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对于大连京剧院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在建院70周年之际,大连京剧院组织了一系列专场演出,并获得圆满成功。回顾历史,离不开所有人的支持,更让人欣慰的是,青少年逐渐成了大连京剧院的鼎力支持者,京剧也在他们当中成了一种新时尚。
关键词:大连京剧院 建院70周年 京剧进校园
2019年,新编历史京剧《公仪休》和京味话剧《广陵散》推上舞台,原创大戏《李逵与宋江》入选京剧音像数字电影工程,“CCTV空中剧院”录播袁派经典剧目《李逵与宋江》《连环套》;130多场演出展现在了大连的京剧舞台上。
大連京剧院建院70周年系列演出活动如火如荼,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大连京剧院能够做到纪念演出每场均无赠票,平均上座率保证9成以上,可以说是成绩斐然,这也是70年来大连京剧院演职人员努力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受到青睐,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全国众多京剧院团陷入困境。在大连,无论是京剧戏迷的数量还是传统文化底蕴,都远不及京、津、沪及许多省会城市。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京剧花脸袁派传人杨赤勇敢地挑起了院长的重担,带领全院坚守阵地——无论观众多少,依然常年坚持演出。“有一个观众也要演,而且要保质保量演好。”这是院长的要求,同时也是大连京剧院的准绳。秉承着这个原则,大连京剧院每周六演出除特殊情况外,从未中断。几十年的坚持,让大连京剧院的前方越发光明。
2011年,在大连市政府的支持下,大连京剧院新的演出地点——宏济大舞台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闹市街头。以此为契机,大连京剧院在坚持周六演出的同时,推出了“每月一星”系列演出,这一系列演出的推出,让很难见到名家的大连戏迷可以每个月现场观看一位乃至数位全国一流名家的演出。不仅如此,“每月一星”也为大连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开阔了视野,长时间与名家同台合作,青年演员进步迅猛,舞台表现日趋成熟,为大连京剧院成为全国知名院团打下了坚实基础。宏济大舞台亦成了观演京剧的一座艺术圣殿。
京剧是剧场的艺术,而好多对京剧陌生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首次接触京剧,都只是在电视中扫一眼,脱离了剧场,非但引不起对京剧的好感和兴趣,还会产生厌弃情绪。而依托于宏济大舞台,在大连京剧院的有效举措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第一次走进剧场,便被台上的唱、念、做、打征服,并由此爱上京剧。走进今天的宏济舞台,人们不难发现,旧日被称为“夕阳艺术”“白发艺术”的京剧,观众群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每场演出,座席中以中青年观众为主,而这些观众,不是组织而来,不是接收了赠票,而是真正买票欣赏京剧艺术,大连京剧艺术的源头之水已经活了起来。
说到活起来的源头之水,“麒麟会”“前院后院”两个类似艺术沙龙似的戏迷组织,正是大连京剧院观众的中坚力量。20年前,十几位日本观众组成了“麒麟会”,定期组织观看演出。尽管人数不多,大部分还是日本友人,但京剧院非常重视,组织专人翻译戏单上的内容,演员们也经常与麒麟会交流互动,在互相了解中日文化的同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麒麟会”也是大连的第一个戏迷组织。
在“麒麟会”后,一批中国的年轻戏迷和大连京剧院演职人员一起组成了“前院后院”的艺术沙龙(前院为京剧院演职人员,后院为戏迷)。“后院”的戏迷中有高校教师、学生、公司白领、企业高管、媒体的编辑记者、自由撰稿人……这些年轻戏迷思维活跃,与剧院年轻人也时刻保持沟通交流,很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也被悉心接纳,大连京剧院的发展、演职人员对艺术的理解、青年演员台上的进步和他们是分不开的。他们也成了大连京剧院最忠实的观众和“编外义工”。已经全国知名的“京剧大连”“宏济说戏”等公众号都是戏迷自发创办的,自己撰文、发稿,为大连京剧院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推动效果,其中“京剧大连”公众号粉丝量已经近万。这种迅速快捷、覆盖面广的舆论宣传,让大连京剧院的关注度已经不限于大连,而是受到了全国戏迷的关注。
在培养“大观众”的同时,大连京剧院也一直在坚持培养“小观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连京剧院的“京剧进校园”活动进行了十多年。精心挑选的适合学校的剧目,让众多中小学生喜欢上了京剧。学唱京剧,进剧场看京剧,已成为大连中小学生的一种新时尚。
大连京剧院又创办了“大京戏馆”,让青年演员以教师的身份走出去,教授自己擅长的唱段。这一举措不仅让演员为更多的人熟知,也培养了更多的观众。所谓“教学相长”,在教授唱段后,观众也会欣喜地发现,演员台上的表现有了显著的进步。“大京戏馆”可以说是大连京剧院的一次新的尝试,就目前来看,未来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纵观大连京剧院的发展,从周六日常演出到每月一星,到与戏迷的互动,再到京剧进校园、大京戏馆,一次次的探索造就了大连京剧院成为全国知名院团,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的倡导,大连京剧院会有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也将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胡嘉博,女,中专,大连京剧院,三级演员,研究方向:京剧)(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