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清代书院的教学功能逐渐减弱,其学校属性开始淡化。文章从文献保存、文献信息整序、社会教育、文献信息传播、文化娱乐五个角度揭示清代书院图书馆化迹象,通过与近代藏书楼职能的比较,认为我国近代图书馆史研究在书院文化方面还需深入。
关键词:清代书院;藏书楼;图书馆
文/张红亮
摘 要:随着清代书院的教学功能逐渐减弱,其学校属性开始淡化。文章从文献保存、文献信息整序、社会教育、文献信息传播、文化娱乐五个角度揭示清代书院图书馆化迹象,通过与近代藏书楼职能的比较,认为我国近代图书馆史研究在书院文化方面还需深入。
关键词:清代书院;藏书楼;图书馆
国内图书馆界有学者认为,藏书楼为我国的近代公共图书馆,也有把我国古代书院所设的藏书楼(作为书院的一部分)看作是书院的“图书馆”,即近代学校图书馆。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讨论作为整体的清代书院所呈现的图书馆化迹象,即我国古代书院发展到清代,整体上已具备近代图书馆的属性,而不再是施教为主的“学校”。需要指出,我国清末民初之后的藏书楼,大多已是实际上的现代图书馆,西学东渐,它们只是借用了“藏书楼”的名字而已,本文不涉及这时期的“藏书楼”。开始之前,简要梳理一下古代书院的历史发展情况。
一、历史背景
书院通常被认为是藏书、教学、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了书院,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这种教育组织。这时书院多是民办学馆,由个人自行筹款建造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书院的发展主要在宋代。宋代的书院也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到南宋后期,由于朝廷干预,书院与官学合并,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至明代,据资料显示书院已发展到1200多所,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办书院。明代书院教育注重“宣讲”,一时自由讲学、抨击时弊之风大行,明书院也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清代,書院已达2000余所,但到清中后期,官学化程度上升,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诏令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间也大致是我国古代藏书楼与实质为近代图书馆性质藏书楼的分界线。
二、清代书院与前代之差异
宋元明三朝书院,机构属性通常被认为是教学为主的“高等学校”。至清代,书院的“学校”属性弱化,图书馆职能获得了较大发展。书院原本的教学资源变为图书馆工作所需的藏书、人员、场所设备、技术方法等机构资源要素。
1.前代书院 讲学施教是学校
书院始于唐末,发展主要在宋。宋代人文兴盛,各地兴建书院,培育人才,当时大批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应天府、岳麓、嵩阳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加之当时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书源充足,为书院藏书奠定了基础。到北宋后期,统治者开始重视科举,大力振兴官学教育,书院有些衰落。南宋风气又变,一方面,朝廷兴办的官学很快变为科举的附庸和政治斗争的工具,日益腐败,加之内有农民起义、外有辽金入侵,财力耗尽,官学已满足不了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这时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日益风行,讲学活动活跃,于是又出现了一个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显然,两宋书院是以讲学和学术研究为主的“高等学院”,其时代书院藏书丰富,为后代书院的藏书建设打下了基础。
元代书院,虽然藏书发展不大,讲学风气不浓,但明显还是以教学为主的“学院”。蒙统治者南下入主中原后,因为缓和阶级矛盾、进行文化控制的需要,十分重视文化教育,表现之一便是大力提倡理学,奖励书院。因而书院在元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讲学还是书院的主要活动。元代书院藏书主要来源于自行刻书、私人捐赠和出资购买,朝廷赐书方面史料记载寥寥,总之元书院的藏书发展较为缓慢。
至明,书院重辩轻读,不注重藏书。由于明代重视科举制度 ,只号召天下学子精研儒经,不提倡广泛阅读,所以书院藏书多限于儒家经典,馆藏不丰富。加上书院针砭时事、评议政治,终招来明朝廷的整治,如“东林党”案,最终导致明代书院趋于没落。显然,明代书院重谈轻读的特点,决定了其还是以讲学为主的“高等学院”,而且多是馆藏不太丰富的“高等学院”。宋元明三代书院的藏书为清代书院的馆藏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清代书院 职能渐变图书馆
清代书院特质上已与前代不同,教学功能基本消失,不再符合“高等学院”的特性。职能上显示,其更似一个注重“古籍整理”的早期图书馆。
清入关之后,特别是康乾始,学术上开始重汉学的考证,轻宋学的义理。乾隆修《四库》,是托修书之名,行禁书之实,同时使知识分子耗精力于修书之中无暇做出反动之事。另一方面,满清开始大兴文字狱,高压之下,知识分子退避三舍,噤若寒蝉,学者“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也只为稻梁谋”,远离政治,“家有知慧,大凑于说经”,以复古求真为手段。加之满清皇帝以为这样对统治无碍,遂大加提倡,将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吸引到编纂古籍上面来。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 (言出于明张居正,张看到了明代书院的弊端,曾一度下令禁毁书院。后清政府予以借鉴实施。)。
在这种大背景下,清代书院受政治气氛与文教管理政策影响极大,几乎不再聚众讲学,不在对外执行施教功能。教学活动停止的同时,仅剩下考订、编撰、修葺书籍的“业务”,书院原有的“教师”和“学生”实质上变成了这个“书院图书馆”的馆员,一门心思留在了馆藏的管理建设上。清书院原有师生间的关系,实际上已变成馆员间的业务、学术交流关系。另一方面,清代的学术重朴学,而考据需要广搜异本、比勘众家,对文献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这也导致书院藏书的兴盛,加上大量朝廷赐书、官员赐书、自行刻书,清代书院藏书量一时蔚为大观。清代书院藏书事业也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保存和传递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书院都重朴学,朴学的“训”、“校”、“考”实际就是我国古代整序文献资源的技术方法,并且在清代使这些方法达到了鼎盛。再加上精深的目录学和古代藏书管理经验的影响,也为清书院的图书馆化提供了技术方法要素基础。
三、图书馆化迹象
近现代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包括:保存文化遗产;文献信息流整序;传递文献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满足文化娱乐需求。以下从这五个方面讨论清代书院呈现的图书馆化迹象。
1.文献保存职能
清代书院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清代书院虽然讲学活动几乎消失,但如上文所述,在累集数朝文献的基础上,其藏书已非常丰富。加上学术风气注重“辩章学术,考镜源流”,需要大量精品文献,学院的主持人或其他人员本身也收藏了许多珍贵典籍,这都奠定了清书院的馆藏基础。另一方面,清书院众多但又因地域不同、学派不同,各书院对特定文化、特定学术领域的研究,以及对对象文献的整理收藏,又为这一类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保存奠定了基础。可见清书院确实起到了蒐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作用。
2.文献整序职能
社会文献信息流的整序,是通过对文献信息的分类、编目、保管储藏等手段实现的,整序的实质就是组织和控制。实际上我国自古就有对文献信息“剖判条源,甄明科部”的传统。特别是标志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巅峰的清代《四库》的修订、《总目》的编撰,也说明了清代对社会文献信息流控制和利用水平达到了封建统治时期的最高水平。毫无疑问,清代书院作为重要的封建文化机构在其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3.文献传播职能
文献的传递,主要涉及对文献知识内容信息的传递和对馆藏文献信息的传递两个方面。清代书院,讲学功能几乎消失,书院的主要活动集中在没有政治危险的编撰典籍和阅读上,文献内容信息的传递也就在“编”与“读”间得到了实现。古代藏书机构一直都有编撰藏书、刻书目录的习惯,清代亦是如此。通过刻书藏书目录交流,各机构互补缺失,完善收藏,同时也记述馆藏的繁衍发展情况。清代书院藏书目录,仅湖南就有城南、箴言、岳阳、慎修、龙潭、云山、天岳等院可考,这些丰富的目录资源都说明清代书院在传递馆藏文献信息功能方面是较为出色的。
4.社会教育职能
“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以为藏书之所,而令诸士子就学其中也”,正是对清代书院开发智力,致力社会教育职能的阐释。图书馆对社会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中介的形式来完成的,即作为文献与读者的桥梁,通过向读者提供自学场所来实现。清代文禁,教学活动烬灭,注重自修成为主流,书院正满足了这一特定需求。对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对馆藏文献资源的开发,启发智力和培养思维能力。清书院的文献资源丰富,辩考学术活动活跃,这本身就是对书院馆藏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书院师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同时,吸取前人优秀的文化积累,也达到了启发心智、鍛炼思维、培养学习能力的效果。
5.文化娱乐职能
我国素有“读圣贤书”的说法,这里“圣贤”虽然是指“先贤圣人”,但也说明了对读书活动的尊重,也可理解为书是圣贤的,读书是严肃的。这种传统思想下,如果简单的说清代书院满足文化娱乐需求,似乎不甚妥当。但不可否认,清代对知识分子严酷镇压,导致人文晦暗。特别是清中期之后,内忧外患,人民苦不堪言,读书已成为寄托精神、娱乐思想的主要方式。清书院作为最接近大众的文化机构,无疑承担起了这一社会职责,因此可以说,清代书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对文化娱乐需求的缺憾。
综上所述,清代书院在许多方面已呈现出图书馆所具备的机构特征属性,其图书馆化迹象已渐为显露。
四、清代书院与藏书楼之比较
通过前文分析,显然清代书院在保存社会文化遗产及文献信息流整序职能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机构特征,特别对于文献信息流的整序,是与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博大精深分不开的。当然,因时代局限性等因素所制,清代书院在文献信息传递、社会教育职能、满足娱乐需求方面有其缺憾。比如,能提供的信息资源类型单一、读者教育的手段单一,提供文化娱乐形式单一。但不能因事物的某些局部表象,而忽视了其整体的发展和变化,清代书院呈现这种图书馆化迹象,或正表明其处于一个量变已终结,质变刚开始的特殊阶段。
另一方面,藏书楼的重藏轻用,甚至是“不用”,几乎使其社会教育和提供文化娱乐的职能完全丧失,即算是有,也仅是针对藏书楼的主人和能接触到其藏书的很少的人。传递文献信息的能力方面也非常差:文献信息的非正式交流限于上述人等的狭小范围,文献信息的正式交流传递,几乎限于编写有藏书目录的藏书楼。藏书楼对文献信息流的整序方面,相对较好,体现在大多数藏书楼都有馆藏目录。这一点上,我国古代众多的目录学家可谓功绩无量。
保存文化遗产 文献信息流整序 传递文献信息 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 满足文化娱乐需求
清代书院 好 好 一般 一般 一般
藏书楼 好 一般 差 差 差
为清楚说明问题,据前文内容,用上表对两者做简单定性比较。显然,相对于藏书楼,清代书院呈现出更多近代图书馆的职能特征。在我国近代图书馆发展历程中,清代书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情况似乎还没有得到国内图书馆史研究者的足够关注。清书院较之藏书楼如此明显的图书馆化迹象,似更应得到研究者的注意。
五、结语
袁子才在《随园随笔》中提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这说明书院最初是用于藏书、修书,而不是用于教学,只是到后来才变为讲学授徒的场所。《广雅》记载“院,垣也”,《玉篇》有“院,周垣也”,《增韵》也载“有垣墙者曰院”,这说明书院原本是指用墙围起,且内有书有人的场所,这个场所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图书馆。到了清代,书院不教学,不再是学校,当然就只剩下图书整理、编修、保存的图书馆功能。因此,国内图书馆界在进行图书馆史研究时,或许应关注到清代书院对我国近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作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柳建新.泰山文博研究[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2]朱汉民,李泓祺.中国书院[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应麟.玉海:卷一六O.
[4]肖东发.中国书院藏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5]龚自珍.龚自珍诗选[M].齐鲁出版社,1981
[6]大清会典·儒学·学规.
[7]任冠文.论张居正毁书院.晋阳学刊,1995
[8]戴钧衡(清).书院杂议.
[9]吴慰慈,董焱编著.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图书出版社,2002
[10]李国钧.中国书院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1]百度百科.院.http://baike.baidu.com/view/685592.htm#2_1.
[12]百度百科.书院.http://baike.baidu.com/view/53530.htm.
[13]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4]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M].宁波出版社,,2001
[15]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李西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中华书局,1982
[17]钱基博.版本通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8]吴 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4
[19]邓洪波.湖南书院藏书目录辑略[J].图书馆,1998
[20]王酉梅.中国古代书院图书馆的特点及其优良传统[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
[21]罗春兰.试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图书馆要素[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3
[22]邓洪波,周月娥.八十三年来的中国书院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作者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张红亮(1979-),男,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