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艺术

2020-04-09 04:51李雪
参花(上) 2020年4期

摘要:反讽是指真实与假象之间的矛盾,通过隐蔽或曲折的手段,将不合情理事物的本质与表象差异显露出来。近年来,随着现代文化意识与我国传统文化逻辑的激烈碰撞,反讽艺术逐渐成为中国当代小说的主要美学原则以及创作思维方式。本文将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艺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国当代小说 反讽方式 反讽艺术

反讽一词原指古希腊戏剧中一种佯装无知者的艺术角色,其本质为真实与假象二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反讽早期是语言学中的一种修饰格。而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反讽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思维方式与美学原则。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浦安迪认为,反讽是作者用于突显小说本意表里虚实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作品内在结构呈现出反讽意义。作者期冀于读者从不合情理的事项中捕捉言外之意,对自身思维定式加以怀疑,以实现意义上的繁殖。[1]

一、裸呈常规与彻骨真实间的激烈对抗

施莱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诡论,唯有秉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有效捕捉世界的整体性矛盾。而瑞尼·韦勒克认为,世界是歧义别出、复杂的,悲与喜、善与恶、真与假相互纠缠在一起。因此,多数小说家通过对反讽形式的运用,以突显现实的复雜性、打乱生活既成秩序。唯有打破固有价值观念与常识,才能使一切事物获得全新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我国当代小说中反讽艺术的本质为,对既有秩序、传统价值观念与常规经验进行解构,打破人为阻碍,向读者揭示更为真实的世界原初状态。在《世事如烟》一书中,余华生动描写了七个家庭与十多个艺术人物的如烟世态,基于不同艺术人物的宿命结局与其飘忽不定的情态关系,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惯常的温情在无边的死亡阴霾中被破碎肢解,实现了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本质的颠覆。在《河边的错误》一书中,警察马哲无法超越自身生存状态、理解荒诞的社会规则,无奈向疯子举起了枪,不但对现存价值的公正性进行解构,同时也显露出不同人群如何对待标准缝隙中所藏匿的罪恶。此外,反讽也是一种自我讽刺态度。在《论新都市小说》中,陈剑艺认为,反讽既是叙述方式,同时也是叙述态度,基于所叙述对象以及叙述者而构建起的一种反常关系,表象上的赞颂对象,但在深层态度中却隐藏着极度的深恶痛绝,其本质是人类自我批判与反思的态度。[2]

二、喜剧外观与悲剧内涵

(一)克制陈述

在《新兵连》一书中,刘震云叙述了李上进、王滴等青年在新兵连期间,为争宠提干而不择手段、最终上演现代版“二桃杀三士”的悲剧故事。生动描绘出当时人们对加入组织的渴望、得到组织认同而产生的强烈荣誉感,以及这些渴望被驳回后的幻灭感、屈辱感。而作者虽然采取克制陈述的方式讲述这一悲剧,但在语言中却潜伏大量的反表达与张力,基于“可能说出与实际说出”二者之间的差距,加强小说的反讽张力效果。

(二)夸大陈述

在《红高粱》一书中,莫言将高密东北乡描述成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的地方,以辛辣刺激的文笔、艳丽的语句、夸大的陈述刺激读者内心渴望的火种。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色彩明媚而厚重,鲜亮而浓郁,使人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乡土。读者也唯有穿过叙述者的重重迷雾,从那惨烈场景的缝隙中,体悟作者在“欣赏态度”中所饱含的悲剧色调。

(三)悖论性反讽

相比而言,悖论性反讽是一种特殊的反讽形式,其本质为,对无法解决的矛盾进行判断,基于自相矛盾的逻辑,并不针对个别存在的问题与对象,而是对整体性对象进行反讽。小说故事既可以是荒诞喜剧,也可以是悲剧。在《减去十岁》一书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以中央文件小道消息为前提的虚拟环境,将现实的、理性的人置于这个非现实的环境中,将人们埋藏在内心世界深处或尚未意识到的秘密层层剥开,展示出一幅生动的现世图,图中有着即将冲出笼子的鸟儿的雀跃声,有为国为民的雄心大志,有腌臜的个人私欲,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小说结尾,作者将这个一切都交织在一起的虚拟环境打破,引导读者从“假设”状态中回复眼前的现实,再对前文作一次意味深长的回顾。

部分采取悖论性反讽的当代小说具有较为浓烈的神秘感,构建了虚实相融的感官世界。《心》一书描述女知青在出国大潮裹挟下所经历的补学历、获取签证、丢失护照的诡异境遇。同时,作者以神秘的笔调,叙述了女知青出国梦想的幻灭,将其引入两难的困境,不但对故事所处时代背景下的出国潮与人性欲望进行反讽,也冷峻地显示了人类的生存悖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反讽形式的发展,不仅能够充分表现不同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固有价值观念及认知能力的多重性,讲述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也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人物主体意识在现实世界与虚拟环境中的位置感进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简而言之,反讽形式在小说中的主要艺术价值在于,将不真实的人生真实地写出来,或把真实的人生变形地写出来。

参考文献:

[1]陈蘅瑾.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特质与长短[N].文艺报,2019-06-03(003).

[2]孙贝莎.论余华小说的反讽艺术[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李雪,女,本科,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