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
摘 要:在19世纪中后期,汉语中有关蒸汽机的名称有很多,但这些名称大部分使用时间并不长久,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汉语中“蒸汽机”最早出现于1875年丁韪良编纂的《中西闻见录》。“蒸汽机”来自日语,不过在日本现在已经不太用了,然而,这个词在中国一直使用至今,而且成为标准术语。
关键词:蒸汽机;汽机
中图分类号:TK24;N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1.013
Abstract:There were many names of steam engines in Chines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but most of these names were not used for a long time,and some were shortlived. The Chinese term “zhengqiji”(steam engine)is firstly recorded in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s Zhongxi wenjian lu(Scientific Magazine)in 1875.The term comes from Japanese,but it is no longer useful in Japan. However,the term has been used in China,and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term refer to this machine.
Keywords:steam engine
蒸汽機(steam engine)是一种由蒸汽驱动的机器。这种机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的埃及,那时有人发明了汽转球(aeolipile),这是一种用蒸汽驱动涡轮使圆球旋转的装置。后来在17世纪又有人发明了用蒸汽作为压力的抽水泵。到了1712年,英国发明家纽科门(Thomas Newcomen,1664—1729)发明的蒸汽机开始具有了商业用途,当时主要用于矿井抽水,到1733年这种蒸汽机已有104台投入使用。1781年,苏格兰工程师瓦特(James Watt,1736—1819)改进了纽科门蒸汽机,制造了新的蒸汽机,并申请了专利。瓦特的蒸汽机可以为机械提供动力,同时也可以在伐木、采矿中使用[1]。蒸汽机的发明催生出了西方的工业革命。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可惜当时国人对此了解不多,我们使用蒸汽机和制造蒸汽机已经比较晚了。因此,本文考证有关蒸汽机的汉语名称,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方面的考证,现在所能见到的成果不是很多,学者们的兴趣集中在中国蒸汽机发展史这个主题上,其实名称问题也十分重要。
我们先把时间倒回至17世纪。据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考证,大约在1671年,来华耶稣会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和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Navarrete,1610—1689)根据汽转球原理设计制造了一辆汽轮机车,并向康熙帝进行了演示,机车绕圈行走了两小时[2]。但这种机车当时的汉语名称叫什么,推动机车行进的装置又叫什么,李约瑟没有说。
此后,在将近150年的时间里,中国很少有有关蒸汽机的信息。而这正是西方蒸汽机蓬勃发展的时期。一直要到19世纪上半叶,我们才在海归华人或来华传教士的汉语著述中看到了蒸汽机的一些信息。首先是1820年的《海录》。该书是海外归来的谢清高口述的,笔录人是杨炳南。该书在《咩哩干国》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3]:
其国出入多用火船,船内外俱用轮轴,中置火盆,火盛冲轮,轮转拨水,无烦人力,而船行自驶。
“咩哩干”即America之音译,“咩哩干国”即美国。这段文字记述了谢清高在澳门听闻的美国蒸汽轮船的情况。但这里将蒸汽驱轮误认为是“火盛冲轮”。又过了两年,即1822年,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在《华英字典》Part Ⅲ中立了“STEAMBOAT”这样一个条目,该条的释文如下[4]:
STEAMBOAT may be called 水蒸船 shwuy ching chuen.A boat impelled by steam,水蒸所使的船 chwuy ching so she teih chuen;滚水蒸气所使走的船 kwan shwuy ching ke so she tsow teih chuen.
在这个条目中,马礼逊解释了steamboat是一种以蒸汽为动力的船,并将它译作“水蒸船”,但还没有蒸汽机的汉语名称。到了1833年,又有人提到了“水蒸船”,而且还做了简单介绍。那一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十月号中有一则新闻,里面说[5]48:
孟买用炊气船。(炊气船,或曰水蒸船,即俗称火船者是也。其用滚水之蒸气而使机关转行,令船快走,故名也。)近来英国之东地公司,有以炊气船寄要书送至孟买。如此则二月可到,若用常船则需三四月之间方到。
这里虽然还没有蒸汽机的名称,但是提到“其用滚水之蒸气而使机关转行”。一年之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载了一篇介绍西方蒸汽机原理的文章。文章开头说[5]166:
今在西方各国,最奇巧可羡之事,乃是火蒸水气所感动之机关者。其势若大风之无可当也。或用为推船推车,至大之工不借风水力,行走如飞。或用之造成布匹,细妙之业,无不能为。甚为可奇可赞,美妙之机也。
这里出现了“火蒸水气所感动之机关”这一短语,这自然会使我们想到前面的“其用滚水之蒸气而使机关转行”这个句子,但现在不是句子了,是短语了,而且是个名词性的短语,当将句子改变成名词性短语以后,它就成了一个用来指蒸汽机的名称了。虽然名称有点长,但了解其过程以后,就会感到它的产生是不容易的。“火蒸水气所感动之机关”这一短语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到的有关蒸汽机最早的汉语名称。虽然我们觉得这个名称有点长,但包含了这种机器的基本原理。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的这篇文章,不仅产生了蒸汽机的汉语名称,而且介绍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文章有600多字,讲解十分详细,而且配有一幅示意图。从内容看,这种蒸汽机已经不是纽科门的大气蒸汽机(atmospheric engine),垂直汽缸的顶部不像大气蒸汽机那样是开口的,而是封闭的。也就是说,整个汽缸是密闭的。因此,向下推压活塞的力,就不是先前大气蒸汽机那样用大气压力,而是用汽缸内部的蒸汽压力。这种蒸汽机就是改进后的瓦特蒸汽机(Watt steam engine)。《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介绍这种蒸汽机,说明当时在欧美,这种蒸汽机已经取代了纽科门蒸汽机,成了蒸汽机中的主流。这是第一篇用中文介绍蒸汽机原理的文章①,在中外科技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价值②。但是这篇文章没有署名,而且没有题目。更让人奇怪的是,文章登了两次,有一次有两个页面竟然还重印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普鲁士来华传教士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1803—1851)所编。他在编这本刊物时,还兼有另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还很忙,所以刊物常常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特别是1834和1835这两年,刊物中的问题很多[6]。但不管怎么样,这并没有影响有关蒸汽机这篇文章本身的意义,而且从词源考证的角度来看,它还是首次出现有关蒸汽机汉语名称的一份文献。当然我们也看到,这个名称比较长,不能算是一个词,只是一个短语。这么长的名称自然需要简化。一年之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载有一篇介绍火车的文章,题目叫《火蒸车》,文章也没有署名。这篇文章以两人对话的形式介绍了5年前英国利圭普(Liverpool)至曼者士特(Manchester)开通的火车运行情况。当时英国的铁路已经建了好几条,铁路正在快速发展。文章将火车称作“火蒸车”,将蒸汽机称作“火蒸机”[5]186:
火蒸車,即蒸推其车之轮,将火蒸机缚车舆,载几千担货,而那火蒸车自然拉之。二时之间,诸车走一百三十里路。
这里的“火蒸车”“火蒸机”都可以看作是在“火蒸水气所感动之机关”这一短语的基础上创制的词,而“火蒸机”更可看作是这一短语的缩减。“火蒸机”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汉语中最早用来表示蒸汽机的词。不过这个词后来并不见有多少人使用。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在《博物新编》(1855)中也没有使用这个词,而另行创制了“汽机”[7]:
汽机之势有二,一曰高机,一曰低机。高机汽少而煤多,其费冗大而行疾,因水汽入柜用毕即放而出之。低机汽多而煤少,其行疾而不险。盖以汽作工,复使汽为水,可以节减煤柴故也。凡高机之船,花旗多用此法,然一不谨慎每有甑裂杀人之患。英国向有例禁,车准用高机,船只用低机。
“高机”指纽科门蒸汽机,“低机”指瓦特蒸汽机。因为纽科门蒸汽机在汽缸旁边有一个高大的立柱,所以称“高机”,而瓦特蒸汽机在后来的设计中取消了这个立柱,比较低了,所以称“低机”。除了“汽机”外,合信还将蒸汽机叫作“火轮机”,不过这个词不是合信首次使用,至少在10多年前就已有人在用了③。
《华英字典》《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博物新编》这些书刊后来也传到了日本,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书刊的流传,里面的词语也深深地影响了日语。文久二年(1862),堀達之助在《英和対訳袖珍辞書》中创制了“蒸気機関”(じょうききかん)一词,他用该词来对译英语steam engine[8]236。“蒸気機関”看上去很像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火蒸水气所感动之机关”这一短语的缩略。上面说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曾将这个短语缩略成“火蒸机”,而堀達之助则将它缩略成“蒸気機関”。又过了几年,日语中出现了“蒸気機”(じょうきき)一词。明治七年(1874),宮里正静在《化学対訳辞書》中第一次用“蒸気機”来对译steam engine[8]235。这个词的产生像是“蒸気機関”的简化,同时也有《博物新编》中“汽机”一词的“身影”④。日语中,“気”和“汽”都读き,而且在这类词语里,它们的意义是相通的⑤。所以当时“蒸気機関”也作“蒸汽機関”,“蒸気機”也作“蒸汽機”。到了19世纪90年代,日语中又出现了“蒸気器械”“蒸気機械”(じょうききかい)这两个词。它们分别见于明治二十四年(1891)大摫文彦著刊的《言海》和明治二十六年(1893)山田美妙的《日本大辞書》[8]236。这两个词的创制显然受了“蒸気機関”的影响⑥。
现在我们再来看中国。上述这些日语词大约于19世纪后半期进入汉语。19世纪70年代,汉语中先是出现了“烝汽机”一词。1872年,在新教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编纂的《中西闻见录》中,刊载了一篇苏格兰来华医生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撰写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印刷机,题目叫“烝汽机印字摺叠法说略”[9]215,烝汽机即steam engine⑦。3年后,《中西闻见录》便出现了“蒸汽机”一词。1875年,该刊第33号登载了一篇未署名的短文,题目为“火浣布”。里面有这样一些话[9]325-326:
火浣布……质粗似麻布,积垢则置火中烧之,輙洁白如新。价亦不昂,各国常需之。或捶薄片以代纸或充油灯之灯心(点之不烬);或用以包裹蒸汽机之铁筒(使热气不外透 )。
火浣布是用石棉纤维织成的布,可以用来防火。而这里的“蒸汽机”就是steam engine。这是该词在汉语中首次出现的例证⑧。考虑到《中西闻见录》此前出现过“烝汽机”,所以这里的“蒸汽机”可能是前面这个名称的修改,因为“蒸”和“烝”意义相通。但更有可能的是,它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词。不管是“烝汽机”还是“蒸汽机”,我们都应该把它们看成是与日语有关的词。
虽然汉语中“蒸汽机”这个词产生了,但当时用的人并不多,因为当时来自日语的这类词不止这一个。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汉语中还出现了“蒸汽机关”“蒸滊机关”和“蒸气机关”这三个词:
蒸汽机关:1888年顾厚焜《日本新政考》卷一:“蒸汽机关五台,一百八十八半马力。”[10]
蒸滊机关:1889年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卷十二:“大坂造币局金地金鎔解炉十二,银地金鎔解炉四十七,鎔铜反射炉四,烧生炉七。其机器凡四百一十,内有蒸滊机关五组,马力百八十八有半。”[11]
蒸气机关:1902年傅运森译补《泰西事物起原》卷三:“又传十六世纪时,西班牙海军士官蒲拉斯科的迦雷创造不用帆櫂以火机行驶之船,献于查路斯第五云,然蒸气机关,究未有供诸实用者。”[12]2
这三个词可以看作是日语“蒸気機関”或“蒸汽機関”在汉语中的三种不同形式。这三种形式,特别是“蒸汽机关”和“蒸气机关”,在当时的汉语中使用比较广泛(即便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它们在各类文献中还时常能见到)。我们还发现,在20世纪初,汉语中还出现了“蒸气机”一词,例如:
1902年傅运森译补《泰西事物起原》卷三:“真正之蒸气机,西历一千七百六十四年英人瓦特始造之。”[12]3
很显然,“蒸气机”来自日语“蒸気機”。所以“蒸气机”和“蒸汽机”一样,都是来自日语的词。和日语一样,汉语中的“气”和“汽”也同音,都读qì。在“蒸汽机关”“蒸气机关”和“蒸汽机”“蒸气机”中,它们的意义也是相通的。
除了上面所讲到的这些词语外,在19世纪上半期至20世纪中期,汉语中表示蒸汽机的词还有许多,例如:
火机、火轮、火箱、机汽⑨、轮机、气炉、气机、汽罐、汽柜、汽炉、汽器、铁马、烟柜、火轮器、火气炉、火水车、火烟轮、水气机、往复机、火动机器、火炉机器、火轮机器、火轮气机、火轮汽机、火轮汽具、火轮器具、火轮器皿、水汽机器、蒸气机器、蒸气引擎、蒸汽引擎。
这里列举的词虽然已有32个之多,但实际数量还远大于此。这类名称如此之多,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明当时蒸汽机是一个热门的或者是绕不开的话题,它可以看作是西方工业革命高潮之后在中国掀起的一股浪潮。
当时,汉语中表示steam engine的名称虽然有这么多,但并非都常用,最常用的其实只有一个词,这个词不是“蒸汽机”,而是“汽机”。前面已经讲过,“汽机”最早见于1855年的《博物新编》。从那时起,我们在各类文献中经常能见到这个词。一些介绍蒸汽机的书也以“汽机”为名,例如《汽机发轫》(1871)、《汽机必以》(1873)、《汽机新制》(1873)、《兵船汽机》(1894)等。其中《汽机发轫》一书最为有名,影响十分广泛。随着这些书的传播,“汽机”之名在当时广为流行,而且影响到后来的几十年。1915年,《辞源》还将“汽机”立为正条,作为表示steam engine的正式名称[13]27。此后,一些英汉词典也多将steam engine译作“汽机”。
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与《辞源》差不多规模的另一部大型辞书《辞海》不再将“汽机”作为正条,而是将“蒸汽机”立为正条,“汽机”只是作为副条出现在书中[14]。《辞海》做了这样的处置,其他工具书相继效仿,这自然也影响到大众。就这样,“蒸汽机”的使用多了起来。到了20世纪中后期,“蒸汽机”在教科书、科学书刊中已是一个十分常用的词了。后来一些权威词典也推荐使用这个词,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从1978年第1版开始就将“蒸汽机”立为正条,而把“汽机”当作“蒸汽机”的简称收录⑩。从2005年第5版开始到2016年第7版,该词典已不再设立“汽机”,只设立“蒸汽机”这个条目。也就是说,从2005年开始,该词典已经不再推荐使用“汽机”,而开始推荐“蒸汽机”了。就這样,“蒸汽机”的使用越来越广了。
可以说,“蒸汽机”一词源头在中国,而形成在日本。在日本定型后,再传到中国。进入中国以后,也不是一下子就“一词独大”,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才取代了其他词语,成为如今汉语中表示steam engine的一个正式名称,成为相关学科中的标准的术语。
注释
① 有学者说:“1833年广州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计传抄》中已有介绍蒸汽机、火轮船的图说。”(见王锦光、闻人军《中国早期对蒸汽机、火轮船的研究制造》,《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3期,第60页。)《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介绍火轮船确实是在1833年,但介绍蒸汽机的图说是1834年刊出的,不是1833年。
② 这篇文章后来还被魏源的《海国图志》引用,连文带图收录在该书第八十五卷,见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1998)第2027-2029页。梁廷枏在《海国四说·兰崙偶说》中也引用了这篇文章,见梁廷枏《海国四说》(中华书局,1993)第160-161页。有学者说:梁廷枏在“书中蒸汽机工作原理的文字,为近代科技史上的重要资料”(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6页注释①)。其实这份资料最早见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海国图志》和《海国四说》只不过做了转引而已。当然,转引这段文字扩大了其影响力,这对西方蒸汽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③ 《博物新编》中还有一幅介绍瓦特蒸汽机原理的示意图,这幅图要比《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的更为详细。后来徐寿还根据这幅图制成了轮船汽机的小样,并给曾国藩进行了表演。这为徐寿等人后来制造“黄鹄”号轮船打下了基础。“黄鹄”号是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轮船,它曾在长江上航行多年。详见白广美《中国自造轮船的先行者——徐寿》,汪广仁主编《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第305-308页。
④ “汽机”这词从中国传到了日本,现在日本还在使用。
⑤ 有一种说法,日语中用来表示英语steam的“汽”是福泽谕吉最先使用的。他在《福泽全集·绪言》中说:“英语的Steam,历来译成‘蒸气。但我想,能否把它缩成一个字呢?于是拿出所藏的《康熙字典》,不经意地翻找火字旁、水字旁,在翻阅中看到一个‘汽字,注曰:‘水之气。我觉得这个字不错,就第一次使用了‘汽字。”见王克非《汉字与日本近代翻译——日本翻译研究述评之一》,《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第45页。
⑥ 上述这些日语词,只有“蒸気機関”还在使用,其他词语现在基本上已经不用了。
⑦ 不过这篇文章除了题目和文后的附图中使用了“烝汽机”外,正文中没有使用这个词,而是用了当时十分流行的“汽机”一词。
⑧ 《汉语大词典》在“蒸”字条下未收“蒸汽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由于这词未收,该词典也就没有有关它的词源信息,见该词典第9卷第530-532页。
⑨ 这个词康有为使用过。据笔者考查,在1903至1905年间,他先后用了6次,都用来表示蒸汽机。本来从词的结构来看,它指的应该是汽,不是机,但事实上,康有为就是用它来指steam engine。详见《列国游记——康有为遗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⑩ 说“汽机”是“蒸汽机”的简称,最早见于《辞海》(1936)(第1159页)。这种说法在后来的一些辞书中也经常能见到,如《汉语大词典》(第5卷第972页)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以前的4个版本)。其实“汽机”产生在前(1855),“蒸汽机”产生在后(1875),前者不可能是后者的简称。晚清徐寿(1818—1884)认为,“汽机”是“水气机”的简称,见徐寿《汽机命名说》,载《格致汇编》(格致书室)1876年春季卷第6页阴面。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 Steam engine [DB/OL].(2018-11-08)[2018-11-10].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am_engine.
[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4卷2分册[M].鲍国宝,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38-239.
[3] 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海录[M].安京,校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64.
[4] 马礼逊.华英字典:第6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409.
[5] 爱汉者.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道光癸巳年十月[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6] 黄时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本导言[M].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北京:中华书局,1997:7,10.
[7] 合信.博物新编:初集[M].上海:墨海书馆,1855:22页阳面.
[8] 惣郷正明,飛田良文.明治のことば辭典[M].東京:東京堂,1986.
[9] 丁韪良,等.中西闻见录:四号[J].北京:施医院,1872.
[10] 顾厚焜.日本新政考[G]//刘雨珍,孙雪梅.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
[11] 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38.
[12] 澁江保.泰西事物起原[M].傅运森,译补.上海:广智书局,1902.
[13] 陆尔奎.辞源:巳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二七.
[14] 舒新城,沈颐,等.辞海[M].上海:中华书局,1936:1159,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