者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采集对象,以“智慧图书馆”为篇名检索字段,时间限定为2014年-2018年,截止检索时间为2018年9月1日,期刊来源类别选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共检索到文献119篇,其中有效文献117篇。

1.2 方法和工具

文章主要使用文献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近五年智慧图书馆的发文数量、作者来源、期刊类别、研究主题内容等利用excel进行统计总结和分析,以反映近五年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情况。

2 智慧图书馆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2.1 年度发文数量统计

笔者对117篇出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文献,按发表时间进行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2014年~2018年度智慧图书馆发文数量统计图

从图1中数据来看,近五年关于智慧图书馆研究的论文发文数量呈波动的趋势,增长量不大。其中,2017年的发文数量最多,共33篇,占总发文量的28.2%。笔者认为,这可能与2017年召开的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建设学术研讨会有关。随着研讨的热潮,对智慧图书馆的关注度增加,加入研究的学者也逐渐增多,并将智慧图书馆推向了研究高潮。

2.2 作者来源统计

按第一作者进行分类统计,如表1示,高校图书馆发文数量占比为51.28%,高校师生发文数量占比为37.61%。

表1 智慧图书馆期刊发文作者分布表

从发文数量看,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据检索统计,8所公共图书馆中仅杭州图书馆发文2篇,其余7所均发文1篇。在高校图书馆馆员中,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图书馆发文2篇,其余高校图书馆发文均为1篇。在高校师生的发文中,武汉大学曾子明发文6篇,占比5.13%。其他如上海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王世伟、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黄辉发文3篇;安徽师范大学潘杏仙、南京大学沈奎林等2所高校师生发文2篇。

2.3 期刊来源统计

对117篇文献来源进行类别统计,如表2示。

表2 发文期刊分类统计表

从结果来看,图书情报类期刊发文量占总发文量90.6%,这表明有关智慧图书馆研究的议题主要存在于图书馆学界,且在图书情报领域内重视程度较高。对发文期刊种类进行统计,共26种,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19种,档案类期刊3种,大学学报类期刊2种,商业经济类、出版类期刊各1种。

表3列举出发文4篇以上的期刊。数据表明,智慧图书馆研究的论文发文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该领域的期刊是智慧图书馆研究相关论文的主要来源,且有关智慧图书馆主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表3 核心期刊发文排序统计表

3 智慧图书馆研究主题分析

通过对检索到的117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智慧图书馆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在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智慧图书馆技术和实践应用、智慧图书馆员培养、智慧图书馆服务探讨等方面。

3.1 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

(1)智慧图书馆定义。通过对文献检索结果的分析,国内智慧图书馆定义研究集中体现以下方面: 一是从信息技术角度。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学界普遍定义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科技革命催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而逐渐发展的新型态图书馆。从信息技术角度,王世伟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理念与实践”[1];黄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设备通过对信息用户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为用户主动提供信息服务的新一代图书馆模式[2];贾双双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型移动图书馆[3]。

二是从感知服务的角度。智慧图书馆是一种基于用户位置感知的智慧服务,这种服务能使用户在分布式的图书馆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书籍、资料和智慧服务,从而获得视觉、听觉以及触觉上的感知体验[4];周玲元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普适计算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的,其最大特点是数字图书馆的智能化感知服务能力,通过情境感知理论、移动网络、普适计算等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整合贯通,使图书馆更加智能、感知用户的情境需求,提供适合信息服务,进而提升用户体验”[5]。

三是综合角度。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智慧化感知设备、大数据分析和泛在学习空间的整合”[6];陈进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智慧协同体和有机体,有效地将资源、技术、服务、馆员和用户(五要素)集成在一起,在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支撑下,通过智慧型馆员团队的组织,向(高素质的)用户群体提供发现式和感知化的按需服务”[7]。

综合观察,虽然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并没有一致的解释,但本质都是对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础、服务模式、智能化管理的揭示,强调智慧图书馆是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能化的感知用户的需求,从而实现对用户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2)智慧图书馆构成要素。构成要素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内容,体现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架构,反映人们对智慧图书馆的认识水准。初景利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智慧化的综合体,由智能技术、智慧馆员和图书馆业务与管理系统这3 个主体要素相互融合发展而成,是智能技术和智慧馆员作用于图书馆业务和管理体系所形成的智慧系统”[8];秦殿启从智慧图书馆哲学、智慧图书馆概念、智慧图书馆体系、智慧图书馆特征、智慧图书馆实践和智慧图书馆价值六个方面阐释了智慧图书馆的要素[9];王家玲提出“智慧馆员、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型态”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要素[10]。

(3)智慧图书馆特征。目前,学界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图书馆特征研究尚处于概念探讨阶段,大都停留在定性阐释层次,主要从智慧图书馆的功能视角进行分析,如谢芳从智慧图书馆定义的角度提出了先进性、开放性、系统化、智能化四个特征[11];胡海燕等提出全面感知、深度感知是智慧图书馆的显著特点,是智慧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的前提和基础[12];黄辉认为高度自动化、管理可视化、服务主动化是智慧图书馆具有的特点[13];尹克勤等认为智慧图书馆的特征是互联互通化、高效集群化、泛在便利化和个性共享化[14];曾子明等从智慧图书馆带来的变化将智慧图书馆的特点概括为互联、高效、便利,认为互联是基础和技术支撑,高效是核心和本质追求,便利是宗旨和落脚点[15]。综合以上对智慧图书馆特征的描述,相对集中体现为智慧感知与服务、智能管理和高度集成、高效互联和共享便利,但智慧图书馆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持续创新”[16]。

3.2 智慧图书馆技术和实践应用

智慧图书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和实践探讨。如王黎[17]、黄辉[2]、沈奎林[18]等论述了超高频RFID标签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实践应用和不足之处;秦格辉探讨了Zigbee与RFID技术的融合研究,包括融合方案、组网方案、软件方案等[19];刘喜球等对国外应用可穿戴技术做了调研,分析了可穿戴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的关系,为我国图书馆界研究和应用可穿戴技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20]。此外,有学者探讨了数据挖掘技术、虚拟技术等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国内高校如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都积极实践,设计了智慧图书馆模型和技术架构[21]。

3.3 智慧图书馆员能力培养

智慧图书馆员是开展图书馆工作的主体,是图书馆开展各项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用户和知识实现联系的对接者,陈凌等在对智慧图书馆员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提高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开拓创新能力、组织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提升馆员的用户服务能力、增强馆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四方面发展智慧图书馆员能力,以适应并融入迅速变革发展的新环境[22];侯明艳认为,馆员的能力和作为将决定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状况,馆员应该具有快速吸收新知识和学科知识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具有创新服务意识,致力于终身学习[23];邱圣晖等提出智慧图书馆员应具备信息分析、网络安全维护、数据挖掘、新知识快速吸收等能力[24];“除了智慧的图书馆员,没人能创造出智慧图书馆”[25]。智慧图书馆员的能力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因此,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智慧馆员显得尤为重要,值得图书馆界关注。

3.4 智慧图书馆服务

智慧图书馆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更加注重技术与服务的融合,实现对图书馆各组成要素的智慧化管理和用户的个性化、特色化的智慧服务。胡海燕等人从“自助服务中心建设、基于位置的推送服务、智慧课堂与移动学习服务、信息服务私人定制、拓展社交网络、扩大宣传阵地”六部分提出了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建议[12];饶增阳基于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需求和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智慧图书馆的网络建设、顶层设计、整合工作和优化技术工作层面提出了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26];夏立新等提出融合“空间、人、资源”三大核心要素来激活智慧服务以及构建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27];王雯霞等认为二维码与Beacon技术的结合使智慧图书馆能够创建基于位置的情景式服务体验,即通过感知读者的位置信息,并推送相应区域内的服务内容[28];张薇[29]、曾子明[30]、周拴龙[31]等从不同方面对基于SOLOMO理念创新和推动智慧图书馆服务进行了探讨。此外,部分学者如龚娅君[32]、鲁晓明[33]还对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展开了理论探讨。

4 智慧图书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加强定义研究,深化理论内涵

定义作为对智慧图书馆本质特征或概念内涵的确切和规范的描述,是持续推进相关研究的理论支撑。智慧图书馆涵盖的学科多样,技术多样,单论某一学科个体的智慧图书馆内涵,并不全面。因此,作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更需要一个严谨规范的科学阐释,通过学科协同,发挥跨学科交叉优势,厘清智慧图书馆与各学科、各种技术之间的关系,深化智慧图书馆概念、内涵与功能研究的深度。

4.2 加强案例研究,凝练实践经验

目前,虽然智慧图书馆建设已经逐渐引起业界的关注,但是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多数趋向理论层面的探讨,部分实践案例也仅停留在传统数字图书馆建设层面,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践层面并没有较为成熟的建设范例。笔者认为,未来需要大力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案例研究,凝练、总结智慧图书馆实践经验,探索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提高智慧图书馆建设案例的示范效应。同时,也要促进研究人员间的成果交流与分享,不断丰富和拓展研究领域,扩大智慧图书馆案例研究的社会影响。

4.3 构建标准体系,促进规范管理

各类图书馆都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变革服务模式,转向建设新形态的智慧图书馆。上海大学提出了基于感知层、计算层和交互层的智慧图书馆技术实现模型[21];上海交通大学围绕“资源、服务、技术、馆员、读者”五大核心元素科学规划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五大目标,并围绕其建设发展目标,设计出智慧图书馆模型[34];重庆大学提出了“元数据库、运行库、数据仓库、文献搜索系统、全国图书馆管理系统、读者知识社区系统、数据挖据系统的三库四系统”智慧图书馆系统架构[35]。从已有的智慧图书馆框架模型现状分析,主要是基于新型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整体设计,涵盖技术、资源、服务、用户等诸多内容,但缺乏一套标准的规范体系。标准规范的制订是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转向具体实践的重要环节,尤其在技术邻域,标准的框架体系有助于梳理智慧图书馆的组成和结构,厘清各种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应用中发挥的作用[36]。当务之急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继而深入探讨智慧图书馆在业务流程、服务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促进智慧图书馆的规范管理。

5 智慧图书馆未来研究方向

5.1 聚焦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创新智慧图书馆建设动力

当前,网络社会的深入发展正在改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智能技术的出现正成为驱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动力,尤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将迎来图书馆人机交互的新时代。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显示,信息化和智能化在新型技术的发展热潮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预见的是,新技术的进步将持续推动智慧图书馆研究的深化发展。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探索技术的实践应用、深入推进智能技术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深度融合仍需要研究者积极开拓、不断创新。

5.2 紧跟时代发展态势,无缝连接智慧社会

随着智慧社会的发展演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务必要紧跟智慧社会发展态势,对接智慧社会发展需求,将智慧社会、智慧图书馆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紧密结合,紧跟国家政策引导,紧抓创新发展机遇,在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新兴信息化技术的驱动下,指引智慧图书馆融入智慧社会建设进程,使得图书馆社会功能在智慧社会中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智慧社会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平台,为智慧社会提供公共智慧服务,更好地在智慧社会中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5.3 围绕教学科研需求,融入智慧校园建设体系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校园”“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等智慧理念相继提出,尤其是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共识,“让数据多走路,让师生少跑腿”已经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智慧图书馆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成果,主动融入智慧校园建设,“以建设智慧图书馆为基础,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带动智慧校园的发展,并且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校园将会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7],通过智慧图书馆、智慧校园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智慧图书馆资源的馆际互联共享,创新智慧图书馆服务方式,拓展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提升智慧图书馆服务质量,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地利用需求。

近五年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虽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等方面较之研究初期有了显著进展,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定义规范、实践案例、标准体系构建等研究领域还存在不足,需要深化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内涵,进一步聚焦智慧社会、智慧校园等前沿技术应用,加强对智慧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创新、实践探索的深入研究,拓展研究领域,丰富智慧图书馆理论体系,促进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从而构建真正符合时代发展,满足事业需要、读者需求的智慧图书馆。

猜你喜欢
发文期刊智慧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期刊问答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