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越高,越能有效推动一个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不断提升和扩大,但经济发展仍面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技术水平不高、人才流失严重以及人才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这给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常与劳动生产率、技术和创新能力有关,而人才又是劳动生产率、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推进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要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出台,全国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相比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人才治理问题更为严峻,其中以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匹配矛盾尤为突出。广西位于我国西南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区,它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我国与东南亚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广西赢来了多个战略、政策叠加的难得机遇①例如,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出台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19年8月国务院批复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以及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提出把广西北部湾建设成为国际门户港等。,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9年广西GDP总量为21237.14亿元,全国排名19,在西部省份中,GDP增速低于周边云南、贵州近2.5个百分点②参见国家统计局数据,http://www.stats.gov.cn。。如何把握政策机遇,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人才结构优化调整,是广西面临的巨大挑战。
人才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即“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并对社会进步具有较大影响的人”[1]。在我国,对人力资源结构的划分有很多种标准,除人口学变量外,还会依据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文化程度结构来进行划分。而人才结构的划分一般按照层级、组织、产业、行业、治理口径和专业进行划分①按照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人才分类标准。,本研究选取产业结构分析视角来探讨广西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匹配性问题。
随着“人才强桂”战略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出台系列人才政策②广西近些年出台的人才政策: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广西特聘专家制度(简称“特聘专家”)、广西八桂学者制度(简称“八桂学者”)、广西人才小高地以及针对引进海外人才的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简称“高校百人”)、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简称“东盟杰青计划”)等。,广西人才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也在不断完善,以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例,2018年已达190万人,比2010年新增65.38万人。最新人才数据统计,广西人才结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公有制领域和第三产业,人才分布不均衡;(2)第一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走低后回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才数逐年增加;(3)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员最多;(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第一产业人才结构调整和升级难度大;(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高,是第一产业的30倍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人才基础好(见表1和表2)。
表1 2010—2018年广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单位:万人)
表2 2010—2018年广西人才结构基本情况(单位:万人)
从广西整体经济看,广西经济增长相对稳定。2019年广西国内生产总值在西部12省份中处于中等水平,GDP增速落后于邻省贵州和云南③数据根据各省2019统计公报整理得出。。全国2019年GDP百强城市中,广西有两个城市入围,分别是南宁和柳州。广西有6家企业入围2019中国企业500强,11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13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④参见http://www.gxnews.com.cn/。。从产业分布看,广西产业集中于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业中80%都是制糖、造纸、采矿等传统产业。2010年广西实施“14+4”千亿元产业集群,在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制造业“新引擎”和服务业“稳定器”作用不断凸显,广西开始打造产业链条,将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作为广西转变经济发展重要方式,这也成为广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广西产业结构特点主要是:(1)传统第一产业动能减弱,新产能引擎动力不强,广西经济增长面临技术和人才不足问题;(2)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多、产值低,处于中低端产业链,升级需求大;(3)第二产业产值呈现下降趋势;(4)第三产业产值逐年增加,2019年总产值占GDP的50.7%;(5)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占有量最大,但产值比重还有提升空间,人才效能尚未饱和释放(见表3)。
表3 2010—2018年广西三大产业产值及占比表
本研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人才概念基础上,确定本研究所指人才为专业技术人才①《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人才概念: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本文特指专业技术人才。。本研究数据来源为统计年鉴,特别说明,由于现有统计年鉴中缺乏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数据,本文基于2010—2016年《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和实地调研,估算补充广西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人才数。
20世纪50年代,唐纳德·博格(D.J.Bogue)提出了“推拉”理论,即人口迁移是两种不同方向推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属于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属于负面消极因素。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关系也符合“推力—拉力”的规律。因此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计算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的方法:(1)“赛尔奎因—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构建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指标,例如杨益民、高子平等人建立了产业人才偏离度公式来计算人才产业结构的偏离度[2-3]。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国家和地区,其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应保持合理比例,超出这一比例程度称为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2)基于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张延平等建立功效函数和适配函数来计算人才产业结构在投入环节、生成环节、配置环节以及效能发挥环节这四个方面的适配度[4]。(3)张亚宁构建动、静态协调度公式计算人才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5]。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用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指标公式,即
根据公式(1),如果计算出产业人才偏离度为0,则表明产业与人才完全匹配;产业人才偏离度为正数,则表明本地区该产业产值构成比大于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构成比,该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若产业人才偏离度为负数,则表明本地区该产业产值构成比小于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构成比,该产业专业技术人才过剩。偏离度绝对值越接近于0,则表明产业与人才匹配度越好,如果偏离度绝对值越大则表明产业与人才匹配度越差,即两者不能互相满足需要。人才结构总偏离度可以用三次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进行加总,即
根据公式(1)和公式(2),采用广西2010—2018年三大产业产值和专业技术人才数据,计算出广西各产业偏离度、总偏离度以及各产业对偏离度的贡献。测算结果显示:近十年广西三大产业和人才总偏离度在7.5~10.5之间,虽然在2018年和2019年均有所下降,但偏离度仍偏大,人才与产业匹配性弱;各产业人才供给和需求失衡,人才配置合理化有待加强,后期人才治理应高度重视(见表4)。
表4 2010—2019年广西三大产业人才偏离度
具体匹配度测算分析。从产业偏离度正负值来看,广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偏离系数为正数,这表明第一、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大于其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即第一、第二产业人才“供不应求”。广西第三产业偏离系数为负数,这表明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小于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即第三产业人才“供过于求”。第二产业作为广西GDP主要支柱,人才缺口较大,这将不利于广西第二产业结构调整。
从偏离度动态变化来看,广西三大产业与人才匹配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第一产业(绝对值在2~3之间)、第二产业(绝对值在4~8之间)、第三产业(绝对值在4~6之间),这表明第一产业偏离度绝对值变化及其浮动范围最小,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吸纳量最大,但人才缺口依然存在;第二产业偏离度绝对值变化及浮动范围最大,广西第二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最大;第三产业人才偏离度绝对值变化及浮动范围也较大;第二产业人才分布仅为第三产业十四分之一。
从产业偏离度贡献来看,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即产业和人才偏离最严重),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这说明广西第二产业人才供需差距最大,第三产业人才供需差距最小。总体来看,广西三大产业人才偏离度都呈现偏离0的趋势,广西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性弱,应加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了进一步了解广西重点产业人才供求情况,本文对广西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进行2020年人才等级位差预测,制造业包括汽车产业、机械产业、冶金及有色金属产业、化工产业、糖业产业和电子信息;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根据C.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思想,采用等级差异指标来分析具体人才等级位差。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公式(3),如果计算出等级位差为0,则表明产业产值等级与人才数目等级完全匹配;如果|等级位差|>0说明该行业人才供给大于需求;若|等级位差|<0说明该行业人才供给小于需求①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若某行业|等级位差|≤2,说明该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协调;若2<|等级位差|≤4说明该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基本协调;若4<|等级位差|≤6说明该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较不协调;若|等级位差|>6说明该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协调;若|等级位差|>0说明该行业人才供给大于需求;若|等级位差|<0说明该行业人才供给小于需求。。
测算结果显示(见表5),广西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较不协调,人才与产业等级位差处在0~5之间。等级位差为正数(即人才供大于求)的产业是糖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级位差为负数(即人才供不应求)的产业是汽车、机械、冶金及有色金属产业、电子信息、化工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级位差绝对值为0,说明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基本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与产值等级位差缺口最大,其次为机械产业。
表5 2020年广西重点产业产值与人才数目的等级位差预测表
广西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区),在农产品和有色金属资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作为吸纳从业人员最多的第一产业,其产业产品附加值、产值与人才匹配性都非常低,广西农业专业人才不足,制约了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依靠简单重复投入获得较低的经济效益,并未形成广西农产品产业链与核心品牌。以糖业领域人才为例,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和制糖大省之一,但截至2019年,广西区内78所高校当中,开设有农学院的高校仅有三所,仅有两所院校开设了制糖专业。
广西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矿产资源,但工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有糖业、冶金、有色金属及化工等传统产业属于低端低效的资源型产业和高耗能行业,产业产值和人才等级位差依然存在。制造业(包括广西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广西重点产业人才存在缺口。在制造业中,糖业人才储备量最大,其他产业人才支撑不足。在战略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人才支撑不足。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广西在高端领域增长乏力。以地区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看,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89.10亿元,广西全国占比0.7%,而江苏、浙江和广东的全国占比分别为15.6%、9%和16.2%,广西仅为西部地区重庆的1/3。广西研发投入强度0.5%,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为3%左右,重庆1.27%。规模以上工业申请专利数为6239项,仅占全国0.65%,也不及重庆的1/2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创新驱动力有待提升。
从数据分析看,广西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匹配存在多重问题,即广西人才结构问题、广西产业结构问题以及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问题。以人才总量为例,广西人才治理形势严峻,面临数量、质量、结构多重压力。广西2019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90.2万人,预计2020年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12%,而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实现人才总量1.75亿,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15.5%②参见吴江《用新体制新机制释放人才活力》,载《人民论坛》2017第15期。,广西人才总量和全国人才总量距离较大。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和产业人才需求体系前瞻性咬合不足。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和高质量的产业,高匹配度的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广西第二产业产值与人才结构匹配度最低,未来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的人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广西重点发展的“14+4”产业基本都是第二产业,因此,要重视人才需求预测,重点引进、培养第二产业的人才和科研团队。2020年广西目标人才资源总量为355万人,其中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占比20%;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占比2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16%;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例14%;人才贡献率为26%①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因此广西人才结构优化任重道远。随着广西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升级,亟须加强对现有人才资源与人才结构研究,人才结构分析包括人才专业、行业、地域、学历、职称等多个测度。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人才结构的匹配,对现有人才资源与人才结构分析,找到破解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匹配的突破口,才能有效预测未来产业人才需求,更好为高质量经济发展护航助力。
建立起合理的产业间人才流动机制,打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人才流动壁垒,实现人才产业配置的合理化。未来广西的第一产业仍在产值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第二产业将成为广西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一产业要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第二产业要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型产业,地方政府部门要结合广西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构建流畅的人才市场流动机制,鼓励第三产业人才积极向第一、第二产业流动,尽量缩小三大产业人才供需的差距。重点加大第二产业人才培育和储备,同步提升第三产业人才使用效能,甚至鼓励第三产业人才向第一、第二产业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存量人才使用效能,“培、移、引”并进,避免人才资源浪费,促进人才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
广西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多,人才匹配度弱,要实现广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应从改善广西农业人才的“质和量”入手:一是与高校、职业学校联合培养农业人才,适当增加农学专业招生指标,并根据生源地农业发展状况开设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二是加快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在资金、技术、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在广西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广西农业产业咨询专业小组,引导产学研三方面专业力量支持本土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农业产业人才为例,广西农业科研技术较强,其层次需求并不高,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大部分可通过本土培育保障。
2015年广西人才资源总量为270万人,预测2020年达到355万人,比2015年增加31.48%。要实现这个目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尤其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率,重视地方人才培育、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的契合度。从广西目前重点发展的产业来看,还有很大人才吸纳空间,必须联合本地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院校等机构培养各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重视广西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理顺上下游产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一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紧紧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打造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有效融合,整体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二是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给予农业方面的人才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试验站点等科研平台支持。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结合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让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