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楠
【摘 要】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的转型阶段,在许多微观领域产生了制度的空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比传统农民工群体更偏向于留在城市,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生活环境,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充满了担忧,产生了焦虑症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产生威胁,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焦虑症状的根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焦虑症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217-02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转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的许多领域出现了制度的空白与模糊状态,从而导致一部分弱势群体对自身和下一代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焦虑心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在人口总量上,新生代农民工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一亿,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群体,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焦虑症状将对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威胁。本文将通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焦虑症状的表现,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焦虑症状的成因。
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焦虑症状
焦虑是一种可怕的、令人痛苦的担忧感,它的对象是模糊的、未被认识的威胁和困难,这些威胁和困难存在于将来的某个时间。总的来说,焦虑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由于对未来的某种恐惧而产生的正常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安紧张,痛苦甚至是情绪失控。新生代农民工特指中国80后、90后的农民工群体,与传统的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对于平等权利的追求,对网络媒体的运用更加熟练,文化水平明显提高,更倾向于留在城市而非返回农村。通过对焦虑的概念解析我们可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焦虑,是指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对未来充满担忧,对现存状况感到不满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焦虑症状的表现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焦虑症状的表现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地位自评下降
田丰在《逆生长: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的十年变化(2006-2015)》的研究表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自评,在年龄效应上呈现出U型关系,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农民工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评价最低,教育无用论在农民工群体中的自我评价中也有所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最早的已经接近40岁,最小的也接近适婚年龄,买房、养老、生育、工资等问题,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心理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二)心理健康状况变差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一方面从小生活环境相对60后、70后的农民工群体较好,心理承受能力与之相比更差。而且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维权意识更强,制度的空白却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维权受挫,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一步加重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心理负担。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父辈步入老年,他们的黄金岁月正处于中国社会流动最频繁的时期,在这段时期,相当一部分人抓住机会,实现了阶层的向上流动,但更多的是错过机会,保持不变。中国大规模阶层流动的时期已经过去,但阶层流动并未稳定,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眼见父辈错失机会,更迫切地希望在阶层流动速度变缓之前实现向上流动。因此,他们一方面面对城市生存的种种困难,一方面又迫切想抓紧机会向上流动,双重压力之下,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变差。
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焦虑症状的根源
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以职业划分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占有状况为根据,将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为十个社会阶层。其中,农民工阶层是其关注的重点,他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工问题的病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焦虑症状归根结底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生存与发展的担忧,而这种担忧的根源正是制度的空白和落后。
(一)户籍制度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传统的户籍制度将农民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农村,将城市居民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城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形成农民工群体。陆学艺发现目前中国社会结构发展滞后于经济结构发展约15年,我国的经济结构到达工业化的中期水平,社会结构却仅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已经超过50%,但我国城市居民数量远远比不上城镇化水平,相当一部分农民并未被纳入城市居民体系。大量的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为我国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户籍上却被认定为农民。
与传统的农民工群体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权利的平等,传统农民工群体的奋斗目标更倾向于挣钱后回到农村,而新生代农民更偏向于挣钱并留在城市,传统农民工对于在工作中的许多不平等可以容忍,生活方式比较节俭,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改变在城市階层中的地位,留在城市,因此更注重向上层阶层流动的权利平等。而户籍制度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向上层阶层流动的最大阻碍。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在单位和企业中不能成为正式工人,只能作为临时工。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发展机遇相对较少,尤其是经济危机后企业大量裁员以及机械化大生产带来的相对劳动力过剩问题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风险加大。
(二)教育制度
中国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在古代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封建的官僚阶级源源不断地选拔人才。现代的高考制度,常常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在于“唯成绩论”,对于底层人民,成绩是最直观的。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子女在城市入学困难。城市的教育实力与效果明显高于农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希望让子女在城市入学。现在的高考制度是底层人民向上层流动的最有力的方法,但研究表明,越是上面的阶层,教育回报率越高,越是底下的阶层教育回报率越低,教育无用论在社会上蔓延。
(三)社会制度
我国渐进式改革必将导致中国新旧体制交替,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许多领域将产生制度的空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深入人心,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有的平均主义思想依旧影响部分人的思想,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城市最底层,面对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的感觉。新生代农民工的目标更倾向于留在城市,但他们大多就业于非正规部门,没有制度的保障,本身也并未被纳入城市医保体系和养老体系。传统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回农村养老,新生代农民工更想进入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新生代农民工庞大的人口数目是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所无法负担的。因此,虽然口号喊了很多年,新生代农民工依旧无法被纳入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对策
想要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焦虑症状,就必须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环境,使其未来的生活有所保障,因此,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焦虑症状:
1.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农民工职业教育。
2.提高农民工收入,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保障体系。
3.应当形成有效政府、有序市场、活力社会的格局,严厉打击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打破资源的垄断,防止阶层固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4):1-9.
[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2版[M].2012.
[3]廖传景.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及其社会性影响与保护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4]唐兴军,王可园.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困境——与张泉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4(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