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域生态学及其生态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2020-04-09 10:05李法云
应用技术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公路道路

李法云, 王 玮, 徐 斌, 梁 晶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418;2.上海城市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 201418;3.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 上海高校智库,上海 201418;4.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1;5.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上海 200232)

道路是地球表面人与货物流动的重要通道,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人文景观组成部分,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核心作用。道路建设导致陆地表面生态系统的直接破坏、区域地貌景观的改变及路域周边水土环境污染[1],高密度道路路网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切割破碎日益严重[2],交通流量的迅速增加使路域生态系统正面临生物多样性降低及外来生物入侵的重大生态风险[3-5]。早在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开始关注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路域生态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外发达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与生态学家的重视,开始探索建立路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与管理机制[6]。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和生态建设的提升期,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高密度的道路路网正在逐渐分隔自然生态系统,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植被类型与结构改变以及大气、水、土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7]。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持续推进,交通运输业作为典型的资源消耗型和污染排放型行业,其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充分发挥道路对人类服务价值的同时,实现路域生态环境保护,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1 路域生态学

1.1 路域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道路生态学是研究道路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一般来说,道路路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由道路及其相关设施、车辆交通流组成的道路系统,以及动植物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路域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三维结构。其中,路域范围内的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与乔、灌、草分层的植物群落构成系统的垂直结构。路面、路肩、边沟、护栏网和公路防护绿地构成系统的水平结构。公路生态系统在陆地表面空间尺度上地跨不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的线性分布成为系统的纵向结构。路域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以及与之相连的生物和生物栖息地等生态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各组分通过生态和经济纽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提供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和景观美学等一系列功能[8]。可见,路域生态系统中的大气、水、土壤圈、岩石圈等非生物组分,以及由生产者(producers)、消费者(consumers)和分解者(decomposers)组成的生物组分,二者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路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道路作为提供人与交通工具通行的公共地面,是一个穿越自然环境的人工构筑物。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规定,不同等级公路的公路用地范围(路界)主要根据实际用地需要确定[9]。人们以往对公路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的关注仅仅局限于路界空间范围内,而对公路所导致的人类可达性干扰、生物物种的侵入与传播、不同尺度的大气环境、野生动物迁移及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加强路域生态系统中动物和植物保护及系统营建对维持整个路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图1 路域生态系统三维结构示意图

1.2 路域生态学研究进展

路域生态学发展主要经历了20世纪初期至同世纪70年代的早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的近期阶段。20世纪初期,路域生态学主要从解决水土流失、沉积物搬运、排水不畅等问题出发,重点消除了道路泥泞,极大地促进了道路表面硬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关于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道路撞死率(road mortality)的相关研究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受到公众关注[10]。

20世纪30年代,景观道路和园林式道路的建设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如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建造的“蓝色山脊公路”(Blue Ridge Parkway)和“天际线公路”(Skyline Drive),以及蒙大拿州的“向阳大道”(Going-to-the-Sun Road)等公路,这些公路成为了开车欣赏自然环境美景的好去处[11]。20世纪60年代,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出现及大众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学家开始对城市及乡村道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通道成为道路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12]。1969年,美国颁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EPA),随后,美国交通部确认了与NEPA相关的法律条款,主要涵盖个体权利、社区和社区资源、文化资源和审美、水和水资源、野生动植物和自然区域等5个方面[13]。

20世纪80年代,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一些欧洲国家要求在道路建设的同时为生物物种提供景观连接,在此时期西欧一些国家建造了成百上千条两栖类动物通道(amphibians pathways)[14]。20世纪90年代后期,道路系统的陆地表面景观组成和功能的相关研究受到景观生态学者们的重视[15]。此时期至21世纪初,在荷兰和美国先后召开了5次重要的路域生态学国际会议[16]。在荷兰路域生态学会议的影响下,欧洲随后建立了欧洲基础设施与生态网络,推动了政府部门对交通建设中生态敏感性等关键问题的认识,促进了道路系统规划方法的研究发展[17]。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路域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路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野生动物、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和道路景观生态等方面[18-19]。近20年来,有关道路与野生动物碰撞、道路对野生动物行为的影响、景观连通性和栖息地破碎化、隔离效应和生物通道、生物入侵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20-21]。自21世纪初期开始,欧美一些学者开展了道路对路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分子遗传差异性和基因流的影响研究[22-23]。2003年,美国学者Forman等[13]出版了《道路生态学:科学与解决方案》专著,道路的非预期生态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标志着路域生态学正成为科学解决道路交通与路域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支撑学科。

生态学家在重视路域生态系统景观和动植物保护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路域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道路系统与水的相互作用主要集中于水对道路及道路对水和沉积物的影响两个方面。一方面,降水可导致道路水流直接损坏道路,山坡道路对地表径流的扰动甚至会产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另一方面,道路对水流的改变会直接导致沉积物在自然景观中的运移途径发生变化。维持河流水生态系统良好的连续性是保障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条件[24],有关道路对河流连接性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上游与下游、漫滩与河流、森林和河流及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4个方面[25-26]。两栖类动物对路边水体的水文周期变化及道路径流的污染程度特别敏感。已有研究表明,蝾螈胚胎在季节性路边水塘的成活率明显低于林间池塘[27],道路密度与植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及哺乳类物种丰富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道路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景观尺度具有明显影响[28]。

研究表明,城市道路灰尘沉积是城区地表径流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道路径流中重金属浓度在空间上呈现从城市中心、城郊市镇到乡村逐渐递减的趋势[29-30]。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对道路灰尘的化学组成的影响,汽车轮胎、刹车、道路磨损及湍流引发的扬尘对道路大气环境PM2.5的贡献[31-32],以及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也是路域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33]。在寒冷地区的冬季,渗入道路裂缝中的水在冻融作用下,不但会直接加速路面老化,而且覆盖路面的冰雪还会直接影响交通安全。近年来,针对寒冷地区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而广泛使用化学融雪剂的实际问题,诸多学者开展了化学融雪剂使用对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路域土壤、水体和绿化植物的影响研究[34-36]。为减轻交通运输所排放的污染物对路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生物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7]。

有关路域生态学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我国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我国生态学者与环境保护工作者逐渐开始重视路域生态学研究,有关路域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已逐渐融入交通道路建设中,关注道路建设过程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在青藏公路和铁路[38]、吉林长白山区、秦岭山区、若尔盖草原、云南纳帕海湿地和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39],以及新疆卡拉麦里野生动物保护区开展道路阻隔和道路致死对野生动物行为的影响[40-42]。

为有效降低道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科学阐明道路、车辆等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促进道路建设与生态学二者的“自然”结合,路域生态学正发展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独立分支学科。路域生态学的发展为构建道路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基于道路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发展将为当今社会解决道路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谐互动关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 路域生态工程技术

2.1 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的内涵

传统的路域生态工程技术一般主要针对公路建设和养护特点,是指以解决路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植被恢复为目的而言的工程技术,路域空间范围也仅界定于公路路基边坡、中央分隔带、取弃土场及公路沿线附属设施等。随着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学等学科及相关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域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受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影响正进一步拓展。

基于路域生态学理论与原则,路域生态工程技术主要可概括为:以区域分异、循环再生、整体优化等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对路域生态系统不同尺度空间内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生态影响系统评估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不同区域内道路的生态环境特点,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调控为途径,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路域生态要素改善等方面的生态工程和土木工程等技术,构建道路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互动关系,最大限度节约资源,降低道路建设和交通运输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保障道路交通服务和安全功能的同时,实现道路路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服务功能的有效提升。

2.2 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美国为促进植物生态工程技术在公路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于1998年发布的《21世纪交通权益法案》(The 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for the 21 Century: TEA-21)中明确规定,在公路设计和运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并在相关的公路施工技术规范和标准中,提出环境保护技术措施和施工工艺要求[43]。在路域生态工程建设中,强调乡土植物的生态适宜性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为了减少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对路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美国交通部曾对在公路生态恢复中采用乡土植物的项目进行明文规定,并追加相当于工程总额0.05%的补助费用于生态工程建设。

如何将道路的生态及人类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是人类需要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路域生态工程的设计与实践方面,公路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常备受关注。如法国在20世纪50年代修建了欧洲第一座动物通道。为阻止公路对已有动物栖息地以及农业用地的破碎化分割,近年来诸多公众对在城市郊区建设高密度道路路网一直持反对态度。为此,法国公路管理部门专门制定国家公路建设指导方针,明确要求任何一条新建或扩建公路必须符合该指导方针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20世纪80年代,美国、德国、荷兰和瑞士等国家十分重视在公路建设中同步设计和建造野生动物穿越基础设施,使野生动物栖息地不因公路建设对国家森林公园的分割而受到影响[44-46]。现在,许多国家的公路管理部门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公路建设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及生态环境因素,并在道路设计中包含植被绿化、景观、污水处理及回用、低噪音、大气、土壤及水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特征方面的详细清单。

道路防护与加固技术一直是国内外道路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日本强调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治理公路边坡的水土流失,其在颁布的《高等级公路设计规范》中,对道路边坡的方法、分类、方案设计及物种适应性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规定,力求取得道路边坡防护与美化的双重效果[47]。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科技工作者还研发了水泥混凝土框格喷附、厚层基质挂网喷附、生态水泥喷附、连续纤维工法、网垫工法等一系列绿化工程技术并进行工程实践,有效地解决了道路高陡岩石边坡的绿化问题[48]。随后,菌根技术、植被配置等生态技术与施工技术的结合与同步发展成为道路生态工程技术研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为了使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美国要求道路建设中充分利用道路沿途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美国、德国、瑞士、法国等发达国家明确要求注重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提高路域生物栖息地质量,保护动植物资源,最大程度降低公路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49-51]。日本先后制订了《高速公路绿化技术五年规划》《生态环境空间形成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指南。目前,世界银行、国际道路运输协会等组织积极倡导公路全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nalysis, LCA)决策理念,提倡将全生命周期分析推广应用于公路决策、设计、建设和维护的全过程[52-53]。

我国最初的公路绿化主要集中于种植行道树,绿化技术主要借鉴于林业部门的造林技术,当时公路建设规模较小,绿化技术相对传统和简单[48]。近年来,我国有关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研发重点主要集中于公路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及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方面[54],但在路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道路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影响评估、水土环境污染综合控制、土壤-植物系统良性循环及生态要素优化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还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相比较,我国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尚缺乏路域生态系统退化、演变、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尤其是有关城市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的研发亟待深入开展研究。

3 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3.1 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20年来,我国道路建设加速成网,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日趋顺畅,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和货物的交通条件,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道路路网建设反过来也对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据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到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约为484.7万km,公路密度50.5 km/100 km2,分别较之2010年增加82.9万km和8.7 km/100 km2。其中,全国4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446.6万km,高速公路里程14.3万km。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404万km。全国干线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但总量不足和结构矛盾等问题依然突出。

2017年,上海市公路总里程达到 13 322 km,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道路路网密集成为大都市圈重要的人工景观特点。《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及建设“市域环形放射状生态空间格局”,这对全市道路绿化土的量与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55]。针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可用于道路园林绿化的土壤资源越来越少的实际问题,为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必须加快解决公路、城市道路和步道绿化土壤基质“量”与“质”的问题。此外,道路路网建设导致区域内陆地生态系统景观的破碎化切割而破坏动物栖息地,汽车行驶产生的污染物及干湿沉降物复合作用直接污染路域环境。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道路路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以下主要不良影响问题亟待解决。

(1)道路面积的日益扩大,造成对陆地表面的空间分割,导致动物的活动区域范围锐减;密集的道路路网建设挤占城市原来的绿地、湿地、水面等生态用地面积,而生态用地面积损失未能得到相应的补偿,导致诸多地方,尤其是城区乡土植物物种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侵入增加及人居环境恶化。

(2)道路路网在提供交通便利性的同时,道路交通产生的水、热、光、声、气、振动等环境污染,直接污染路域水、土环境,并对生物物种的空间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

(3)道路建设直接导致建筑材料与土石方、挖填方的大量消耗。其中,石料的开采直接导致了大量山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挖填方导致路域地表自然景观改变而产生水土流失等问题。

(4)城市土地由于高度集约化利用,路域普遍存在空间小,受人类活动干扰强,且道路之间的连通受建筑物或城市基础设施隔离,很难形成道路与生态环境充分连接的路域生态系统结构,加强城市路域生态系统结构的优化调控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城市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的大量污水污泥,以及城市路域绿化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等园林废弃物未能得到有效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在给园林废弃物处理带来难题的同时,也割断了土壤-植物系统的营养循环。

(6)为了保障行车安全而选用透水透气性较差路基材料,导致路域附近植被普遍长势较差,急需研发路域降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对路域绿化植物土壤的水分生态调控。

目前,我国在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区域适应性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针对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路域生态产品研发,尽快构建路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集成路域生态工程技术体系,持续推进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创新发展。

3.2 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发展需求

道路路域生态学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防止野生动物道路撞死,力求路网建设中陆地生态系统的景观连通性,追求自然园林式的道路美景等是促进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工作者关注道路生态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为降低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我国于1987年发布《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开始注重公路建设的绿化工作,并于2003年正式颁布实施[56]。随着公路管理和建设者们对公路生态环境保护认识的日益深入,路域生态环境保护逐渐从道路边坡绿化,扩展到土壤侵蚀防治和水土保持、动物影响与保护、景观视觉影响及污染控制等方面,路域生态环境保护、道路铺装再生及长寿命道路建设等成为我国未来道路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指出,到2030年我国还将投入4.7万亿元用于总规模约40万km的国家公路网建设,这标志着我国公路建设里程在未来十余年中仍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交通、公共工程和水管理部门专门设置生态办公室的经验,根据我国公路网规划与建设实施绿色发展的原则,以及促进公路建设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基于道路生态学的路域生态工程技术作为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正成为交通运输行业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作为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道路路网建设绿色发展是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期,面对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及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道路生态系统是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绿色化[57]。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新时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各项事业发展对全国公路网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公路建设以绿色发展原则为指导,转变发展方式,节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贯彻低碳发展理念,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走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节约和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

3.3 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路体系,路域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得以出现。目前,路域生态学已在路域生态系统的植物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道路系统与水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路域化学物质的迁移和管理、路域土壤质量和修复、道路生态学网络理论、道路网对土地利用格局的驱动及道路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同时,道路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水文学、土壤学、野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景观生态学、植被与种群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发展为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针对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发展面临主要问题和社会需求,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无疑将进一步推进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

(1)从传统的道路绿化工程技术向全面提升路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集成技术体系发展。

道路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线性生态系统,不同区域路域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不同、生态环境条件各异,国内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植被设计不配套、客土养分失调、植物群落稳定性差,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弱、忽视乡土植物应用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与立地条件,改变传统的道路绿化工程理念,建立面向路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与服务功能提升的综合集成技术体系正成为该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2)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研发。

道路路域土壤质量是确保道路绿化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高低与植物生长及其景观功能发挥息息相关。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路域绿化植被与生态建设所需土壤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客土解决,对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异位破坏。2016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了“鼓励采用能源化、资源化技术手段,尽可能回收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鼓励经过稳定化、无害化的污泥制成符合相关标准的有机碳土,用于荒地改造、苗木抚育、园林绿化等”的要求[58]。同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同样明确提出“鼓励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59]。据统计,2018年上海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总计112.9万t(干基35.4万t),日均 3 092 t(干基968.6 t),城市污泥的产生总量和环境容量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会产生大量的枯枝、落叶、衰败花草、碎草、绿化修剪物及部分死树等园林废弃物,城市绿化面积的持续扩大势必导致城市园林废弃物日益增加。

结合公路路网建设,亟需研发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环境友好型立体化路域生态工程技术,一方面采用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手段,加强利用污泥转化为绿化有机碳土的稳定化和无害化关键技术研发。另一方面,资源化处理与综合利用园林废弃物含有的丰富有机质已迫在眉睫。优化集成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环境友好型路域生态产品研发,不仅可解决城市大量污泥处理处置难题,同时还可有效解决路域系统立体化生态建设所需大量土壤基质的问题,为提高道路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丰富有机碳源。

(3)基于路域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大数据定量评估技术研发及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构建。

20世纪70年代,大气污染问题开始在美国、德国等工业化国家的一些地方作为道路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受到关注。路域生态学研究不但促进了道路系统规划技术方法的发展,而且使生态学家和交通运输行业更加重视道路系统及其生态学效益的研究。近年来,运用有效数据提高路域生态系统中生物栖息地和生物保护评价的精确性研究正日益受到生态环境研究者们的重视[60-61]。鉴于路域生态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在培育、规范和引领路域生态产业发展,以及促进“人-车-路”与路域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综合运用生态学调查研究方法及现代分析监测技术,结合不同区域路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开展路域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与调查,基于路域生态系统长期监测大数据,研发路域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技术,构建路域生态建设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和生态系统评估技术方法体系正成为该领域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促进生态道路建设与绿色发展是交通运输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必将为带动路域生态保护相关产品生产能力的增加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加强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的研发,不但可以在生态道路产品、固体废物资源化产品、道路立体绿化土壤基质、生态混凝土、路域水、土和大气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形成新的产业领域,而且还将有力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公路道路
建筑工程渗漏原因及防水防渗工程技术实践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试析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公路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