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晓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402160)
当下,全球经济、文化一体趋势下使得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日渐增多。面对文化交流下对于价值认知带来的新变化,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实际上,特别是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本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价值观代代相传,长期以来一直是各个国家、家庭、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问题:正确的价值观怎样才能为个体所拥有?是否存在某些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教育中的最有效的路径和手段是什么?这一系列探索表明核心文化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和规律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社会长期发展的、符合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主流价值体系,它以二十个字作为提示框架基本内容,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于适合我们本民族长期发展的方向予以指导,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从长远的宏观和具体的微观视野指导各个层面的发展。其中对于培养符合民族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职业应用型人才教育起到关键作用。
职业能力也就是受教育者从事社会劳动生产职业的能力总称。它包含有一般的能力、专业技能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新时代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应用型人才要走向社会,除了专业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外,对再学习、表达、判断协调等一般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跨行业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掌握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职业能力教育能够使其以敬业作为职业操守的训练,与国家民族发展理想融为一体,促进其在职业能力长成中形成对职业能力的自觉理想追求。
职业道德是学生在从事本行业所进行的职业行为准则。在当下,职业道德代表了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服务能力,与其他类型人才比较,应用人才的服务意识、诚信精神是社会各个部门考察的要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实劳动、诚信待人等融入职业道德培养能使应用型人才更好的为社会单位接纳发展,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获得职业认可。
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现代社会综合发展对学生认识、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提出的新要求,它涵盖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应用型人才除了职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外,培养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在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培养提升高职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以德育人的思路与方向对于高职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中的根本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把关和导向的作用。
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系统下进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对于应用型人才各项关键能力的推动和提升,需要将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融入人才培养框架系统,在创新教育途径基础上改革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实现。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向来是各个专业和学科不断发展繁荣不可缺少的基石。高等院校的发展总起来说是建构在本民族的文化底色和学术探索理念上进行的,这从国内作为首屈一指的清华大学对于人文学科建设的恢复和重视可见。高等职业院校的公共文化课程不仅仅是对于学生讲授外语知识、语文知识、思想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等知识内容和要点。在传授知识技能过程中,注重与专业教育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民族国家文化自信的内容融入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公共文化课程讲授之中,不仅能够解决公共文化课知识理论内容传统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还能够使课程内容更有现实和实际对应,提升课堂的学生互动能力和思维活跃度。
因此,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密切融合,提升公共文化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塑造的能力,首先,公共文化课程教师自身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明辨是非的大局观,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公共文化课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实践相结合,进入到最鲜活的学术生态中。例如,通过共享校地资源,提升育人的效力,在校地合作中利用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将公共文化课程内容结合、融入课外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授课,通过进入红岩博物馆、湖光会馆等公共文化展览空间,在体验式现场教学中,既有专业知识的深度介绍,又将专业的内容置于符合本民族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解读和引领之下,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出讲与学两方主体的积极能动效应。
现代高等教育中,学生自主的科研实践实验能力是学生走向岗位和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技能专业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还肩负创新型综合素质型人才的责任与使命。高职应用型人才大学生课堂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科研实践的开展能够在创新研究和综合素养提高上予以促进。通过将大学生课堂外科研实践纳入学分考核,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下的创新和人文认识,需要从提升学生对民族本土文化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中展开。通过设置课堂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科研实践项目,将学生自主的科研实践实验与本土文化认知结合,发展学生对本土文化认知的分析判断和研究创新力,并融合进自己掌握的应用知识中,并给于学分考核和认定,能够激发大学生对于科研探索实践的热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人本素养提升的自我重视。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建设大学生课堂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科研实践项目认定机制需将其与大学生课堂外参与科研认定制度和实践课程学习有效结合。它包括课堂内学生科研实践认定和课堂外学生科研实践认定两个部分。课堂内,主要依托以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或者基于课题内容展开的课堂互动进行的讨论、总结展开,在此类选题中可以将选题研究中与文化观相关联的部分予以开放。课堂外,主要依托以学生参与自主学生课外课题或者参与其他课题的课外实践部分,此部分的实现要通过建构高职应用型大学生科研活动与训练机制予以完备。例如,在课堂外学分认定下建立大学生课堂外核心价值观人文科研实践学分的认定考评、课堂教学选题互动认定以及学生此类研究成果的科研学分奖励认定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与培育要深切理解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其内容中融合了家、国、个人和和一体、和谐共进、仁者爱人的传统文化哲学观,将这些要义融合到毕业选题的策划开发,例如,将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道家的仁信、和顺、法度等传统文化内容与企业管理毕业选题的融合策划等。丰富客观的优秀民族文化,能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社会思想的成熟,催生发展出符合民族文化特色的毕业选题策划,能够带领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创作出符合当今中国形象和时代的毕业作品。
在毕业选题的策划开发中,将师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可以凝练为核心价值文化认知的内容部分,引入毕业创作、策划或论文选题开发,推动导师自带选题、学生创新选题、核心价值文化认知自主命题间的三向互选,释放学生主体对于核心价值文化深入挖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的交汇与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与技术传播手段的结合促使流行文化、传统文化、媒介文化、国外文化、地域文化等多种类型、样式的文化及其携带的观念价值充斥于社会空间,这增加了文化认知的复杂性和交错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核心价值文化认知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不断获得传承、获得深入认知和不断创新的重要部分。
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它既能够保障学生以较高的综合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又能够在各种路径培养中与教、学形成互相促进,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其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