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政治视域下的中国早期方言电影:粤语片

2020-04-08 04:18徐建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白金粤语粤剧

徐建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由于电影方言特殊的文化地位,其发展过程也就不单单是“产业发展”的范畴,更有文化、国家身份建构的深层意义。都文伟认为:“方言在电影中的巧妙运用全面展示了在国家、公共领域和所谓的历史客观文化的深层结构里存在的哪种地方性的、私人化的、原初自发的主观文化。”①颇具意味的是,粤语片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最初是由于地区文化的方言偏好,导致各大片商竞相追逐高额利益的商业行为。

一、天一公司与粤语片的兴起

天一影片公司是具有“世界视野”和现代经营理念的电影制片公司,该公司的老板邵醉翁等人对于有声片的理念与其他影片公司极为不同。从有声电影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说明星公司是精打细算的“尝试派”,联华公司是迫于经济压力的“妥协派”,而天一公司则是“将有声电影进行到底”的“激进派”。早在1931年,天一公司为推广有声片《歌场春色》,派毛耀翔到香港,翌年,租赁香港轩尼诗道268 号地下,成立天一公司驻港办事处,成为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在香港及华南地区电影发展的“探路者”。

1932年,《妇女生活》(上海)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记叙了天一公司在粤语片的另一种尝试:国产双簧有声电影。所谓双簧有声电影,指的是荧幕上说话的演员与发音的演员不是同一个人。当时,天一公司已经把《战地二孤女》的粤语拷贝卖给了广东的发行商,但是由于底片匮乏、人才欠缺,天一公司无法尽快交片。单是“粤语”这一点,就难坏了天一公司。片子原定是懂粤语的胡珊和李丽莲主演,可是邵醉翁认为原有的数千尺无声配音的片子可以利用,不需重复拍摄,从而节省成本。开拍粤语片《战地二孤女》之前,由李化编对白,兼教演员广东话。可是开拍之时,“这几位自命聪敏的演员,没有一个能勉强发广东音的,这时把邵芚人二老急得要唱三上吊……”但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1.先叫各演员按所教的对白学样一遍。

2.再叫他们单个跟李化学说一遍。

3.由李化发音,演员动嘴,作成双簧式的谈话。

最后的结果是,剧中所有的男演员的粤语都由李化来发音,而女演员的配音则请来了李化的妹妹李丽莲。文章中对当时的拍摄场景作了如下叙述:

摄影场上,广东《战地二孤女》开拍了,演员拥了八九位,可是充当双簧的“里子”只有一位李化,一位李丽莲,一个收音师司徒慧敏,还有一个是广东书记。八九个“前脸儿”,只有四个“里子”,这种特别双簧,也只有天一公司有本事干。②

《战地二孤女》拍成后不久,天一公司又与广东片商签订了合同,决定把《小女伶》拍成粤语片。由于李化和李丽莲两位“里子”的出走,天一又招来了新的“里子”,试图将双簧剧演到底。由此可见,1932年,当《白金龙》还未上映之时,天一公司已经展开了粤语片的另类尝试。这种尝试并不依附于粤剧名伶,也不依附于传统唱段,而是以“方言”的形式创造了有声影片的新样式。这种创新的样式在有声片的试制过程中是绝无仅有的。

1933年,粤剧著名红伶薛觉先曾经在广州创办过非非影片公司,后来他主张“自由组班”,得罪了把持“八和会馆”的黑社会势力,游走于上海,欲重操电影事业。薛觉先老友谢益之人脉甚广,与天一公司的老板邵氏兄弟十分熟悉,他们偶然间谈起这位“万能老倌”,认为若将他主演的粤语片,运到广州、香港、澳门放映,一定会受到广东人欢迎。邵氏兄弟与南洋的发行商们进行商量,获得一致认可。曾经在粤语地区(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红极一时的粤剧《白金龙》便成为这次合作的首选。③粤剧《白金龙》改编自美国影片《郡主与侍者》,是薛觉先演唱的最为著名的剧目,本身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拍摄成影片之后,票房获得极大的丰收,无论是广州、香港还是澳门,票房收入都极为可观。南洋市场也产生了很大反响,在华人聚集的新加坡、马六甲、吉隆坡、怡宝、太平、槟城等地,《白金龙》激起了旅居外国的游子思乡之情。《白金龙》的成功在后,中国电影人更加确定地方语言对于观众具有巨大影响力。此后,粤语片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各大片商试图模仿《白金龙》的成功模式。天一公司更是依靠自己在南洋的发行实力,将几乎所有的工作重心都转向了粤语片市场。

20 世纪30年代的上海动荡不安,天一公司也受到其他公司的排斥和挤压,面对粤语市场的强大潜力,邵醉翁决定南迁。1934年,邵醉翁将上海的电影事务托付给邵顿人,自己带领大量电影制作人员到达香港,成立“天一港厂”。选址于九龙北地街,占地九万多尺,有A、B 两个摄影棚,设有隔音设备,另有冲印房、剪接房、试片室、片仓等厂房,摄影机、录音机等设备。此外,还有汤晓丹、文逸民等创作力量加盟。天一公司粤语片的兴起引发了粤语片的狂潮。各种规模的制片公司都开始了粤语片的试制,尤其是广州、香港等地的电影公司,如大观影业公司、三星影片公司等。

20 世纪30年代,粤语片的成功是方言电影的第一次繁荣,由多方面的因素促使而成。

第一,语言文化自身的群众基础。在中国的广阔地域上,散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俗。方言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地域千百年来形成的不同的个性、气质。例如江南人的语言是温婉的,东北人的语言是豪放的,粤语也存在自身的文化特质。哈斯·朝鲁曾经说过:“方言就是从那块土地上跟人一起长出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要想真实表现那块土地的人,就一定不能撇开方言。”罗拉则更为看重语言带给影片的真实感:“从艺术的角度看,方言代表了民间最纯正鲜活的生活形态,它不仅不会扭曲、遗漏本真的生活信息,反而由于语言的力量能让电影本身充满可信度。”确实如此,20 世纪30年代粤语片在华南地区的繁荣正好说明了声音这种乡土文化的载体体现的地域风情与生活质感对于电影市场的巨大号召力。

粤语片的繁荣展现了电影声音的重要性。画面固然构成了电影的视觉感官,能够为观众带来视觉刺激;然而声音对于电影带来的,是更为直接的亲切感。当广东、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观众从电影中听到了熟悉的乡音,这种号召力不亚于任何好莱坞大片。

第二,粤剧名伶的加入。薛觉先出演《白金龙》之后,粤剧名伶纷纷加入电影界,如马师曾、曾三多、白驹容、桂名扬、叶弗若等。曾经,上海的文明戏演员纷纷加入电影界;粤剧演员与电影界的联姻与之类似,但有一点不同,那就是粤剧演员是以“声音的特长”进军电影界的。周承人称这种现象为“伶星合一”。这些粤剧名伶都应邀加入了电影公司,有的甚至独立门户,自己创办电影公司,如马师曾加入全球影片公司,薛觉先加入南粤影片公司。

第三,粤剧剧目本身已经具备完整的故事体系、表演风格、运营流程,在改编成电影之时,属于“再加工”的过程,而不需要从零开始的创作。因而,当时由粤剧改编而来的粤语片往往成本较低,制作周期也较短。加之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制片公司当然趋之若鹜。有趣的是,粤剧虽然是传统的地方剧目,但是其运营过程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市场观念。“白金龙”原本是为香烟做广告。该剧首次演出之时,该香烟公司特意赠送剧组一舞台大幕,绣有“观《白金龙》名剧,吸‘白金龙香烟’”的字样。此种营销方式表明,粤剧在当时已经是形成商业运营的行业体系,其发达的程度为粤语片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政治审查与公司利益的博弈:粤语片遭遇风波

1936-1937年,粤语片经历了一场很大的风波。在其发展上升期之时,中国国民政府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突然宣布:“为了统一全国语言,今后禁止摄制方言片,违者处罚。”此政策的出台,着实对香港影坛引起了巨大轰动。毫无疑问,如果无法继续摄制粤语片,许多影片公司面临倒闭的威胁。表面上看来,国民政府称粤语电影是“迷信的”、“轻浮的”,指责粤语电影中孕育着封建主义的“流毒”。然而实际上,这只是国民政府的托词。国民政府已经深刻的看到粤语电影对华南地区产生的影响力,而当时被国语片统治的上海也日渐受到粤语电影的侵蚀。政府不愿看到语言差异化的现象,因为语言象征着文化和政治,如果某个地区一味发展自己的语言,而不通“国语”,将对政府的管理带来麻烦。因而,国民政府对于方言片的态度是具有强烈政治意图的:那就是完成语言上的统一,进而形成文化统一、意识形态统一。由此可知,粤语片承担的特殊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角色,其中的方言和粤语唱段,不是简单的“声音”,而是一个区域千百年来积累而成的地域文化和情感寄托的象征。

但是国民政府的想法并未实现,禁拍方言电影的消息一经传出,香港的各大制片公司就做出了回应。1936年5月,香港最大的三家粤语电影制作公司——天一、大观、南粤联手,发起“粤语片救亡运动”。同时,华南电影协会成立,参与的制片公司众多,其中“天一”、“大观”、“南粤”、“广州”、“觉先”、“新月”、“万象”等七家公司被选为理事单位,“和乐”、“合众”和广州的“大时代”三家公司被选为监事单位。

“粤语片救亡运动”是拍摄粤语电影的制片公司发起的,维护粤语片合法地位的一次运动。本质上讲,这次运动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对抗政府的政治行为。政治因素与商业因素之间产生了有趣的互动。还有资料显示,国民政府与上海的制片公司之间也有秘密的交易行为。上海的片商发现粤语片已经危害到国语片的盈利,不得不采取措施,因而借助政府的力量对粤语片进行打压。可见,国民政府禁止拍摄粤语片的政策可以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巩固国语文化的统治地位,使文化统一、意识形态统一;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上海地区大制片公司的利益。

面对政府的强硬态度,华南电影协会并未妥协。为了筹措活动经费,协会在中央戏院举办“粤片救亡游艺晚会”,由影人表演节目,后又在思豪酒店举办粤片救亡舞会,由全体女演员伴舞,男演员担任招待,入场券收入全部作为粤片救亡活动经费。协会还派出代表向政府请愿,先是派李化到广州政府请愿,后又派竺清贤、李化到南京政府请愿。香港影界的呼声,使得南京政府派出专员到香港和南洋考察粤语片的社会影响。考察的结果是,粤语片没有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于华侨的民族认同感起到了推动。后来,邵力子出任中央宣传部长,对禁拍粤语片的禁令延缓三年。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禁拍令不了了之,粤语片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注释:

①都文伟.重写上海: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中的沪语[J].上海大学学报,2006,1:43.

②麦格尔风. 国产双簧有声电影庆告成功[J]. 妇女生活,1932,1(27):711-713.

③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95.

猜你喜欢
白金粤语粤剧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SINGING THE CHANGES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阅文集团发布2020年 “白金大神”作家榜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