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文 杨芝干 董芳 兔仙子 张吉萍 宗红 郑翔豪 马占顺 凌寒 李忠民 杨芝干
供图张声金 李忠民 韦宇教 贾谊华 朱志强 卞家华 钱洪满 王洪梅 钱璐 郑翔豪 杨芝干
画·中国年诗歌里的年味『祖宗』在家的日子
那些年里的父亲
影·中国年
北京:庙会东西南北中
河北:走街串巷去唱戏
山西:晋中社火乐翻天
湖南:侗寨里年味浓
广东:潮汕游神与英歌戏
绘画卞家华
《大红灯笼高高挂》
《小寒大寒 杀猪过年》
《不炸果子不过年》
金鼠送福
文杨芝干
三更良辰访门庭,
昂首翘须步轻盈。
两眼圆圆送祥瑞,
悦耳钟声向天鸣。
一串流光溢彩的珍珠
它华丽地流动着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把打工积攒的钱
惬意消费在回家的路上
把风雨郁结的乡愁
挥洒砸碎在回家的路上
点缀母亲思念流淌的胸襟
所有新年的祝福心愿
壮阔着从回家的路上点亮
不回家的人
他已完成了自己
已抵达锃光瓦亮的匣里
等待故乡的再次召唤
再次出箭
孔目江上游的月光
坍塌了一处老墙的旧梦
照亮了青石路的忧伤
等待返乡人的眼神里
再次腾起
舞龙灯队飞翔的光芒
飞扬的梦想
《腊月二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剪窗花》
孔目江,悬挂着乡愁的珍珠
文兔仙子
节日的孔目江
少了悠闲
换了新装
笼罩着岁月的沧桑
倾听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乡愁
像在悄悄感叹
这里曾是野塘水沟
荒径土坎
它一头托举着
欢迎你的彩虹桥
温柔抵着山的臂膀
它一头唤来轻快的春鸟
向南来北往的车流
声声催促回家的鸣叫
显得格外嘹亮
夜幕下的高速出口
张开城市的翅膀
正驼着倦鸟归巢之心
射出一支支点燃乡愁的箭
闪耀着回家的光芒
在母亲河脖子上佩戴上
《选年画》
《驱鬼辟邪门神爷》
行香子·迎新
文董芳
爆竹一声,烟火通明。
星乍闪,皎皎月影。
街临三两,屋舍重重。
过寒风急,冰雪寂,
染桑红。
和颜悦色,声声示情。
看往昔,次年春冬。
朝夕若梦,其乐融融。
又一年岁,路迢迢,
乡味恬。
《又把新桃换旧符》
《合家团聚年夜饭》
《拜年》
绘图朱志强 撰文张吉萍
《守岁》
大雪纷飞,年关近了,关于年的回忆也跟着多起来。
在我的故乡,年节期间,除了喜庆和热闹以外,家中还弥漫着一种对于祖先的追思和敬重的气氛。在儿时的我眼中,那是一年中我和“祖宗”关系最紧密的日子。
除夕那天,年的高潮才算真正揭开序幕。凌晨两三点,屋外还一片漆黑,母亲便起床做饭。在20世纪70年代,那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到的白米饭!我和哥哥姐姐们在满屋子的米香和小鸡炖蘑菇的肉香气中醒来。母亲催促我们起床吃饭,说这叫抢年饭。这顿饭吃得越早寓意新一年的庄稼收成也就越好。
《起糕干》
《烧年饭》
吃过早饭,父亲便恭恭敬敬地从家中正屋的棚顶上请下“祖宗”的画像,然后小心翼翼地抖落上面的灰尘,抚平展开,悬挂在北墙上。画中的两位“祖宗”慈眉善目,身着华服端庄静坐着。画像下写着我们家族几代祖辈的名字。主画的两侧还各悬挂着一幅莲花图。两幅画中的荷花互相对望,寓意“和气生财”。画下的案台中间,摆着母亲虔诚制作的五道菜肴。菜肴两边对称地放着馒头、米饭。红色的香炉里,点燃着三炷香,烟气在屋内慢慢飘散,散发出属于年的味道。
我和哥哥姐姐从小便知道,“祖宗”是神圣不可冒犯的。过年期间,高悬的画像时刻提醒着我们“祖宗”的存在,也规范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走过厅堂时,甚至都不敢直视画像中威严的“祖宗”,生怕冒犯了他们。
《迎抬阁》
《拉线狮子》
《走马灯》
《迎大蜡烛》
“祖宗”在家的日子里,大家要多说吉祥话,不能说诸如“破了”“完了”之类不吉利的话。万一不小心打碎了物件,要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行为也要恭敬有礼,就连嗑瓜子都有规矩:瓜子皮不能乱扔,只能攥在手里或放在炕上,然后捧到灶台边烧掉。母亲告诉我们,乱扔瓜子皮会扎到“祖宗”的脸,是对“祖宗”的不敬。晚上睡觉时,也不能脱衣服,不然也是对“祖宗”的不敬。扫地时,要从屋门口向屋里面扫,不可向外面扫,那样会把财神扫走。脏水也不可向屋外倒,要倒在提前准备好的空桶里,这叫“财”不外流。不能用生米煮饭,要吃年前做好的“接年饭”。所谓的“接年饭”,就是把家里的高粱米、玉米碴提前做成饭,冻在仓房里。等到吃的时候,拿出一些用水煮开。“接年饭”象征着去年的粮食一直到今年还有剩余,寓意“年年有余”。
每到春节,总想起小时候一家人过年的日子。那些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仪式,让我至今都对年充满了敬畏感。
除夕晚上,父亲和哥哥点燃院子里的火堆,全家人围着烤火。火烧得越旺,预示着新一年家中的日子过得越红火,家人身体越健康。在母亲的带领下,我们口中大声念着:“金盆火,银盆火,年年灾病别找我。”
烤火过后,我们便回屋给父母拜年。家里的男孩子一起给父母磕头,女孩子按照习俗不用跪下,只需对父母说“过年好”!父母亲开心地逐个叫我们的名字:“大儿高升啊,老姑娘学习进步啊……”每个人听了心里都美滋滋的。
吃年夜饭之前,要先给“祖宗”敬酒。父亲先往玻璃杯里斟满白酒,然后倒入小酒盅里,恭敬地放到“祖宗”画像前的长案上,然后点燃。蓝色的火苗便开始在酒盅里跳跃。父亲象征性地喝下玻璃杯里的残酒。这时,母亲便端上一大盘象征财运的煮熟的猪蹄,“宣告”年夜饭开始了。母亲总是会留出一些饺子给出嫁的姐姐。她说:“年是团圆的日子,你姐出嫁了不能回来吃年夜饭,给她留下这些饺子,表示我们家的人还是全的。”
到了正月初二的晚上,父亲虔诚地给“祖宗”的画像磕三个头,然后轻轻地把画像取下来,一层一层地包好,毕恭毕敬地放回正北的棚顶处。一年中,我们和“祖宗”相处的日子才算结束。
如今,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每到春节,总想起小时候一家人过年的日子。那些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仪式,让我至今都对年充满了敬畏感。
《煨年猪》
绘图钱洪满 王洪梅 钱璐
撰文宗红
写春联
父亲上学时念的是私塾,写字练的是毛笔字,一手好字成为他一生的骄傲。直到现在,每年春节,家里都要贴上父亲新写的春联。
儿时过年时,家里常有人登门请父亲写春联。父亲为人热情,刚进入腊月便会托供销社的朋友买回一整刀的红纸。写春联那几日,他把床板卸下来放在地上当裁纸板,用细砂纸将裁纸的小刀磨得亮亮的,然后将红纸按照对联的尺寸裁割好。有人上门,无论要写几幅字,父亲都有求必应,当场挥毫,让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儿时的我常常站在父亲旁边,看他将那一笔一捺写得神采飞扬。久而久之,“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等春联,我不仅认识,张口便可说出。
有的邻居来时还会带着几块糖或一包瓜子儿,或者绑着哨子的气球,染了红、蓝、绿颜色的羊骨子儿及乒乓球给我,作为父亲写春联的谢礼。我看到这些吃的、玩的“稀罕物”自然是笑逐颜开。父亲却总是拉下脸看我一眼,然后不好意思地对人说,小孩子家不懂事,写个春联而已,还要拿什么东西来。等人走后,还要追加我两句道理,如“施不望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些话语,一点一滴,年复一年,烙印进我的心里,为我后来的人生及将来为人母的育子方法潜移默化地指明了方向。
打糨子
在我小时候,胶水还属于办公用品中的稀缺品。大年三十贴春联时,用的都是父亲亲手打的糨子。
打糨子这活儿看起来很简单,但想达到合适的粘稠度也需要技巧:用一个铝制大汤勺盛点白面,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放在冒着火苗的蜂窝煤炉子上,一边加热,一边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等到面慢慢变为糊状,颜色变为半透明时,糨子就打好了。然后把它放到阴凉处冷却一会儿,变凉后就能用了。
在儿时的我看来,糨子是否黏稠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好吃。小时候,散发着面汤香味的热气腾腾的糨子,常常让我垂涎不已。一年春节,趁父亲离开的时候,我迅速挖了一块放到嘴里尝了尝,觉得味道淡还洒了一点盐进去。咸咸的,香香的,糨子的味道比想象中的还美味。我不知不觉就吃得一干二净,然后把汤勺和筷子随手一扔,扭头玩去了,全然不知后边父亲怎样贴的春联。
《买年货》
《韩州美食》
《窗花中的世界》
《正月里来是新年》
几天后,母亲做布鞋的千层底时又要用到糨子。父亲一边搅动糨子一边问我:“这次的糨子打好后还吃不吃?”我听后一愣,即刻反应出来偷吃糨子的事穿了帮。我低头不语,耳根子热得发烫。父亲笑着说:“面糊里再加一点儿青菜会更好吃。”
那天中午,父亲果然如他所说,在剩下的糨子里加了点水和白菜叶,还滴了几滴豆腐乳的汁儿给我煮来吃,味道很好,但我却总觉得不如上次的好吃。 时至今日,我已经成为大人,每到过年打糨子时,父亲还时不时得打趣我,但我已经不再羞愧得脸红,而是心里充满暖意。
扎小辫
儿时,有一年春节期间恰逢母亲生病,家中阴云密布。节前,父亲说:“再难这年还是要过的。大人一年忙到头,不就为了让孩子过年这几天乐呵一下吗?”
父亲安顿好母亲,便出门采办年货。临走时,让我把拧成数股的红线绳拆成一根根的细线。父亲回家后,从兜里掏出一条粉红色的透明绸带,还拿个马扎让我坐在他跟前,说要给我扎小辫。
我惊喜地坐下,父亲的手在我头上缠来绕去。躺在床上的母亲时不时把拆好的红线递过去。待红线都被父亲缠进了我的头发里,他又将我手里的粉绸带接了过去。
收音机里,正播放着《白毛女》里“扎红头绳”一折。父亲一边给我扎小辫,一边唱:“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钱再少也得买,扯上二尺绸子花,我给我闺女扎起来!”
等收音机里的节目播完了,父亲给我编的辫子也好了。我迫不及待地照镜子,然后看到自己简直像日历牌上的小女孩一样好看,甭提有多兴奋了。那一根根被拆开的红线,被父亲编进一个个小麻花辫里。十来个小辫子又分成两组,盘在头顶两边,最后用粉绸带固定好。从后面看是满满的红色小条纹向上溯游在黑黑的波浪里,从正面看则是粉面的圆圆脸盘上顶着两朵绸花直冲云霄,充满了新年的喜庆劲儿。
《正月里来正月正》
《年夜饭》
时至今日,我已经成为大人,每到过年打糨子时,父亲还时不时得打趣我,但我已经不再羞愧得脸红,而是心里充满暖意。
撰文 马占顺 摄影 韦宇教李忠民
北京春节最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当属庙会了。庙会起源于古代宗庙社郊制度。古时,先民们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每逢春节,便要在庙里设坛举行祭祀仪式。为渲染气氛,同时还会举行一些精彩的歌舞表演。久而久之,一种大型聚会活动——庙会由此形成。现在的庙会,依然延续着一些旧时传统。
走进庙会,只见各种红灯笼挂满了树枝、灯杆,迎风的红旗插遍了墙头、道边,尤其是大红的展台一排排摆放在路边,微笑着迎接八方来客。的暖阳高照,来逛庙会的男女老幼如潮水般涌来。一个个小孩嬉戏打闹着,一对对情侣笑逐颜开,一位位老人也都是春风满面。
放眼望去,那一串串红彤彤的冰糖葫芦是最引人注目的,上面挂满了老北京人童年的回忆,也挂满了幸福的味道。在老北京的庙会里,小糖人摊是少不了的重要存在。那不起眼的小糖人摊边,总是围满了大人和小孩,他们一边好奇地看着吹糖人的师傅“表演”,一边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小糖人快点“出炉”。继续往里走,还可以欣赏到许多文艺表演。舞台随地而就,表演节目众多,有民间花会狮子、踩高跷,还有京剧大戏、广场舞等。全场锣鼓喧天,掌声不断,极尽热闹。
地坛庙会盛景
祈福迎春
龙潭湖庙会活动——腌腊八蒜
在北京过春节,逛庙会是众多老百姓的首要选择。不管是天坛公园、地坛公园,还是龙潭湖公园、陶然亭公园,都为游客们呈上了一台台丰富多彩、年味十足、独具特色的文化盛会。
地坛庙会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在北京的庙会上,舞台随地而就,表演节目众多,有民间花会狮子、踩高跷,还有京剧大戏、广场舞等。全场锣鼓喧天,掌声不断,极尽热闹。
糖人“猪”
撰文凌寒 摄影李忠民
河北过春节,民间习俗特别多。在许多地方,一到春节,就会举办各类庙会。庙会上会举办戏曲票友演唱会、民间艺术表演、灯谜竞猜、趣味游戏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以在这里看戏、观民间艺人表演,还可以参与猜灯谜、套圈圈等趣味游戏。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其中,最隆重、最吸引人的要属专业剧团带来的戏曲表演了。来自戏剧团的演员们化上妆、着上戏服,纷纷登台演出。他们一开口就是观众熟悉的梆子腔,顿时引来喝彩一片、掌声连连。时光缓缓流淌,《秦香莲·杀庙》《杨八姐游春》《徐九经升官记》等一曲曲经典梆子戏在接连上演。台上,演员们穿红着绿、举臂抬腿,演得入情入境;台下,观众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看得喜笑颜开。
双人舞
扭秧歌
送戏上门
走街串巷去演出
小演员正在化妆
更值一提的是,在冀南乡村地区,还流行着“送戏到家”的习俗。这些演出人员不惜走街串巷,送戏上门给村民拜年。这也引得了许多村民尤其是小孩子竞相效仿,加入到了唱戏的行列中。他们在“导演”的指导下,涂脂抹粉、勾画脸谱,当起了小演员。别说,他们学起戏来还真有模有样哩!
河北春节民俗活动众多,最隆重、最吸引人的要属专业剧团带来的基层文化演出了。他们一开口就是观众熟悉的梆子腔,顿时引来喝彩一片、掌声连连。
撰文李忠民 摄影李忠民
踩高跷
一说到山西,古香古色的深宅大院、披红挂彩的民俗景象就开始在脑海里浮现。山西春节的民俗活动确实丰富多彩,扭秧歌、唱大戏等等,应有尽有。其中,晋中社火活动就是饶有特色的一种,尤其值得说一说。
晋中社火源于秦汉百戏,发展于唐朝,盛行于宋代,丰富于明清,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每年的元宵节是闹社火的高峰时期。每到此时,不管城镇还是乡村都要在街道和广场上挂彩灯、搭彩台、装彩车,举行各种演出和街头文艺表演活动。
民间艺人表演
社火活动上,舞龙、舞狮、抛绣球、抬花轿、小戏演唱等各种传统民俗艺术活动竞相登台,精彩绝伦的演出引来掌声连连、笑声不断。
民俗文化广场上,大红的灯笼铺陈出浓浓的年味,披红挂彩的院舍、道桥营造出欢乐的节日气氛。舞龙、舞狮、抛绣球、抬花轿、小戏演唱等各种传统民俗艺术活动竞相登台,精彩绝伦的演出引来掌声连连、笑声不断。会场上,最显眼的是那踩着高跷的演员们。他们化着妆、穿着耀眼的古装服饰,走在人群中,总吸引着人们抬头仰望、注视、嬉笑。
社火活动场面盛大,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丰富多彩的节目把人们带入了欢乐祥和的节日喜庆中,也带入了乡土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
在湖南湘西山区,坐落着一个个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侗族村寨。侗族村寨依山傍水,清秀俊丽,尤其是山寨里的鼓楼、吊脚楼等民居建筑工艺奇特、朴素典雅、别有韵味,而侗寨的春节年俗更是古朴多彩、喜庆祥和、别具风情。
打糍粑
耍龙灯
古寨里看大戏
春和
“多嘎多耶”过大年
火塘守岁
一到腊月,每个侗寨里都在忙着准备过年。通常,一年的“年”就从杀年猪开始。一到杀年猪的时候,寨子里乡亲们就都要过来帮忙。侗家人热情好客,杀年猪这天主人家会将新鲜的猪血和内脏做成一锅美味可口的“刨汤”,邀请一大波亲朋好友来家里大吃一顿,俗称“吃刨汤”。杀完年猪,就要准备打糍粑了。所谓“打糍粑”,就是将糯米煮熟后倒入石臼或木臼中,由两个男人用木槌把糯米揉打成糊状后,再由几名妇女用手将之拧成圆陀,最后再压扁制作成圆形粑粑,寓意“团团圆圆”。到了除夕之夜,吃完团圆饭后全家老老少少都要在吊脚楼前围着火塘守岁,迎接萨岁的到来。“萨岁”在侗语里是“大祖母”的意思,是侗族崇拜的侗家女神。待新年钟声敲响,寨子里鞭炮齐鸣,家家户户都要迎接萨岁进屋,祈祷萨岁保佑村寨平安吉祥,新年里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从正月初一开始,侗寨里隆重的年俗活动就正式拉开序幕了。打年锣、祭水神、跳多耶舞、赛芦笙、闹春牛、耍龙灯、唱侗戏,活动多样,高潮迭起,走到哪里都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这热热闹闹的侗族年俗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甚至正月底才结束。
从正月初一开始,湖南侗寨里隆重的年俗活动就正式拉开序幕了。打年锣、祭水神、跳多耶舞、赛芦笙、闹春牛、耍龙灯、唱侗戏,活动多样,高潮迭起,走到哪里都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
撰文翔豪 摄影郑翔豪 张声金
摆祭
说起广东年俗,潮汕地区流行的游神活动定然是重要代表。潮汕地区地处“省尾国角”,这里的百姓们都十分传统、淳朴,敬重祖先,崇尚神灵。在这里,大大小小的村镇里都保留着传统祭祀的社庙。这些社庙规模不大,平日里也不起眼,但每逢正月,人们都要在这里举行大型祭祀游神活动。届时,每个社庙都会变成活动的中心。
到了正月十五这日(有些地方是正月十四),锣鼓声起划破早晨的宁静,英歌队和舞狮队就开始走街串巷,一路“巡演”。英歌是潮汕地区特有带有傩性质的助兴舞蹈,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末清初。人物形象取自《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好汉。演员们画好脸谱,便找一片稍阔的空地就地起舞,生动地演绎着水泊梁山的故事。英歌舞击打节奏统一、动作强健有力,激人振奋,让人百看不厌。英歌舞的重头戏是时迁舞蛇。队里的好汉都是双手敲棍,唯有扮演时迁者在前面舞着乌鞘蛇独领风骚。“蛇”在“时迁”连贯动作的支配下不停地摇头摆尾,唯妙唯肖,引来一片喝彩声不断。舞狮队有两种:青狮舞和南狮舞。“青狮”俗称“青狮白目眉”,也称“开口狮”,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深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狮舞。青狮狰狞威猛,会表演踩八卦、拜庙、采青等多个招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也有些地方流行表演南狮舞。南狮舞本流行于广州,后由在珠三角打工的乡亲将其带到潮汕地区,并推而广之。南狮舞威风凛凛而又俏皮活泼,更能渲染节日气氛,惹人喜爱。
“老爷”上轿
南师起舞
英歌队旗
女子英歌
英歌舞
随后,祭祀游神活动就要正式开始了。首先要举行祭祀仪式。家族宗亲统一着长袍,按辈分排序站好,集体向祖先和神灵供奉祭拜。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便将社庙内的“老爷”(即神仙)神像请出来,安坐在金膝木雕做成的金碧辉煌的轿子里,再在轿子上挂上吉祥标语,并在像前安放贡品、宝鼎。等吉时一到,年轻力壮的青年便一齐将“老爷”抬出社庙。一路上,前导们扛着“肃静”“迴避”等匾额在前面行,主力壮汉们则抬着“老爷”跟在后面走。另外还有人抬着各式旗标或是撑着罗伞、神幡跟着一路巡游。这架势正犹如古代官员出巡,当地人称之为“营老爷”。
扶“老爷”
新春巡境
跳火马
一路上,大家一边游神,一边还要进行锣鼓歌舞表演活动,而且每穿过一户“栅门”,还要燃放一挂鞭炮。尤其是到了晚上,游行队伍人员手中都要各自举着一盏灯笼前行。此时,一盏盏灯笼连贯成型,宛如一条盘亘的火龙,煞是壮观。随后,人们要选择在一片宽阔的空地上燃起篝火,举行跳火马仪式。所谓“跳火马”,即
望海潮.故乡棉湖镇春节
文郑翔豪
长街横路,斜巷小道,十里延绵张灯。稚儿嘻嘻,顽童笑语,难得乐尽天真。湖东永昌宫,湖西城隍庙,争逐搭戏棚。宝鼎香盛,善信熙攘,步蹒跚。漫天烟火竞璀璨。看不厌台上,水泊梁山。屋脊嵌瓷,二龙戏珠,栩栩将相生旦。游人入乡关。英歌震天起,抬神落地难。又是陈年趣事,都说与乡亲。由年轻力壮、胆识过人的小伙子们抬着“老爷”的轿子,在一片激越的锣鼓声中快速奔跑、跳过火堆。这是见证速度与激情的时刻,可谓惊险又刺激,场面十分震撼。
每次游神这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熙熙攘攘,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都一齐来看热闹,整个镇子都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氛围。这天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有时候这热闹更是持续两日不断。
所谓跳火马仪式,即由年轻力壮、胆识过人的小伙子们抬着『老爷』的木轿快速奔跑、跳过火堆,伴着敲锣打鼓的响音,这是见证速度与激情的时刻,可谓惊险又刺激,场面十分震撼。
游神
大宗祠行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