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宇,刘亚军,沈 洪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南京21002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为一种累及回肠、结肠及直肠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炎症性肠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属于高发的消化道疾病,近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较快的上升[1]。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及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有关,炎症因子的浸润在疾病的进程中起关键的作用[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63例炎症性肠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及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在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与自主神经功能的相关性。
1 研究对象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我院消化科6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37例克罗恩病患者及2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33例炎症性肠病处于活动期设为活动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9~42岁,平均(35.3±5.2)岁,30例炎症性肠病缓解期设为缓解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1~43岁,平均(35.7±5.4)岁,4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7~41岁,平均(35.1±5.6)岁,三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的选择注意排除急性感染性结肠炎、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障碍、精神系统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及妊娠妇女。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讨论通过,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享有知情权。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颁布的《2012年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的相关诊断标准[3]。
2 研究方法 受试者清晨空腹取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待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研究对象血清 IL-6、sICAM-1 及 Chemerin 水 平。IL-6、sICAM-1及Chemerin检测试剂均购置上海远慕生物有限公司产品,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检测三组研究对象自主神经功能:交感神经功能包括卧立位血压差和握力试验血压差;迷走神经功能检查包括卧立位心率差和Valsalva指数。
3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三组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1 三 组 研 究 对 象 血 清 IL-6、sICAM-1 及Chemerin水平比较 三组研究对象血清IL-6、sICAM-1及Chemerin水平比较经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经SNK法分析,活动组、缓解组以及对照组IL-6 、sICAM-1、Chemerin依次降低,任意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 三组研究对象自主神经功能比较 三组研究对象卧立位血压差、握力试验血压差及卧立位心率差比较经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经SNK法分析,活动组、缓解组以及对照组卧立位血压差依次升高,握力试验血压差及卧立位心率差依次降低,任意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Valsalva指数比较经方差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三组研究对象血清IL-6、sICAM-1及Chemerin水平比较
表2 三组研究对象自主神经功能比较
3 炎 症 性 肠 病 患 者 血 清 IL-6、sICAM-1 及Chemerin与卧立位血压差、握力试验血压差及卧立位心率差相关性分析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IL-6、sICAM-1及Chemerin与卧立位血压差、握力试验血压差及卧立位心率差相关性分析见表3。IL-6、sICAM-1与卧立位血压差成正相关,sICAM-1与卧立位心率差成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IL-6、sICAM-1及Chemerin与卧立位血压差、握力试验血压差及卧立位心率差相关性
炎症性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性发作的腹痛、腹泻以及粘液血便,患者具有肠炎相关结肠癌高发风险,近年,炎症性肠病的防治引起了临床的重视,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目前有研究认为免疫、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脂质代谢紊乱、遗传、环境、肠道菌群紊乱均与之关系密切[4-5]。其中尤以肠粘膜免疫异常为多数研究所认同,动物模型研究显示[6]:相关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均参与了肠道异常免疫反应。IL-6为活化的T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炎性因子,可通过STAT-3信号传导途径诱导sICAM-1细胞黏附因子表达,并进一步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7]。且活动期患者肠道粘膜的IL-6mRNA和蛋白表达较非病变粘膜与正常组明显升高[8]。sICAM-1细胞黏附因子作用于细胞和细胞、细胞外基质,为肠道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9]。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具有较强的炎性趋化作用,促进炎性因子的合成分泌[10]。本研究着重于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免疫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脂质代谢紊乱之间的联系,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明确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数据显示: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缓解期以及正常对照组IL-6、sICAM-1、Chemerin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提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及活动性与免疫炎性反应及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11]:IL-6为多效的炎性因子,其介导JAK/STAT3/SOCS3信号通路调节与炎症性肠病的形成关系密切。临床实验证明[12]:抑制IL-6及其受体活性对提升炎症性肠病的疗效有积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炎症性肠病缓解期相对于活动期IL-6 、sICAM-1、Chemerin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淋巴细胞向肠道迁移为肠道炎症的关键,sICAM-1的升高为监测炎症性肠道的重要指征,sICAM-1在介导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起关键作用[13]。炎症性肠病与免疫炎性细胞的异常激活并向肠粘膜固有层浸润造成肠道粘膜的炎症与损伤有关,Chemerin为新型脂肪炎性因子,由脂肪细胞分泌产生,可促进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迁移至炎性反应部位,具有致炎作用。有研究认为[14]:Chemerin为早期炎性损伤的标志,与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性相关。
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于自身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本研究数据显示:炎症性肠病活动期及缓解期均存在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活动期更为显著,有学者认为神经系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实验研究显示[15]:自主神经损伤通过增强的交感神经释放交感神经递质,可加重炎症性肠病病情严重程度,炎性因子可直接损伤肠道粘膜下层神经丛,导致神经末梢递质减少,引起免疫细胞功能紊乱。本研究数据显示:IL-6、sICAM-1与卧立位血压差成正相关,sICAM-1与卧立位心率差成负相关。
综上所述,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脂质代谢紊乱关系密切,血清IL-6、sICAM-1、Chemerin的检测对炎症性肠病的病情监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