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文化的传承与教学研究

2020-04-08 01:26何海飞
戏剧之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研究

何海飞

【摘 要】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从总体上看,目前各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仍属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存在着片面重视舞蹈技巧、片面重视技术素质,轻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底蕴、轻视人文素质等问题。为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我们非常有必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积淀,引导学生主动传承民族舞蹈文化。本文将就此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7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120-03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纷纷开设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学生报考人数逐年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已经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加强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學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且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还须着力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

(一)民族民间舞蹈

早在上古时期,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便在祭祀活动中载歌载舞,这可以被视作最早的民族民间舞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与国家机器,舞蹈也分化为民间舞蹈与宫廷舞蹈。在宫廷舞蹈方面,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李隆基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在民族民间舞蹈方面,则出现了秧歌、舞龙、舞狮、花鼓灯、腰鼓、傩舞、推小车、采茶、织网等各种形式的歌舞,其数量、种类远远超过宫廷舞蹈(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湖南省便有2000多种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广大群众中长期流传,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1]。

对于如何精确地定义“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意见,为行文方便,在本文中,将“民族民间舞蹈”描述为:民族民间舞蹈是劳动阶级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并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所传承的舞蹈形式。民族民间舞蹈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并抒发群众的艺术热情,表现群众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艺术特征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封闭性。在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没有沥青、混凝土的道路,更没有高速公路。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村落里,以村落为活动半径表演民族民间舞蹈,因此,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地域性、封闭性的特征,不同地方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同为舞龙,河北省有摆字龙灯,南方地区有舞草龙、断头龙、板灯龙、香火龙、九龙舞、人龙舞、龙灯舞[2]。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群体性、自发性、业余性、娱乐性、宣泄性的特征。在古代社会,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使用笨重的生产工具从事着体力劳动,同时又要与各种天灾人祸作斗争,个人离开群体就很难独自生存。因此,人们往往以血缘、族群结成一定的群体,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但人们的生活中并非只有劳累、疾病与汗水,当他们共同奋斗后取得了收获,他们也会高兴、感激,在兴奋之余载歌载舞,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另一方面,群众又不可能接受专业舞蹈院校的培训,因此,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群体性、自发性、业余性、娱乐性、宣泄性的特征。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从安徽汉族的“花鼓灯”,到傣族的“泼水节”,从侗族的“多耶”,到蒙古族的“那达慕”,每个地方每一次民间舞蹈表演,都会吸引当地大批群众踊跃参加(并且吸引数量更多的群众围观、欣赏),大家纵情歌舞,热闹非凡,甚至即兴表演;虽然这些民间舞蹈没有标准的动作,但却可以使人们喜笑颜开、喝彩鼓掌。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道具性的特征。国外芭蕾舞基本上为徒手舞蹈表演,而国内民族民间舞蹈大多使用手绢、扇子、长绸、鼓、伞、灯、铃、棍等各种道具。在山东,表演花鼓舞的民间艺人双手摆动鼓槌(鼓槌后面缀着三尺长的软穗),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敲击鼓面,将道具与舞艺融为一体,营造出软穗挥舞的效果[3]。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凝聚性的特征。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者,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民间舞蹈中寄托自己的希望,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欢愉,并感受到群体的关怀与温暖,因而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可以将群众凝聚成一个共同的群体,从而维系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来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反过来又促进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向前发展。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

民族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做好民间舞蹈教学,有利于建设我国舞蹈文化。但当前各地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缺乏教学能力

有专家对全国各高校的舞蹈教师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超过30%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教民族民间舞蹈,42%的教师表示不知道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民族民间舞蹈课,59%的教师表示无法独立编创教学组合,94%的教师从未亲自参加过民族民间舞蹈实地调查,44%的教师自己不太清楚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动律[4]。

2.教学方式陈旧

当前,各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将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进行分解,然后指导学生对每一个舞蹈动作进行几十次乃至几百次的机械重复式训练,直至学生建立运动型条件反射,形成比较娴熟的舞蹈动作。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体验到民族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欢乐元素;此外,这种封闭式教学模式片面重视舞蹈技术、片面培养学生的技术素质,却忽视了深入发掘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底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而学生往往认识不到民族民间舞蹈的宝贵文化价值,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二、研究如何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学中传承民族舞蹈文化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活动的某一个民族创造的、为本民族群体所喜爱、带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舞蹈形式。由于民族民间舞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各个民族本身的文化特征,并具有各民族深厚的文化沉淀,因此,民族民间舞蹈又被视作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民族民间舞蹈为核心的舞蹈文化,可以称之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民族舞蹈文化: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代代与骏马相伴,因而蒙古族舞蹈文化具有粗犷、开阔的特点,马步棱角分明,双臂起伏有力,并与摔腕、翻腕、摆手等各种动作搭配[5];傣族生活在亚热带丛林里,他们与美丽的孔雀朝夕相处,因而傣族舞蹈文化具有温柔、善良的特质,如著名的傣族“孔雀舞”,表演者用腿、臂、身体构成三个“三道弯”,模拟孔雀行走、孔雀戏水、孔雀抖羽;侗族以各个家族为单位,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创作出著名的集体歌舞“多耶”,据说曾有一千多名侗族人排列成整齐的队形,用有序的节奏、统一的节拍、步伐、动作表演“多耶”舞;汉族舞蹈文化纷繁多样,但却具有其他民族舞蹈所不具备的大气、热情,如著名的红绸舞,通过舞动长绸在空中编织出各种流动、美丽的图案,营造出“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意境,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火焰般炽热的情感。

民族舞蹈与民间舞蹈交融在一起,无法将二者割裂开来。事实上,民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征便是民族性。有专家分析后指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型:农耕民族舞蹈文化,以汉族、侗族、苗族、瑶族民间舞蹈为代表;草原民族舞蹈文化,以蒙古族民间舞蹈为代表;沙漠民族舞蹈文化,以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为代表[6]。

(二)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传承民族舞蹈文化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就应当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主动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1.组织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

为了传承民族舞蹈文化,首先,必须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组织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譬如,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要求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汉族有腰鼓舞、维吾尔族有手鼓舞、蒙古族有太平鼓舞?为什么这三种舞蹈形式均以鼓为道具?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远古时代,任何民族出征前都要擂鼓助阵,以激励士气(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中的擂鼓片段);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他们却共同继承了“阵前擂鼓”的传统,通过腰鼓舞、手鼓舞、太平鼓舞来振作精神,表达不畏一切艰难困苦、直面一切挑战的勇气,以致汉语中出现了“鼓舞”一词[7]。教师要使每一名学生都认识到:虽然我国有许多个不同的民族,但各个民族在数千年的岁月里都一直顽强地为生存而斗争,以致发展出相似的鼓舞文化;继而引导学生尊重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尊重各民族舞蹈文化的价值。

2.运用情境教学法

舞蹈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形象性,因此,教师应当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舞蹈形象[8]。譬如,在向学生介绍蒙古族舞蹈文化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骏马在蒙古大草原上飞奔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马的动作与蒙古族舞蹈中表演者肩部动作、双脚步伐、上身体态之间的异同点;在向学生介绍傣族舞蹈文化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以及在傣族地区生活的孔雀、白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傣族舞蹈如何模拟孔雀、白象等动物形象,并帮助学生认识到傣族舞蹈文化中具有水一样的温柔、流动特点。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非洲、澳大利亚土著民间舞蹈,英国民间剑舞、乡村舞、莫里斯舞、爱尔兰踢踏舞,俄罗斯集体舞、头巾舞,德国刀舞、旗舞、铁箍舞,法国法朗多尔舞等国外民族民间舞蹈的视频,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中外民族民间舞蹈之间的相似性与不同点,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国家的民族舞蹈文化,同时更加深刻地掌握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舞蹈风格,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使学生领悟到:无论世界上的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哪个角落,无论他是黄种人或是黑种人、白种人,他们都愿意在节日来临时载歌载舞,都愿意通过舞蹈语言表现自己的精神风貌;因此,舞蹈源自人类的审美追求,舞蹈文化是一切艺术文化的源泉。

3.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训练

在引导学生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后,舞蹈教学须转入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具体训练。在对学生开展舞蹈动作教学时,宜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各个舞蹈动作的重点,而不宜要求学生进行机械重复式训练:在进行东北秧歌舞训练时,教师须组织学生反复观察视频,指导学生掌握展翅位、双扬位、胸前位等基本手位,并要求学生仔细注意,展翅位时双臂置于身体两侧45°,手心向下,手腕稍起;双扬位时双臂伸直于头部左右两侧的斜上方,手心相对。

在进行蒙古族民间舞训练时,教师同样要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视频,研究蒙古族民间舞与骑马之间的相似点,继而引导学生掌握正步、小八字步、踏步等不同脚位,以及硬碗、柔腕等不同的手腕动作。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民族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当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主动传承、弘扬民族舞蹈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热爱民族舞蹈文化,从而不断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雪晴.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 .艺术科技, http://kns.cnki.net/kcms 2019, 32(10):117 .

[2]肖双婧.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分析[J] .戏剧之家, https://doi.org/10.14149/j.cnki.ct. 2019(12):172 .

[3]刘春娟.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J] .戏剧之家, 2019(08):155-156 .

[4]林燕妮.简析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分析[J].黄河之声,2018(17):61.

[5]徐梅.论民族地区高等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特色化发展——以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03):72-77.

[6]万千.民间舞教学中延伸民族舞蹈文化——评《中国舞蹈美学》[J].高教探索,2018(09):136.

[7]丁绘惠.茶马古道舞蹈文化发展现状及舞蹈教学普及研究[J] .福建茶叶,2018, 40(07):292.

[8]庞志娟.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色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73.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民族民间舞蹈中呼吸与情感的处理与运用
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