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中卡尔兹的指称框架研究

2020-04-09 04:41张鹏飞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张鹏飞

摘  要:指称框架关注事件过程中参与者的引入及其追踪。在构建故事文本的过程中,作者首先会把主人公引入,其后用不同的指称对其进行追踪。本文通过分析卡尔兹人物形象的构建过程的指称框架,动态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并进一步发现借助这一人物形象所揭示的小说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指称框架;卡尔兹;形象构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1

框架是描述认知语境的一种方式,它为认知范畴提供了背景并与之相关联 (Ungerer & Schmid,2008:211-212)。高彦梅(2015:45)认为,“指称框架关注事件过程中参与者的引入和追踪”。 而话语中对于同一个事物或者同一个人物的重复指称就是指称框架(高彦梅,2015:45)。本文对《黑暗的心》中卡尔兹形象进行分析,以展示该人物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指称被引入并构建完整的人物框架。

一、参与者的引入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参与者是参与这一过程的实体 (Bloor & Bloor,2001:110)。在小说《黑暗之心》中,卡尔兹的第一次出现是在马洛和会计的谈话中提到的“那个人”。在马洛的叙述中,他说:“我第一次听到那个人的名字,那是一个与那个时代的记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名字”(Conrad,2003:38)。通过指称“那个人”,卡尔兹第一次被介绍给读者。接下来就是对“那个人”的识别,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完整的形象。

二、指称框架构建资源

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唤起读者心目中的框架,并推动他们形成自己对场景的认识。同样,指称框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心理图景,并且促使他们调用新的图景来帮助它们理解新的场景,从而形成新的图像。

根据对《黑暗之心》中的指称框架统计,卡尔兹的指称框架总数为586个,而卡尔兹的识别主要是根据假定指称,如名称、代词以及一些限定性短语。

三、人物框架的构建

卡尔兹的个人框架可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人物框架和當前人物框架。前人物框架主要是由卡尔兹的堂兄和记者的叙述所构建的。而当前人物框架主要是由马洛的叙述和殖民者的叙述构建的。

(1)当前人物框架

小说以倒叙的形式讲述了这个故事,所以当前的框架是首先被呈现出来的。卡尔兹一直是马洛叙事的主题。当读者第一次接触卡尔兹的时候,那只是“那个人”。 但当之后的指称出现时,卡尔兹的形象将完整而动态地呈现出来。

在马洛和会计师的谈话中,“卡尔兹”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内部,你无疑会遇到卡尔兹先生。”当马洛问卡尔兹先生是谁时,会计回答说 “是一流的代理人”(同上:40)。从描述中,卡尔兹的名字作为识别的来源已经建立了一个中心框架,即一个代理。在这个中心框架之下,将建立更多的次级框架。

马洛对卡尔兹的主要印象是在他非洲之行之后,当时卡尔兹已经成为欧洲的代表。对卡尔兹来说,获得更多的象牙是他唯一的愿望。他有一颗对一切事物的渴望的心,这表明了他的贪婪。他完全成了殖民主义的恶魔,抛弃了欧洲文明。

(2)前人物框架

但从其他人的谈话中,马洛发现了另一个框架:“最初的卡尔兹曾部分地在英国接受过教育。他的母亲是半英国人,他的父亲是半法国人。这是卡尔兹框架的另一部分,与马洛之前的印象不同。这些补充了卡尔兹形象的中心框架。

从了解卡尔兹的其他人的这种叙述中可以得知,卡尔兹在去非洲之前是一个典型的欧洲人,一个令人钦佩的诗人,艺术家,演说者,一个天才,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是文明的象征和使者。现在,一个欧洲文明下的文明人新框架被构建起来。

从表哥和记者的描述中,卡尔兹的形象发生了动态变化:使者到殖民主义的代表。他不明白非洲之行的险恶,将所有的良心都埋在那里,并成为殖民主义下的堕落工具。在原始的非洲土地上,他剥夺了财富,享受令人“愉快”的腐败感觉(胡冬,2014:52)。

四、结论

通过对文中指称框架的分析,借助马丁和罗斯所提出的假定指称理论,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卡尔兹的人物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指称被引入,从而形成了库尔兹完整的个人框架。此外,Conrad还通过贪婪的殖民者库尔兹的形象,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人类的本性和殖民主义的罪恶,这是Conrad对人性的思考同时也是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卓丽,2015:45)。

参考文献:

[1]Bloor,T., & Bloor, M. (2001).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A Hallidayan  Approa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Conrad, J. (2003). Heart of Darkness, Qingdao: Qingdao Press.

[3]高彦梅2015.语篇语义框架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胡冬, 2014,《黑暗的心》中马洛和库尔兹的比较分析, 语文建设 (2): 51-52.

[5]Ungerer, F., & Schmid, H. J.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2e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卓丽, 2015, 论康拉德《黑暗的心》中克兹的自我毁灭,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8):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