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1世纪以来,随着戏剧模式的不断创新,诞生了一系列具有新的剧场风格、思想以及体验模式的新时代文化演出,“沉浸式戏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部分的沉浸式戏剧都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然而,亦有部分人只是把“沉浸式”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只追求营利,“物质上用之,精神上拒之”,其作品粗制滥造。本文将对国内外沉浸式文化演出进行对比,以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和新兴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为范例,剖析沉浸式戏剧的内在本质,阐释真正的沉浸式戏剧需要什么。
关键词:沉浸式戏剧 戏剧文本 戏剧舞台
早期的戏剧演出场地都是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明确了观众与演员的界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增加,沉浸式戏剧诞生了。其打破了传统戏剧中观众坐在台下看演员表演的远距离观演模式,创造出多舞台空间并置的演绎空间组织方式,使得观众能够自由选择观演路线和角度,体验不一样的剧情。
一、“沉浸式”贵在情感的共振
黑格尔说:“戏剧的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事件中能见出人立体的目的和情欲。”其在强调“人类的精神文化总是表现着人对现实的超越。”美感的分享与情感的共振,使人在心灵上互相沟通与汇合,是任何一部好戏给人类的馈赠。
真正的沉浸式戏剧不仅是从空间概念出发的“打破传统表演空间的戏剧”,还是在“演”与“观”中演员和观众进行精神交流所构成的流动空间。例如这场剧即便是传统的镜框式舞台,但是你会感受到演员自身以及舞台美术所带来的盎然生命力,并将自己充沛的情感与理解融入戏剧之中,这也应当被称为是沉浸式戏剧。曾经被英国BBC电台听众选为“全国第一不可或缺的音乐剧”的《悲惨世界》从1980年首次公演至今,已有40年的演出历史,如今在伦敦西区,这场戏依旧供不应求。虽然这部戏剧是传统舞台,非定义内的沉浸式戏剧,但是它完全做到了与观众的情感共振,并且将文本与舞台结合得十分完美,以至于在谢幕时让人有一种“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起身和长达5分多钟的鼓掌,也是艺术本身”的错觉。
正如余秋雨所说:“文化需要亲历,所谓亲历,就是你必须在那个情境之中,你必须在。”这是沉浸式戏剧的基本目标和理想结果,让观众自动将感官的体验转化为认知和情感的体验与交流,达到沉浸其中的状态。然而,如今有很多纯商业化的演出,打着沉浸式的旗号,却进行营利创收,中间没有精神内涵与文化输入。所以,即便这场演出用了多么高科技的手段,在视觉上和行动空间上让观众置身于内,但观众和演出之间依然没有产生艺术交流,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沉浸式戏剧。就像当代波兰导演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没有演员与观众中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戏剧是不能存在的。”
二、“沉浸式”需要文本与舞台双重砝码
要让一场戏得以有“情感共振”的效果,深刻的文本和富有创造力的舞台,两者缺一不可。戏剧有两个家:一个是文本,一个是舞台。文本是运用语言来完成人物的塑造、主题的传达,给予作品精神之内涵,这是戏剧之根本;而舞台则是文本的物质载体,导演和演员共同创造令人愉悦或让人有所寄托的舞台。我们处于新媒体科技和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时代,太多导演将目光放在了舞台形式的高科技上,试图用声光电让戏剧艺术变得更加高级,但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正如白先勇所说:我们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我们利用现代,但是绝不滥用现代。
从纽约到上海,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的成功不应当只归功于“新的观演模式”,还有深厚的文本根基。让观众感受到戏剧艺术的神秘与美感的不仅是新奇的剧场体验,还有从中感受到的莎士比亚对《麦克白》众多人物的大胆刻画。只有将经典文本与现代舞台完美结合,戏剧才能焕发更强烈的生命力。董建曾在《戏剧与时代》中提出:当代戏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戏剧要如何与新时代结合”。笔者认为,答案是要让戏剧与今天对话——让戏剧艺术回应时代,不光是用科学技术化的东西来渲染,还应学会如何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去解构经典、重塑经典,注重戏剧的内在意涵。
三、结语
近年来,无论是王潮歌的“又见”系列沉浸式演出,还是上海的《不眠之夜》,他们都将尊崇古典与创新舞台形式相结合,在收益与口碑双丰收的同时,给戏剧以新生力量。是的,沉浸式戏剧绝不是现场娱乐产品,抑或是现代化、娱乐化的消费品,而应当是一次将传承经典与培养戏剧情怀相结合的时代衍生物,是让戏剧重回“艺术皇冠”称号的不可小觑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董建.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王铬,沈康,许诺.沉浸式展演空间体验模式与空间组织设计探究[J].华中建筑,2018(11).
[3]白艳颖.浅析沉浸式戏剧:身临其境的观剧体验[J].戏剧之家,2018(17).
(作者简介:吴桐,女,本科在读,湖南师范大学文學院,研究方向:戏剧)(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