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技术探讨

2020-04-09 08:19林根荣
环境与发展 2020年2期
关键词:现场

摘要:立足于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条件下以及在应急响应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首先阐述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案,然后简要论述了对应急监测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现场

中图分类号:X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2-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2.094

Abstract: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emergency monitoring under sudde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in the emergency response process,the following first describes the emergency monitoring program for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and then briefly discusses the thinking on emergency monitoring.

Key words: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Emergency monitoring;Field

伴随我国工业发展、城镇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传统工业生产模式以及工程建设模式遗留下的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此类事件发生迅速,影响较大,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同时也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往往会导致产业发展基础、居住环境受到损坏。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需通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来实现对事件发生地范围、污染浓度、污染物质的确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要求现场监测人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利用便携的、简易的、高效率的设备、仪器来实现对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种类的危害进行表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对于突发污染事故的事后处理有着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应急监测能迅速提供污染事故的初步分析结果,为制定处置措施快速提供必要的信息,连续、实时地监测事件的发展态势,为实验室分析提供第一信息源,为事故后的恢复计划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数据,为事故的评价提供必需的资料。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系统中的特殊地位直接关系到应急反应行动的成功概率。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的监测方法,可以及时报告污染物的种类、污染面积、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需要采取的正确处理处置措施,可把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前,为了满足环境监测工作要求以及改善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现状,以合理的基本制度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10月批准出台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这使得应急监测有据可依,有条可循。

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案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仅仅污染发生快、影响深,还存在一系列的不可预见性问题,如污染对象复杂、监测范围广、监测周期长、监测条件复杂等,且工作需要快速出具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影响范围等监测结果,所给出的结果数据需要具备应有的代表性、准确性,这就决定了应急监测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当前我国各地突发环境危害事故的类型呈多元化发展,这就为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在具体的监测技术、方案上有了诸多研究成果,并建立了完善的方法体系,这也促使环境污染监测朝着定性、定量、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案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环境污染速度、污染扩散速度以及事件发生地的地域性特征、气象变化等,基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来制定具体的方式方法。具体要根据环境污染变化趋势,结合以往经验,采取专家讨论、专家咨询等模式,实现预测、监测判断预防环境事件的变化以及污染物的变化,将结果作为突发环境应急决策的具体依据。

1.1 布点与采样

1.1.1 布点原则

因为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多表现出“污染分布不均匀、空间位置变化大、污染程度不均匀”等问题,所以污染监测采样不能采用常规的“均匀布点”方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范围、程度、浓度分布进行综合判断。通常情况下,监测布点的原则为:要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附件区域为主,以尽可能少的监测断面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代表性信息,同时还要考虑到监测方法的便捷性和可行性。

1.1.2 布点方法

要根据污染现场的具体情况和污染区域的特性进行布点。具体方案见表1。

1.1.3 采样频次的确定

应急检测的全过程在环境突发事件事发期间、事中、事后等多个阶段,应该合理进行调整。就采样频次的确定而言,要根据事故发生地的污染情况以及环境区域的功能,以最低的采样频次来获取最具备代表性的监测样品。一般情况下,在环境突发事故刚发生不久,應该以“持续增加”的方式来探寻污染变化规律,在找到基本的变化规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当减少采样频次。

1.1.4 现场采样记录

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应该根据事故现场的位置、污染分布等,标记处具体的采样点,同时对采样点附近的变化进行录像、拍照,合理记录问题发生的时间,并详细描述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要突出事故发生的持续时间、采样过程、水文参数、气象参数等,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简要阐述污染物的有害相关信息,尽可能收集突发环境事故的其他附属信息,比如事故发生成因、有害物质原本所放置的容器等,所有信息要根据监测方案以及相关规范制度详细填写,在确认无误以及监测任务完成后根据相应的程序合理归档。

1.2 监测项目的确定

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受制于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以及不可预测性,这也导致了具体工作方法往往难以确定,此阶段应该尽可能考虑多种方式来确定监测的主要任务以及污染类型。

1.2.1 已知污染物监测项目的确定

根据已经确定的污染物来确定主要的监测对象,同时考虑到污染物在特殊环境下可能会产生的具体反应以及有可能会衍生出的其他有害物质。固定源可通过询问、走访调查的方式,从相关知情者口中来确定主要监测对象;而流动源则可通过询问运输人员货物相关内容来确定主要监测对象。

1.2.2 未知污染物监测项目确定

①通过分析污染现场的外在表现确定;②通过分析污染物质导致的中毒反应确定;③通过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周围可能存在的污染源来确定,如生产方法、安全记录等;④利用空气检测、水体检测、污染源检测等设备来确定具体的污染源;⑤以迅速采样、现场判断的方式来确定;⑥以实验室分析的方式来确定。

1.3 应急监测方法的选择

为尽快分析突发环境事故现场存在污染物的具体类型、污染导致的问题、污染的范围、污染的发展规律,需立足于以往经验以及已有的调查资料,充分利用快速检测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确认以及鉴别。应该首选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如试纸检测、检测管检测、检测仪器检测、空气自动监测站检测数据、水体自动监测站检测数据等,若是不能得出可靠结果,再利用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判断分析。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比色法是现如今较为成熟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可视性强等特征,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显色原理进行监测分析,因该方法的器械简单、且成本较低,所以在现场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比色法的适用范围不广,应用不够灵活。(2)试纸法是一种前导性测试方法,最终的结果可给出某一种化合物是否存在的信息。试纸法的测试范围为1~10000mg/L,主要方法是将符合要求的滤纸浸泡在特定的化学试剂中,在晾干、裁切后,进行密封处理。比如,pH试纸在使用的过程中,先将pH试纸浸泡在制定的溶液内,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取出,和标准的比色板对比就可判断pH值变化;再比如,溴化汞试纸,将普通滤纸浸泡在溴化汞溶液中,然后进行密封处理,溴化汞试纸可保存900d以上,在使用的过程中,将检测样品放置在检砷瓶中,同时加入产生剂,经过化合反应后生成砷化氢,溴化汞试纸就和砷化氢发生反应。试纸法的灵敏度会受到试纸本身的质量以及化学试剂稳定性所影响,且具体的测定范围较广,间隔时间较长,不适用于低浓度污染测定,只适用于高浓度污染测定。(3)测试棒、测试条可用于测定离子及其他化合物。目前突发环境事件应用较为广泛的为半定量测试纸条、测试棒,测量范围为0.6~3000mg/L,使用过程中,首先浸入,然后停止片刻,最后就可读出数据,试纸的显色度会受到污染物浓度影响,通过对比标准色斑,判断色阶,就可得知污染程度。

1.4 应急监测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要秉承“高效率、准确”的原则,在获取监测结果后,应利用网络、传真、电话等方式,快速上报监测结果。

1.4.1 环境污染程度评价

对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程度的评价,需要以国家现行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具体的参考内容,针对某事故单位导致的污染程度,则要根据单位生产类型,参照相关排放标准进行评价,突发环境事件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则应该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现如今,国内尚无针对污染物进行评价的标准,针对此类情况,需要参考当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

1.4.2 报送范围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要根据应急预案进行合理的报送,一般情况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该报送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报送突发环境事件监测任务下达部门,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影响重大,则需要在报送上述单位的基础上,再报送更高一级的环境监测部门。

1.4.3 质量保证

应急监测报告信息要完整,应实行三级审核。

2 应急监测工作的思考

2.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在意识层面上、观念层面上,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做好行政层面上的支持,注意加强领导,确保权责落到实处,措施落实到岗。

2.2 组建队伍,常备不懈

各个地区应该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建设相应的应急队伍,针对区域内可能存在的污染事故、安全隐患等,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研究以及监测演练,保证监测工作能够处于“常备不懈”的情况,形成“拉得出、能胜任”的工作能力。

2.3 充实装备,提高能力

需要针对当地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情况,针对性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投入,全面加强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并确保有足够的设备、通讯工具支持,考虑到本地危险源污染特征,有侧重地对工作人员技术能力进行强化[3]。

2.4 技术支持,信息联网

高效率地开展现场快速应急监测方法、应急处理方法、预报方法、预警方法、扩散预测方法的研究,构建起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工作体系,并要求决策、监测、报送等工作均实现联网,以此来提高监测工作效率,提高平均反应速度[4]。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国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应急监测规范体系,但还是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调查隐患,采取防患措施,尽可能降低、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同时作为基层的环境监测站,要加强基层站的能力建设,经常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学习培训,同时加强和同一级基层站的联系,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应急监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J 589-201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S].

[2]袁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对思路[J].环境影响评价,2017,39(01):28-31.

[3]姚常星,张先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对思路[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5):66.

[4]范佳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对措施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7,29(07):168-169.

收稿日期:2019-12-01

作者简介:林根荣(1974-),男,汉族,大专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測。

猜你喜欢
现场
浅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提高公路施工现场管理质量的措施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控制要点探析
刍议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
浅谈交通事故现场及事后处理方法
成功处理变压器现场局部放电量偏大的案例
工业现场控制装置的防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