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长期发展,戏剧脸谱已经不再局限于在戏曲中应用,而是成为一种文化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社会,衍生出一系列脸谱艺术产品。人们在流行时装、陶瓷艺术、箱包设计的呈现中,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传统元素融合现代元素的脸谱形象,在时尚设计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关键词:脸谱 图案 色彩 设计 时尚
一、脸谱的起源和意义
(一)脸谱的起源
事实上,脸谱形成由来极早而过程漫长,在远古时期,人们渴望拥有神灵的神秘力量和野兽的勇猛强大,常常以扮演神灵或野兽的形式来祈福驱邪,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以兽面为主要装饰的仿生面具。面具呆板,不利于演员表演,后演变成在面部涂抹化妆,以表示对大自然的依附和崇拜,这就是脸谱的起源。
(二)脸谱的语言寓意
脸谱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文化语言交流的一种绘画表达方式,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夸张的娱乐艺术形式。用脸谱来形容人们的脸色,如黑、白、灰三种脸色,就各有不同的寓意,传递着不同的内容。通过运用图案变形和夸张来勾勒画在人物脸上的脸谱是具有活力的,展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所以,脸谱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的物化表现。
二、脸谱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中的角色,着重在净角和丑角中绘制脸谱,以脸谱的形式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通常,这些脸谱的色彩、图案、样式等都是具有一定绘制规律性和程式化的,但是它们表现出来的脸谱艺术却是各具艺术特色,传达了各个艺术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所以,脸谱是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的完美结合。
(一)脸谱的色彩特征
脸谱的色彩有很多种,是对人物性格的艺术化表达,用色彩表达人物性格,使人性具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象征,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脸谱的色彩勾画设计也是有严格要求的,正义忠勇用红色,如人物关羽、常遇春、姜维;庄严神武用黄色,如典韦、宇文成都、庞涓等;蓝色象征了刚强骁猛的角色,如窦尔敦、程咬金、马武等;而紫色则是由黑至红的变化,是智慧、高贵、神秘、威严的象征,如托塔李天王的脸谱,就用了紫色系;绿色则着重表达冒失鲁莽、勇猛冲动,主要形象如《白水滩》中的徐世英脸谱。
(二)脸谱的图案特征
在我国传统剧中,脸谱的图案可谓丰富多彩,除上述脸谱色彩特征外,还有鲜明的艺术形象特征,如俊扮、素面、洁面表示生角、旦角,花脸表示净角和丑角,这些不同的脸谱图案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脸谱的意义在于它的装饰性、审美性。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中的各项元素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许多设计师将脸谱作为艺术图案进行加工,利用其创作出具有新时代审美特征的艺术形式,使传统脸谱艺术换发出了新的生机。
三、新时期脸谱艺术的开发利用
如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庭装饰、日用品、玩具、纪念品、时装上处处可见脸谱艺术形象,城市雕塑、装潢设计中也屡见不鲜;国外举办与中国相关的节庆活动时也经常悬挂京剧脸谱。由此看来,脸谱不仅可以很好地体现形式美感,也为设计师的创作和表达提供了更强的动力。
(一)脸谱与当代服装相融合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也对我国的设计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脸谱的艺术形式及内容给服装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设计师将脸谱作为服装的设计元素之一,给现代服装设计带来了新的形象。脸谱图案与服饰的完美结合,传递出了传统文化信息,體现了现代艺术时尚,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二)脸谱在现代箱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箱包成为每个人出行不可缺少的物品。人们要求产品不仅实用性强,装饰性也要新颖,夺人眼球。现代箱包设计主导理念是以简约时尚为主。脸谱在箱包设计中的应用当然要把脸谱的原形抽象化、概念化,脸谱被打碎分割成块,再进行重组,既借其形,又离其形;脸谱色彩在箱包造型中的应用已不再是表现善恶忠奸,而是为了适合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消费者的口味;脸谱的形与色在箱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彩虹般的颜色来打造每一个人独特的魅力。
四、结语
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今被引领为一种时尚的设计元素。艺术追求时尚,走向时尚艺术的生产成为艺术市场。因此,脸谱艺术形式不断推出新样式、新风格。脸谱文化需要传承,时尚艺术设计是传承脸谱艺术文化的最好载体,要让脸谱元素成为设计师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走进百姓生活,走进时尚领域,美化环境,装饰大千世界。
参考文献:
[1]张艺.谈中国戏剧的脸谱艺术特征[J].文艺评论,2010(04).
[2]胡万峰.浅谈戏曲人物造型的审美风格[J].剧作家,2007(07).
[3]曹巨江.综合材料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7).
[4]张卫海.浅析现代设计中戏剧脸谱的运用[J].艺术评论,2006(07).
[5]张刚.装饰画与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02).
(作者简介:杨靖,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油画材料与技法)(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