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府明清鼓乐研究

2020-04-09 04:51于宙
参花(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鼓乐明清时期文化

摘要:历史上的“真定府”即今天的石家庄地区,历来是重要的行政和军事重地,在这里盛传着正定常山战鼓、藁城战鼓、韩通战鼓、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新乐羲皇圣鼓、元氏扇鼓等多种鼓乐形式,这些名目繁多的鼓种成为区域文化中闪亮的符号,由于这些鼓点节奏在击奏打法上不尽相同,又由于所承受的物质载体基本相同,这些鼓种与地区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也体现出了军事、地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内涵。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文化、鼓乐等文献史料、文物图像、活态传承材料进行梳理,进一步对石家庄地区鼓乐艺术和发展内涵以及价值进行挖掘,以推动石家庄地区鼓乐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真定府 明清时期 鼓乐 文化

一、明清时期的“真定府”

历史上的“真定府”是以今天石家庄地区为代表的主要代名词,与历史上“正定府”同属一概念,今天人们熟知的“真定府”则是清代雍正时期由于避讳名号而改为“正定”一词的缘故;历史上“真定府”的治所所在地就在今天的“正定县”所在地,故本文所指的区域范围不只是正定县,而是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范围。

明清时期,“真定府”的行政区划范围为,明代时期由元代的“真定路”改为“真定府”,主要辖11个县5个州和若干关城,形成以真定城为中心的城市体系,①在政治上直隶京师是保护京城的重要大门,成为控制燕晋咽喉的交通中心,成为沟通京师与西北、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②这个时候当朝政府还在真定府设立了真定卫,政治、军事地位与当时顺天府的地位非常接近,形成了军事重地和重要的政治职能中心。清朝伊始,“真定府”仍辖5州13县,顺治年间政治权限移至保定府,雍正期间为避名讳改为“正定”,缩小政治权限,改为府辖直隶州,由此辖13州县,③政治区划的变化使城市格局更为重要,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的职能。

经济上明代的“真定府”是大好景象,南北的晋、徽商贾云集于此,真定当时依靠太行山以林木资源向京师供应柴炭和向商贾经营木材生意,据嘉靖年间《河间府志》记载:“贩木植者,至自真定。”④除此之外当朝政府下令河北民间大量养马,因此真定城马市活跃,四城口均开市,且一期五天成为很有影响的商贸城市,集市成为当时每天的惯例,商业活动在此时期非常繁荣;清代伊始由于统治者的眼界造成了民生寥寥,且自然灾害非常严重,但是由于真定府注意水利工程得力修造,为此地的经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正定府所辖的各个城镇集市贸易兴旺,每县都有大的集市轮流坐庄,税收也极为得力,从而促进“牙行”制度的发展,推进了各项商业制度的完善。

从城市的建筑看,真定府所管轄区域范围历史遗迹众多。明清时期崇尚治学,各地都建有文庙,尤其是真定府文庙气势辉煌,体现了官家大气之相;真定府的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体现了佛教兴盛与民居规划有致的场面。名人故居、贵族官邸,都体现了当时真定府的规格。滦州的安济桥、永通桥、柏林禅寺、井陉的福庆寺等等都是具有价值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则以真定府为中心,太行山绿色屏障、鹿泉抱犊寨的卧佛山美姿、平山的美驼梁、灵寿的五岳寨等都呈现出太行的俊美、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多名人都曾在这里驻留,明清时期涉及真定府的各方面内容就有七十多篇,⑤正定本地籍的作家有三十多位,作品五十多篇,戏曲承袭元代有影响的杂剧,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河北梆子、丝线、秧歌戏都是老百姓喜爱的传统艺术。

由于明清时期特殊的行政区划,形成了真定府的一个完整的区划,这是吸引众多文化元素的重要条件。因此,无论是国家政治需要、军事需要,还是民众的社会礼俗生活需要,以国家礼乐制度为标志、军队的依仗为标志、民众生活礼俗为标志,就产生了相应的鼓乐艺术形式。

二、“真定府”鼓乐艺术

鼓这件器物是从国家到地方、从官府到乡绅、从祭祀礼仪到风俗娱乐都不可或缺的一件重器,作为乐器之长,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个石家庄地区就活跃着多种多样的鼓乐表演形式,每逢节假日、庆典仪式,各种不同的鼓乐便成表演的主角,因各个地方演奏的形式不同,鼓在表演中所担当的角色也不同,从而呈现出形式多样,鼓点节奏丰富多彩的样态。

(一)“真定府”鼓乐类型

明清时期,不论王朝的更替、战乱带来的伤害,还是上天带来的灾难都阻挡不了艺术的发展,王权集中制在这两个时期尤为明显,“礼乐”得到了更大的推崇,相对“俗乐”来说,在经济发展与社会交流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鼓此时用途尤为广泛,清版本的《正定府志》《正定县志》中关于礼乐和民俗中使用鼓乐的记载很多,其中有鞭春、祭孔等祭祀活动都以鼓乐为主,风俗中民间老百姓用乐也很丰富,说明鼓乐在整个石家庄地区非常繁盛。

鼓在石家庄地区作为乐器,从使用的形式来看,其一属于合奏型,常常以旋律乐器为伴,演奏曲目大都是固定曲牌,经常以坐乐和行乐两种形式演奏;其二属于主奏型,常常在群击乐器中鼓本身就是这个乐种的主奏乐器;其三是独奏性,主要是以单个自击型为主。

(二)“真定府”鼓乐品种

流行在石家庄地区的鼓乐品种十分丰富,有锣鼓乐,有边唱边跳边奏的扇鼓乐,还有作为伴奏的鼓吹乐。其中,锣鼓乐及学界所提到的以打击乐器为主,不加旋律的乐器即“清锣鼓”“素锣鼓”,大致分为大鼓、战鼓、架鼓三种类型。老百姓喜爱的扇鼓,与旋律乐器合作的“鼓吹乐”,都在石家庄地区广为流传,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鼓吹乐,现在应用场合非常广泛。

大鼓,形制较大,鼓面蒙牛皮,直径尺寸一般在1~2米左右,木质鼓桶,一般以椿木和杨木材质制作,鼓高直径为80~90厘米之间,由于其形制特大,又因为许多村乡都有这种大鼓,在区分其名称时都以所在的村或地名进行冠名“某某大鼓”,此鼓主要流行于石家庄市及郊区、鹿泉、栾城及正定各地。以前主要是在腊月至正月演奏,平时用于庙会及民间醮事活动,现在节假日和庆典都进行表演,乐队编制一般都是大鼓一面(有的地方多面大鼓同时敲击),配置大钹(或大镲)及大铙少则十几副,多则几十副,根据实力与爱好不同,有条件的地方配有小鼓一面,有的地方不配小鼓。演奏时基本采用四人站在鼓车上,用枣木棒鼓槌进行敲击,配合铙、钹、镲进行演奏,鼓点洪亮节奏多变,各个地方的大鼓都是不同曲牌锣鼓段连缀而成的曲牌连缀进行演奏,构成非常好听的锣鼓段子。

战鼓,主要是以鼓面直径在35~50厘米之间的双面牛皮小鼓,木质鼓框直径高在40厘米左右的形式存在,以鼓钹数量为1:1的配置比例进行演奏,一般人数都是30多人,基本是15鼓、15钹,外加小锣1至2面,鼓点节奏以武术点为主,演奏形式有对奏、轮奏,乐句由长句渐渐缩短,形似塔形,愈演愈烈。鼓段是由多个锣段曲牌体组合而成的连缀套曲,表演性极强。

架鼓,用以腰挎,双鼓面直径30~50厘米、筒围直径40~50厘米高的牛皮鼓,配以直径30厘米左右钹(或镲)、铙2~4副、1~2米大鼓一面或多面,组成一个打击乐队。一般挎鼓与钹的数量比例是1:1,每个鼓队人数不定,但是一般是规模庞大,鼓点节奏以多个曲牌形成套路构成的连缀,鼓声以薄脆快为特点,速度极快如万马奔腾,慢时如雨打芭蕉,成为挎鼓表演的精品之作。

扇鼓(单鼓),自击型单皮鼓,民间统称九连环,在石家庄地区广大的山村平原庙会祭日都会见到扇鼓的身影,它携带方便,可以一人使用,也可三五成群,更可群体。演唱以叙事为主,在演奏中有两种变现形式,一种是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唱边奏,另一种形式即双手都持鼓做道具进行演奏,使用者演唱歌曲小调,在广大的农村都有扇鼓的身影。

(三)“真定府”鼓乐历史遗痕

在正定的县志、府志、古常山郡新志等重要的文献材料中,都有乡民使用鼓乐的记载,其中《正定县志》中记载:“元宵……于中庭市井箫鼓喧闹……”⑥“城市村虚锣鼓”⑦“民间竞相婚娶鼓吹不绝乡塞于途”。⑧《灵寿县志》:“乡人借蜡烛奏鼓吹乐而竭城内外”。⑨《古常山郡新志》记载:“正定县‘花灯竞赛,锣鼓喧闹;赞皇县‘岁时元宵箫鼓迎街;各民间社团组织架鼓会:多由村里公款或私人乐捐购置铜锣、钹、鼓,会员多系自由参加,遵守会规,精炼技艺,为祝贺新年或敬神赛会效力表演。”⑩这是针对百姓们的生活和政府组织的民俗类;礼仪性的记录则更为多,关于祭祀、文庙的释典礼则有更多的鼓乐参与的例子,清县志记载,每年立春的头一天,政府官员组织乡绅前去东郊迎牤牛之神来到仪门设香案进行祭拜,在祭拜的过程中首官要击鼓三下,然后众鼓开始敲击,向空中抛洒五谷等;⑾发生日月食,击鼓救护日月的活动内容中,击鼓的程序都很详细。⑿在明清时期,真定府所管辖的县志中官府组织的释典礼都有鼓乐参加,尤其是可以追溯到真定府文庙有一块碑《真定路学乐户记》(欧阳元),⒀这是官办学习礼制音乐的重要记录。除此之外,有很多鼓乐都是明清时期的民间传说,例如赵县南寺庄的背灯挎鼓、藁城战鼓、常山战鼓、韩通战鼓、栗村大鼓、谈固大鼓、正定西关大鼓,栾城大营镇、冶河等地的战鼓等等,都是有关于明清时期的传说。有关文物在图像和考古中都有鼓的身影出现,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明清壁画、大悲阁须尼座石刻中的鼓、邯郸磁县中茹茹公主墓中的击鼓俑人,都是历代鼓乐使用的鉴证,这说明历史上鼓乐在这里的繁荣程度。

三、“真定府”的鼓乐文化剖析

历史是积淀,是根源,没有历史的积淀,便没有今天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历史,回到历史的现场看今天,尤其是石家庄的鼓乐文化,通过历史图像、文物、传说等不同的材料使我们对它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更加直观地促进真定府鼓乐艺术在当下的接纳和传承。明清时期的国家礼乐制度的推行和变化,真定府的鼓乐艺术在礼乐制度下的使用和在俗乐发展中的历程都是对其研究的重要史料。无论是释典礼、祭祀鞭春还是救护日月等,都不可缺少鼓乐的使用;“礼乐生”的培养反映出国家对礼乐制度的重视程度。民间祭祀、狂欢活动更是需要鼓乐的参与,笔者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就看到,真定府所管辖范围内的各县关于腊月三十祭祀所谓的“腊祭”中都有锣鼓乐的参与,在真定府所在县城至今还保留着一样民俗,即每年的腊月三十,城内的二十四道城中村(所谓的街道大队)在这一晚上都要举行“散蜡”活动,这是当地老百姓最为重要的一个祭祀活动,在会首的组织下,人们纷纷举起向往好运的各种造型的灯笼,跟随者鼓队前往拜庙互相祝福,锣鼓开道也称闹年鼓,鼓声阵阵营造着一种吉祥和神圣的开拓之路。

今天,一座正定城半部佛教史,在整个城市建筑中我们可看到它清晰的中轴线建筑,尤其是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体现皇权威风的“隆兴寺”。摩尼殿中有一幅明代大型的壁画《西方胜景图》,这幅画的本意是反映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生态度,实则是人间美好的愿望,里面的大、中、小三种乐舞场景里都有大鼓乐器出现。可见,真定府一带是好鼓的,据老人们说过去都是以牛車拉着鼓行进演奏,曾经获鹿(今鹿泉)一带有“五里庄大鼓震死牛”的说法,再有早在天宝年间,南村有百面大鼓同敲,鼓连一片天,声音震天地,气势很辉煌。明时期产生的藁城战鼓不仅鼓声悠扬,而且钹舞的视觉冲击完全表现了男子刚强豪迈的性格。真定府的鼓声气势正是乡愁的一种体现,这种乡愁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乡音”。

如今,石家庄地区的鼓乐已经成为石家庄地区重要的文化品牌,它也是当地特色的符号和代名词。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从2002年开始至今,每年的农历2月2日举办鼓乐大赛,在民俗“龙抬头”的日子里“春雷大地擂鼓响太平”,借助美好的愿望来推动鼓乐的发展与传承。笔者亲历了这九届的活动,每每看到都是激动不已,活跃在石家庄地区的锣鼓乐不断带给大家振奋的精神。本文中,笔者以“原生”“包装”“打天下”三个阶段来说明鼓乐文化品牌发展与传承的过程,“原生”是石家庄的鼓乐在“鼓乐大赛”品牌的建立过程中在各地的挖掘;“包装”是对鼓乐特点和表演的进一步刻画;“打天下”是通过鼓乐大赛的推动,使地方鼓乐走向全国。石家庄鼓乐走到今天,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人民的喜爱,相信将来它也一定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传承。

注释:

①②③④栗永,梁勇:《石家庄城市发展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第一版,第81页、第82页、第90-91页、第86页。

⑤中共正定县委员会正定县人民政府编著:《古今正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页。

⑥⑦⑧⑾⑿⒀[清]赵文濂,纂: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影印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第708页、第710页、第766页、第767页、第489-450页。

⑨[清]陆陇琪:清康熙二十五年《灵寿县志》卷一风俗。

⑩于华锋编著:《古常山郡新志》“中华民国”

七十三年元月,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

[1][清]郑大进,纂修.正定府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M].北京:国家图书馆.

[2][清]庆之金,贾孝彰,修.正定县志四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M].光绪年间(1875).

[3]栗永,梁勇.石家庄历史文化丛书[M].天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秦进才.燕赵文化历史文献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项阳.接通的意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6]袁静芳.乐种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7.

[7]任方冰.明清军礼与军中用乐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8]中共正定县委员会正定县人民政府.古今正定[M].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9]于华锋,编著.古常山郡新志[M].台北:198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明清真定府鼓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SQ172043)。

(作者简介:于宙,男,硕士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鼓乐明清时期文化
鼓乐节
年味里的“虎文化”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教学设计之“鼓乐铿锵”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