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抗疫两千年

2020-04-07 08:55江隐龙
科教新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瘟疫惠民医疗机构

江隐龙

对于农耕社会来说,江南是一块福地。然而,也正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江南成为细菌和蚊虫天然的滋生地。自秦汉至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屡屡在南方布武,而瘟疫也在金戈铁马中对意气风发的将帅们“还以颜色”,如汉征南夷之战、诸葛恪围新城之战、侯景之乱后都迎来了大疫。

江南“抗疫”制度萌芽于唐朝,兴盛于两宋,沉淀于明清,先人们用经验与智慧让中华民族在一次次灾难中越挫越勇。

唐朝:江南抗疫制度的萌芽

《新唐书·五行三》所载,宝应元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元和元年大疫“死者太半”。

面对瘟疫唐朝官方医务队伍建制逐渐成形,贞观三年,唐太宗于地方各州设置医学博士和学生,也即官方医务人员;开元年间,唐玄宗更进一步强化医学建制,10万户以上州里需置医学生20人,10万户以下置12人。至唐代宗时期,更形成了上、中、下州依级分置不同数量医学博士、助教、学生的体系。

唐朝应对突发疫情时主要有送医送药、抑制传染、减免赋税三类机制。医学博士的建制主要为应对日常医疗救治任务而设,而一旦疫情发生,朝廷便会派出使者送医送药,以加强疫区医疗力量。

两宋:古代抗疫史的高光时刻

相较于唐朝,宋朝江南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而其瘟疫也更为频繁。据《宋史·五行志》所载,两宋三百余年间大疫30余次,约合“十年一疫”,其中20余次发生在宋室南迁之后。这些瘟疫中大多发生于江南,其中尤以临安居多,真可谓“江南疫,最疫是杭州”了。

宋朝医疗机构大致分为御药院、太医局、翰林医官院、惠民和剂局。御药院及太医局分别主管皇室医疗及医学教育、考核医官等事务,与百姓相关的医疗机构主要是翰林医官院、惠民和剂局。翰林医官院主要供奉医药,平时为皇家提供医疗服务,遇瘟疫则奉诏至地方视察、医治瘟疫。

惠民和剂局则类似于官方平价药房,广泛设于京城及地方府州,主要職能是“藏熟药,价货以惠民”。据宋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所载,当日惠民和剂局药剂售价仅为时价的2/3。

明清:润物细无声的抗疫事业

至明朝后,朝廷医疗政策转入消极,但惠民和剂局与漏泽园依然得以保全。明朝后期,朝廷无力支撑各级常设医疗机构,往往在瘟疫发生时才临时设置。明清易代后,朝廷政策似乎更为消极,甚至连在各地设立惠民和剂局的诏令都没下达。后世史学家通常认为清朝对抗疫一事不甚关注,然而通过对当时江南各省历史的考察,却发现另一番天地。

清朝未如宋朝一样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医疗机构,但地方大员往往在职权之内设立医药局,这一政策贯穿清朝始终。

宗族、行业的会馆公所则自发包含了医疗救助功能,如常州王氏的《参改义庄规条》便有此规定:“庄内则有名医生,议定每季薪俸若干,择诚实药房……如册内有名病重者,查实后请医诊视……到店付药。贫苦难堪,酌给钱若干,以备零星等费。族中贫病相连者,通融酌济,以寓贫病相扶之意。”民间还出现了乡贤举办的善堂,创设者由朝廷走向民间。

江南最早的善堂数顺治年间建于杭州的悲智社,至清末善堂数量明显增多,如元和同仁堂、常熟广仁堂、上海同仁辅元堂、江阴杨舍堡同善堂等。同治以后,还发展出经营模式更为先进,专门救疗疾疫的医药局。

猜你喜欢
瘟疫惠民医疗机构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间的关系
“三抓惠民治村”工作法引领乡村振兴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四馆联动促发展 文艺惠民助振兴
中医药,在战“疫”中前行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
没有疫苗,古代大瘟疫有多恐怖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