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澜
(遵义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贵州 遵义563000)
杂技在我国发展了3000 多年,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且种类非常丰富。在2004年,杂技剧《天鹅湖》取得较大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对杂技剧的认可和接受。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排演了超过100 部的杂技剧,可以说中国当代杂技剧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是当前并没有真正的定义杂技剧,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杂技剧具备一定的兼容性。杂技剧通过有机融合了杂技与戏剧,使之同时具备两者艺术形式的审美特性。其中戏剧的审美特性涉及到人格、关系、思想、任务等方面;杂技并不能够很好的塑造任人格和较为清晰的展现人格,但是其在形式、整体及关系上的美育戏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杂技剧能够呈现出杂技的超常技巧的美,并呈现出戏剧中的形式、关系及整体的美,从而获得自己独有的审美意蕴与表现形式,推动杂技剧的创新发展。尽管杂技剧在人物表现上存在不足,然而可借助综合性手段加以诠释,利用恰当有效地杂技叙事来更好地把控剧情,突显出杂技剧的主题,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1]。
杂技剧作为中间层次,能够将浅层审美与深层审美心理连接在一起。在美学层面上,人的审美层次从高到低依次是精神层次、心理层次、生理层次,而审美价值与审美层次相对应,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审美价值,即:对象深邃的内涵能够促使人精神的超越和升华;有意味的形式能够促使人的心理愉悦;对象感性形式的直接产生能够促使人的生理感知[2]。杂技最关键的特征在于惊、险、奇、特,让观众体会到感官的刺激,从而获得快感。然而这一特征也存在局限,即较为强烈的外在表现会遮盖了杂技所具备的深刻的内涵,仅仅是看过就过了,不知道杂技中所蕴含的追求自由、超越自然、挑战自我的高尚理想。正是杂技剧的诞生,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了杂技的美[3]。
通过在杂技剧中融入剧情,使得其带给观众的感受发生变化,从以往单纯的感官刺激逐渐转变为感官和精神上的双层作用,由此使得其更具有吸引力。
以杂技剧《江城》为例,其通过情节叙事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实现审美上的升华。所以,杂技剧能够将杂技与观众加以有效的连接,帮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杂技所具备的审美内涵,并有效提升杂技艺术的精神内核。
纵观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杂技节目,再是杂技主题晚会,现在是杂技剧。从其发展变化形式来看,其主要为单纯的技艺展示到综合性艺术表现,这实质上属于现阶段表演艺术发展转变的必然性规律。
纵观我国杂技、戏剧的表演发展来看,二者之间常常存在着较为紧密的配合,且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逐渐突显出其教化功能和表情达意。在这一时期,昆曲和京剧得以蓬勃发展,然而杂技仍然停留在娱乐的范畴,人们仅将杂技看做一种江湖卖艺的手段,这就致使杂技表演者在社会上的地位普遍比较低。新中国成立后,杂技的艺术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4]。自2004年以后,我国杂技剧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杂技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三次“质变”。
其中第一次“质变”主要是由技术转变成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杂技从劳动技能发展成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在西汉时期,杂技艺术形态得以进一步完善;
第二次“质变”主要是由卑微到有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前,从事杂技表演的人员社会地位比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事杂技表演的人员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涌现出很多的杂技表演艺术家;
第三次“质变”主要是由多样化转变到主旋律,以往受到艺术形式的制约,杂技节目仅仅停留在多样化上,无法发挥教育和思想的主旋律作用;现在,杂技与戏剧的结合,符合了观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且更好地服务了我国的政策方针[5]。
杂技剧的局限性主要包括:
1.审美价值局限
当前杂技剧大多是正剧和悲剧,若摒弃了杂技中所具有的娱乐特性,只是对其中的悲剧进行展现,那么在表演的过程中将很可能使其杂技特色无法有效展现;但是如果悲剧特性没有得到有效展现,这也将使得其与普通杂技之间无太大的差异性;
2.杂技叙事局限
也就是杂技表演没有目的性的突出,观众往往无法理解这一点,还会成为悦人耳目的“娱乐性”,因此在对杂技进行表演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一定的故事情节,以此来提升其内涵,以促进观众对它的理解。
杂技剧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
(1)表象与本质。杂技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观众往往被其惊险的高难度技巧所吸引,然而这种震撼仅仅流于表面,无法形成回味;而杂技剧需要借助情节叙事来帮助观众做到内在精神层面的升华;
(2)技巧与叙事。杂技的特色是追求极限技巧,然而这些技巧无法直接用于叙事,若是强行将技巧直接用于叙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杂技的特性;戏剧的根本要求在于叙事,注重叙事,才能够实现杂技的表情达意[6];
(3)杂技与戏剧。杂技表演者仅仅具有杂技表演能力,难以进行歌舞表演及对话等,而其他表演者能够表演对话和歌舞,但不具备杂技表演能力。为能够更好地演出杂技剧,需要强化表演者的杂技表演和戏剧表演的训练,不断提升其综合表演素质。
杂技剧作为一种借助杂技展现的戏曲,不仅要坚持戏剧性原则,还必须坚持“杂技本位”原则,也就是必须符合人体造型的杂技艺术和杂技所具备的美学本质。杂技来自民间,具有非常强烈的民间艺术性,其是我国民间表演艺术审美理想的关键载体,杂技剧作为杂技的延伸,同样是这一审美理想的关键载体,也就是具有“奇”、“尚”、“乐”的审美性质。
当前,我国杂技剧创作存在逐渐脱离和轻视杂技的现象,致使有的观众惊呼:“杂技剧,为什么看不到杂技”。基于此,在杂技剧创作中必须将杂技放在首位,其不可做配角,也不可成为串场或是点缀,不然就不可称之为杂技剧。在杂技剧中,杂技作为主角,应将自身的“作用”和“比重”进行充分发挥,即将杂技设置到杂技剧中的每个关键环节,在整个杂技剧表演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更好地突显出杂技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即使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也不会被淹没[7]。
以杂技剧《文成公主》和《恐龙馆奇妙夜》为例,其中前一部杂技剧中的前四幕杂技占据很大的比重,而第五幕几乎没有杂技,最终所呈现的杂技剧效果被大大弱化;而后一部杂技剧中,每一幕中杂技都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就强化了杂技的作用;由此可见,杂技剧创作中必须秉持着“杂技本位”的美学原则,这样可以创作中深受观众喜爱的杂技剧作品。
“趣”也就是娱乐性,“智”也就是思想性,两者相结合就是杂技剧美学价值的主要表现。现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方面的需求,故而杂技艺术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性。在杂技剧创作过程中,应该有效结合起“趣”和“智”,明确美学旨趣的平衡点,也就是依托于美学中的“崇高”。
对于戏剧而言,其体裁主要是悲剧,而对于美学价值而言,其精华主要体现在悲剧。然而杂技剧具有比较强的杂技娱乐性,无法表现悲剧,从而导致杂技剧缺少思想深度。崇高和悲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却是最终以胜利结束。“崇高”主要指动态的展示了人的力量和精神,是抗争与冲突中展现出的审美价值;而这一点正好与杂技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然”完全一致,利用恰当的叙事来更好地突显出杂技的价值。针对“崇高”思想,目前主要在军事题材的杂技剧中得以较好的表现,以杂技剧《渡江侦察记》为例,该剧借助舞台杂技来展现战争和战斗,不仅真实,且极具趣味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时,该剧的思想主旋律也充分展现出了我国人民解放军“崇高”的精神气概。
如今,我国杂技剧迅速发展,然而有观点指出:杂技注重技艺,而忽视了叙事。与各类戏剧形态存在一致性,即不是每种戏剧都能够表现全部的内容,往往都各自有各自所擅长的和所不擅长的。基于此,在杂技剧创作中,应做到因势利导,充分应用扬长避短的创作表演策略。
针对杂技剧叙事,当前主要选用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简明叙事。即从整体出发来对人性和情节加以有效把控,将所有呈现的理念进行突出,不可过于强求其表达出复杂的人性展示、逻辑推理及矛盾过程等;二是知名典故。即通过合理改编大众熟知的故事或是剧情,无需过多解释,观众就能够看懂,这就能够进一步强化杂技的感官刺激和精神享受。可以说,借助这两种表现形式,能够有效破解杂技剧叙事难的困境,在优势互补中达到杂技剧的艺术理想[8]。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来,我国当代杂技剧得以迅速发展,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不断探索杂技剧的艺术特征与美学认识,能够提升人们对杂技剧的认识,促进我国杂技艺术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