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我们有时会发现一种现象:某个或某几个学生默默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基本游离于课堂之外,其他方面也“畏首畏尾”……怎样让这些边边角角的学生开始学习,让他们能够对学习、对自身产生向上向前的动力?我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
2010年,我教数学学科兼任班主任。当时工作经验不足,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成绩方面。高二时,班级成绩从接手初期的年级倒数第二,慢慢上升到年级前四。正当我以为班级进入稳定期时,几个学生出了状况。
某次月考中,我们班英语成绩比其他班高出5-6分,班级中几个成绩落后、坐在“边角”的学生选择题基本全对。英语老师表示怀疑,也有人向年级部举报考前泄题。
不贸然怀疑学生是我一直以来的主张。但是,学习并不能一蹴而就,那次考试事件并不“普通”。
几经调查发现,那几个成绩落后的学生利用英语教师谈话时间拿走了试卷。事已至此,我当时的第一个处理想法是宽容一点“保护学生”。虽然他们这件事做得十分糟糕,影响范围广,但学生仍没有放弃学业,初衷也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虽然做法并不可取,年级部领导也认同我的想法。相对于一次成绩,我更愿意看到几个改过自新的孩子。
事后我也进行了反思,对成绩的追求让我忽视了对“边角学生”的关注。接着,我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边角学生”身上,肯定了他们对于学业的坚持,并在课堂中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值得欣慰的是,几个“边角学生”有了“松动”的迹象,他们开始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对于自己擅长的科目更加用心,不再常常游离于课外、班外。
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理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些“边角学生”松动的动机。外在诱因,如同学、教师对他们的希望;内在需要,如让自己更有尊严地活在当下;还有学生的自我调节,努力把外在诱因和内在需要转化为学习动力,虽不是每科都努力学習,不是各项活动都积极参与,但能逐步改变自己,着实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边角学生”真正学起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