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凯凯
摘 要:文章在分析《申辩篇》的基础之上,阐述了苏格拉底在真理面前“自知无知”的智慧;在审判大会上精彩的教育演说;作为雅典公民,爱真理更爱雅典的真实情感三方面内容,展现了苏格拉底的才品和人品。在写作方法上,笔者采用“金字塔式”的结构,以小标题分论之。
关键词:《申辩篇》;苏格拉底;自知无知;爱真理更爱雅典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02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与他的弟子柏拉图及徒孙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贤”,对人类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399年,七十岁的苏格拉底以慢神和蛊惑青年二罪被告上法庭。在审判过程中,苏格拉底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申辩,其弟子柏拉图将这场申辩整理在《对话录》之《申辩篇》中,由此传于后世。本文是笔者从《申辩篇》中认识到的苏格拉底。
一、“自知无知”的智慧
苏格拉底在雅典是家喻户晓的智者,但苏格拉底并不承认这一点,自认为“无知”。他的总角之交海勒峰想知道有谁比苏格兰拉底更有智慧,于是跑到带勒弗伊去求神谶。他问神,有智过于苏格拉底者否?谶语曰:“无也”。苏格拉底欲驳神谶所言,于是四处寻找以智慧著称的人。他先访问了一位政客,结果发现此人自以为智,其实一无所知,只不过是以不知为知的狂妄罢了。苏格拉底又继续访求其他智慧之人。这次他访问的是诗人,他想证明他比诗人不学无术。结果苏格拉底发现“诗人做事不是出于智慧,其作品成于天机之灵感,如神巫和预言家之流常作机锋语而不知其所云”[1],同时苏格拉底还发现“诗人们因其会作诗,其他方面便自以为智在人人之上”[2]。于是,苏格拉底得出结论:“我超过你们,正如超过政客们。”最后,苏格拉底去访问手工艺人。他自知对这方面一无所知,也相信会发现手工艺人们的智慧。但事实是,手工艺人们以为有一技之长便通透一切,这与政客们、诗人们犯了同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考察,苏格拉底终于懂得了神谶的真意。“神的谶语是说,人的智慧渺小,不算什么;并不是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不过藉我的名字,以我为例,提醒世人,仿佛是说‘世人啊,你们之中唯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智实在不算什么。”[3]因此,苏格拉底对此的回答是“还是保持故我好”[4],即保持自知之心态,不骄不傲。
二、审判大会实质是教育大会
公元前399年春,苏格拉底以慢神和蠱惑青年罪被告上法庭。《申辩篇》中,大概低于二分之一的部分是苏格拉底针对两项罪名的真正申辩。因此,苏格拉底的申辩实质上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演说活动,雅典公民对他的审判大会是他对雅典公民的教育大会。
法庭上的苏格拉底自称是“神所赠的礼物”,理由是如果杀了他,将不易再找像他一样与城邦结有不解之缘的人,去替神整天劝告、唤醒昏昏欲睡而又自以为是的邦人。在面临被判死刑的威胁时,苏格拉底反问道:“你以为稍有价值的人会计较生命的安危,他唯一顾虑的不在于行为之是非,善恶吗?”[5]苏格拉底认为逃死容易,逃脱罪恶的审判是很难的。他告诉怕死的雅典人,死是不可怕的,因为死后的世界是未知好坏的境地,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自以为知道死后的境地是坏的,其实是不自知而自命其知的恐惧,这是可耻的行为。因此,他告诫雅典人:凡职责所在,当不顾一切,宁死勿辱。凡擅离职守,贪生怕死,无知而自命有知是可耻的行为。苏格拉底说自己奉神谕来不停地劝告雅典人,质问在场的雅典公民们“人中最高贵者,雅典人,最雄伟、最强大、最以智慧著称之城邦的公民,你们专注于尽量积聚敛财、猎取名誉,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灵的最高修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6]苏格拉底以强烈的、直击心灵的方式发问,无疑是在启迪雅典人自我反思,劝诫他们不放弃爱智之学,不丢弃雅典人的高贵。最后,在法庭判他死刑时,他向雅典人做出预言性的忠告:做个好人吧,否则你们受到的毁谤与惩罚比我更惨。
三、爱真理更爱雅典
苏格拉底在整个申辩的过程中,他的言辞无不显示着爱智之心和维护真理之意。他按照神谶的指示到处诘问不智而自以为智的人,把“自知无知”的智慧告诉每个人。
苏格拉底作为哲人,他热爱真理无疑,但他更爱雅典。那么,他是怎样流露出这一深层情感的呢?第一,在苏格拉底眼中,雅典是“最雄伟、最强大、最有智慧的城邦”,而雅典人是“人中最高贵者”,他以最高级的词汇夸赞自己的城邦和自己的邦民,这是他对雅典赤裸裸地表白,足见其对雅典的深情厚义。换个角度说,在苏格拉底眼中,一切“最雄伟”、“最强大、最有智慧”的东西就在雅典和雅典人身上。这是苏格拉底更爱雅典的第一条证据。第二,苏格拉底以“神送给雅典的礼物”自居,依神谶之差遣,四处巡游,席不暇暖,突不暇黔,到处劝人以爱智之学。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就像马虻一样,粘在因肥胖而懒惰的良种马身上,时刻刺激它,警醒它,使它奔驰。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因此,他把他爱的真理无偿教给雅典人,尽管会遭受到恶者的毁谤,甚至是被判死刑,但是他依然无悔。这是第二条证据。第三,苏格拉底的罪名是参与审判的雅典公民们以二百八十一票投出来的,并且审判官们对苏格拉底之罪判以死刑,换句话说,是雅典人和雅典的法制让苏格拉底去死。他本可以不死,但他拒绝当时可以逃脱死亡的所有方式,选择服从法庭宣判,慷慨赴死。这是为什么?苏格拉底是公认的智者(尽管他自己不承认这一点),他的言行对雅典人是有模范引领作用的,一旦他顾惜垂暮之躯而做出违反雅典公法民约之事,那他这些年对雅典人的道德教化将顷刻化为乌有。当他听到法庭判他死刑的结果时,他用戏谑的口吻说“你们稍等些时,所期望的自然就会达到,瞧,我的年纪,生命程途已经走多远了,多么接近于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即使在赴死之前,心中依然挂念的是雅典人能否向善,关心的是雅典的盛衰。
四、总结
苏格拉底是智者,他最大的智慧是“自知无知”,也因自知无知而不断有知,在真理面前永远保持敬畏之心,并努力地追探寻,因而超越凡人,成为真正的智者。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思维明锐,辩证有力,道德高尚。他将一场审判大会变成自己的一场教育演讲活动。作为雅典城邦中的一名公民,苏格拉底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是智者,但他是雅典的智者,他爱真理更爱雅典。他为世风日下、道德日偷的雅典社会忧心不已。为此,他常常四处巡游,以己之德智劝诫雅典人重德修智,不要痴迷于敛财钓誉。尽管被判死刑,依然不失节以求生,硬是把自己塑造成雅典的道德丰碑。
注释:
[1]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6页。
[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6页。
[3]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页。
[4]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页。
[5]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4页。
[6]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