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星麟
【摘 要】嘉禾伴嫁歌在嘉禾民歌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反映妇女智慧、表达美好婚姻生活的珍品。嘉禾伴嫁歌有着鲜明艺术特色,无论是曲风还是演唱均表现出浓厚的民俗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文主要就嘉禾伴嫁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进行分析,进一步探求嘉禾伴嫁歌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嘉禾伴嫁歌;音乐特征;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8-0056-02
嘉禾伴嫁歌是湖南境内较有影响力的地方民歌,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直至今日还有着较高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创新发展,人们在关注民歌的同时也对民歌提出了新的需求,嘉禾伴嫁歌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演唱上,表演者难以充分展现歌曲内涵与情感,通过对嘉禾伴嫁歌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来提高人们对嘉禾伴嫁歌的认知,推动嘉禾伴嫁歌传承与发展。
一、嘉禾伴嫁歌定义
嘉禾位于湖南省,近些年来嘉禾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这与其打造“民歌之乡”有着很大的关系。嘉禾民歌无论是内容还是曲调均相当丰富,其中伴嫁歌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嘉禾伴嫁歌因独特的内涵在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嘉禾伴嫁歌既涉及哭嫁歌亦包括耍歌与长歌。长歌以轻柔歌曲促故事表达,要注意的是,受歌词影响,长歌对演唱者的要求相对较高,要具有丰富的演唱经验,故长歌演唱者多集中于老歌手;耍歌曲调简单、竹奏显著、结构丰富,与青年妇女个性爱好相符合,不仅站在妇女角度表达了女人对婚姻的理解,而且肯定了妇女地位与情感;哭嫁歌强调以哭代唱,将哭与唱相结合,艺术特征显著,该类歌曲演唱者多集中于伴嫁姑娘,以此表达姑娘出嫁情感。
二、嘉禾伴嫁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一)嘉禾伴嫁歌产生和发展轨迹
嘉禾伴嫁歌是集音乐、舞蹈与文学于一体的艺术,这里所提及的文学指的是女性文学,起源于湖南嘉禾境内,自产生以来取得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婚嫁活动的关键内容,成为民间艺术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嘉禾伴嫁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为了提升嘉禾民歌影响力,嘉禾县尝试通过民间采访彰显歌曲特色,相关部门在积极收录歌曲的同时还将其加以整合,汇编成完整书籍,1988年以《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卷嘉禾县资料本》为名印编,该书籍涵盖二百多首伴嫁歌,受到诸多歌唱家青睐;2004年嘉禾伴嫁歌以专题片的形式在中文国际频道播出,逐步走向世界;2006年嘉禾伴嫁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嘉禾伴嫁歌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特色,对人们生活起着关键性影响,是愉悦人们身心、表达人们情感的重要载体,但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其传承面临一定困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所以采取有效方式引领伴嫁歌传承是日后应长期努力的方向。
(二)嘉禾伴嫁歌类型
嘉禾伴嫁歌不局限于固有类型,既有长歌、耍歌、哭嫁歌,亦有徒歌与伴嫁舞。首先就长歌来说,该类歌曲涉及广泛内容,以讲述悲伤故事、表达不舍情感与愁苦情绪为主,整理发现,现有长歌多集中于婚姻悲剧,考虑到歌曲节奏感薄弱、思想复杂,一般由艺术水平较高的演唱者演唱。其次就耍歌来说,该类歌曲数量较多,特征显著,结构灵活,是妇女较为青睐的歌曲,歌曲句式简单,多以四句一首为主,艺术表现丰富多样,既可以通过单段体表达也可以借助多段体表达,内容丰富多样,既涉及有趣儿歌也涵盖哀怨歌。整体而言,此类歌曲生命力显著。再次就哭嫁歌来说,其注重通过哭的形式进行情感表达,歌曲主题集中于恋旧与抱怨,无论是哭声还是曲声均是随性发挥,艺术特征不同于其他类型歌曲。第四就徒歌来说,该类歌曲是民俗的重要体现,在嘉禾伴嫁歌中占据一定地位,主要讲述新郎遭受戏弄的情节,结构、句式相对简单。最后就伴嫁舞来说,该舞蹈与耍歌密切相连,是不受道具约束的自由舞蹈,任何一个生活用品均可作为舞蹈道具,是幽默思想的主要体现。
(三)嘉禾伴嫁歌音乐特征
嘉禾伴嫁歌演唱方式灵活多样,不同演唱方式对应不同情感,从现实层面来说,伴嫁歌情感相对悲伤,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地位相对较低,难以享受到平等对待,但舞蹈歌曲并未延续这一特征,而是彰显出欢快特征,是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的主要反映。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嘉禾伴嫁歌不断丰富自身音调,在融入多种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音乐特征。首先是活泼动听的旋律。歌曲旋律主音一般结束于非强音位置,据统计,40%的左右的伴嫁歌均以该方式结束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需采取停顿方式丰富演唱效果,受环境等因素影响,演出时间相对较长,部分旋律保持不变的歌曲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结束,即兴性显著,终比性薄弱。其次是丰富灵活的曲式结构。伴嫁歌内容以单一内容为主,以简短分散结构为主,多集中于上下长度不一或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乐句,与民歌特征要求有所差异,同时伴嫁歌歌曲不局限于固有长度,最短为4小节长度歌曲,最长为60小节长度歌曲。再次是衬词衬腔的应用。衬词衬腔因自身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民歌之中,在拉近民歌与人们之间的距离、彰显民族特色、体现地方风俗、烘托曲目气氛、突出语气语调等方面发挥着显著意义,嘉禾伴嫁歌在关注衬词衬腔的同时也加大了应用力度,在伴嫁歌中,衬词被赋予了新的名称即配头,配头是歌曲演唱的前提,可见,衬词对伴嫁歌而言极为重要,是伴嫁歌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嘉禾伴嫁歌演唱特征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嘉禾伴嫁歌逐步形成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与富有特色的演唱特征。具体来说,一是激情亲热。女子正式出嫁前,每天晚餐后演唱伴嫁歌,所有歌唱者需根据礼堂实际情况添置装饰,在此基础上坐到特定位置进行歌曲演唱,烘托伴嫁风俗,安席歌歌词较短,多以激情演唱特征为主。二是生动随性。安席歌演唱结束后引入耍歌,表面上看该类歌曲属逗乐性质,实际上是抱怨发泄,而非逗乐,主要目的在于渲染气氛,演唱过程中多表现出生动随意的特征。三是活泼有趣。具有这种演唱特征的歌曲主要是射歌,射歌與现代拉歌相似,可以对接耍歌也可以与其他歌曲相融合,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变。四是低调悲伤。据了解,大部分长歌演唱者寿命较短,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演唱长歌,更别提公开演唱,只有具有较高声望的老者才具备演唱资格,演唱曲调相对悲伤。五是轻快热闹。伴嫁活动涉及多个环节,其中歌舞环节最受欢迎,不同舞蹈具有不同历史故事,与一般舞蹈相比,伴嫁舞蹈不局限于固有规律,节奏相对自由欢快,多借助日常道具进行舞蹈,如碟子、茶杯等。六是随性即兴。骂媒歌的演唱特征是随性即兴,是指责媒人的歌曲,以歌曲形式表达对封建思想的不满与反对,通常与其他歌曲相混合,只有看到媒人才开始演唱骂媒歌,因此,歌曲演唱相对随意。七是细腻不舍。姑娘出嫁时所演唱的哭嫁歌无论是旋律还是乐句都不局限于固有形式,可随意选择,唱词亦即兴编唱,以更好地表达姑娘的不舍之情。
总而言之,只要谈及嘉禾文化,首先印入脑海的即为嘉禾伴嫁歌,它是在不断挖掘与发展中创作而成,具有显著的艺术特色。为了进一步彰显嘉禾伴嫁歌艺术特色,使它朝着正确方向传承与发展,相关人员需要提高重视,从历史文化出发,全方位展示嘉禾伴嫁歌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敏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禾伴嫁歌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9(10).
[2]张敏敏.嘉禾伴嫁歌的结构及调式特征分析[J].艺术科技,2019(08).
[3]吴双.申遗之后——作为文化政策的非遗保护对嘉禾伴嫁歌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