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与石油类专业教学改革

2020-04-07 03:42张昌民尹太举陈哲朱锐
高教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石油行业教育教学改革

张昌民 尹太举 陈哲 朱锐

摘  要:人类所使用的能源逐渐从木柴到煤、石油、天然气向新能源发展,从单一能源到多种类能源发展。当前世界能源正处于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新能源共存的时代,但发展趋势表现为煤炭和石油所占的份额将不断减少,对天然气的需求在一定的阶段将不断增长,非化石燃料新能源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将不断增长,能源革命悄悄来临。能源需求的转变将引起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技术革新和油气企业对人才素质和数量需求的巨大变革,石油类专业应当敏锐观察到能源革命不可阻挡的快速发展的趋势,未雨绸缪,保持与行业企业的传统联系和良性互动,及时开展专业改造和教学改革,调整培养方向,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对能源革命的适应性。

关键词:能源革命;石油行业;石油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4-0139-07

Abstract: The energy used by humans has gradually evolved from firewood to coal, oil, natural gas and new energy, from single energy sources to multiple types of energy. At present, world energy is in the era of coexistence of oil, natural gas, coal and new energy, b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that the share of coal and petroleum will continue to decrease, and the demand for natural gas will continue to grow at a certain stage. The proportion of non-fossil fuel new energy in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and the energy revolution will come quiet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demand will cau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il and gas industry and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demand for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alented people in oil and gas companies. Petroleum major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research the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nergy revolution. They should enhance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 with the enterprises and form a benign interaction with them. They should carry out profes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time, adjust the training direction and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talents to the energy revolution.

Keywords: energy revolution; petroleum industry; petroleum major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引言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方面表现为对高碳燃料煤的使用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对天然气的需要越来越旺盛[1];另一方面表现为非化石燃料在能源中的比例不断增加,能源消耗从当前以化石燃料为主逐步转向以非化石燃料为主。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在悄悄发生变革,油价下跌、天然气和非常规油气受到重视,地热、风能、太阳能、潮汐能以及氢能产业迅速成长预示着能源革命即将来临。传统能源公司為适应能源革命的形势逐步调整各自的经营领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人才数量的需求已经并继续发生改变,在如此背景下,高校传统石油类专业需要在招生计划、培养方向、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业引导等多方面及时跟进,不断改革,不断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适应并推进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本文在对世界和我国能源形势做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分析能源革命对高校石油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目前石油类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进行石油类专业教育教学实质性改革的建议和意见。本文的石油类专业指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的资源勘察和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地质资源地质工程和石油工程等研究生专业。

一、能源革命悄悄来临

(一)从木柴到新能源

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三次能源革命[2]。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取火的转变,导致了以柴薪作为能源时代的到来;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第二次能源革命,人类的主要能源由柴薪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转化;核反应堆的建成标志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出现,以核能等新能源作为主要能源。在周口店猿人遗址洞穴内发现木炭和灰烬等痕迹说明北京猿人已能利用火,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出现说明人类已能利用木柴作燃料烧烤食物和烧制陶器。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引起木材资源的匮乏,导致农业社会的能源危机。14~16世纪木材短缺已严重威胁西欧和北欧人民的生活,1700年首先在英国决定以煤代替木材作为能源基础,以后逐渐扩展到欧美各国,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能源条件。18世纪末出现的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使得从18世纪开始,煤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钻成了第一口现代化的石油井,19世纪末期之后相继出现用汽油作燃料的汽车、飞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车和内燃机轮船,石油逐渐超过煤炭成为20世纪的主要能源。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磁铁同导线相对运动时,导线中有电流产生,从而开辟了一种新能源——电能,人类利用电力的大门由此开启。1882年建成第一座火力发电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人成功建立了水力发电站,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核能的和平利用登上历史舞台,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是近现代的主要能源。因此人们把近300年(从1700年算起)或250年(从工业革命算起)称为化石能源时代,目前我们正处于化石燃料时代和新能源时代的十字路口。

(二)天然气时代

据邹才能院士等研究,当前世界能源已经形成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3],石油占33%,天然气占24%,煤炭占28%,新能源占15%。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需要和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世界能源消耗不断向低碳清洁能源方向加速转换,在能源消耗中煤炭和石油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天然气所占比例在一定的时期将有所上升,新能源所占的比例将持续快速上升,预计天然气在2030年前后将超过煤炭,2040年将超过石油(图1),作为从化石燃料向新能源过渡的桥梁,天然气时代即将来临。未来石油天气行业中天然气储量和产量所占的比例将不断持续上升,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将会更加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行业将从石油主导向油气并重过渡,逐步发展为以天然气为主导的行业生产格局[4-5]。

(三)迎接新能源

新能源正在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各国已经制定出停止销售传统燃料汽车时间表。荷兰和挪威都决定在2015年停止销售传统燃料汽车,德国和印度声明在2030年停止销售传统燃料汽车;英国和法国将在2040年停止销售传统燃料汽车。我国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已经达到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2015年同期增长51.7%和53%。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售77.7万辆,同比增长53.3%。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超过了142万辆,累计销售突破了340万辆。截至2017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180万辆,在全球累计销量中超过50%。

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和预测,2016年世界煤炭消耗在能耗中占27.7%,石油占31.9%,天然气占21.9%,三者共同占能耗的81.1%。核电、水电、生物质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18.9%。预计到2040年,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煤炭消耗所占的比例将下降到12.6%,石油消耗所占比例下降到23.5%,天然气略有增加提升到24.6%。与此同时,核电所占比例增长到9.9%,水电占比上升到4.2%,生物质能上升到11.1%,其他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到14.2%。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39.4%,超过煤炭和石油的总和占比36.1%。地热能、风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兴起将不断降低人们对石油的依赖[6-7],导致石油逐步从燃料资源转变为原料和材料资源,将导致石油行业对从业人员数量需求的巨大变化。

二、人才需求新变化

(一)数量需求正在减少

石油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从来都是随着油价的波动而起伏。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油价在80年代早期暴涨(图2),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原油价格首次突破20美元/桶,1980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30美元/桶;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39美元/桶。这一阶段正处于中国石油工业的成长阶段,受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石油工业和石油教育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不大。从1981年之后,国际油价逐步滑落并在低位徘徊,1983-2003年初的20年间,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1986年初-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美元/桶之下运行,1998年底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短时间内冲至30美元/桶之上,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国际油价对中国石油企业和石油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上世纪90年代后期,正当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受低油价的影响石油高校招生规模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石油高校纷纷兴办非石油类专业,低油价叠加影响为石油高校改制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条件。2003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30美元/桶,2005年6月突破60美元/桶,2008年7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创出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8],2011年4月29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升至114.83美元/桶。这一阶段正值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大发展时期,高油价影响下石油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石油类专业不受限制地扩大招生规模,一些非石油高校纷纷开办石油类专业,石油高校及其所属石油类专业度过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2014年下半年开始,油价自高位转头跳水,高油价盛世灰飞烟灭,2015年,油价再度跌回50-70美元之间,目前仍然在这一区间徘徊。目前中国的石油企业已经完成了从中国本土石油企业向国际能源企业的转变,石油高校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改革迟缓,石油类专业招生数量虽有所减少,仍然处于被动和盲目状态,导致近年来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纷纷流向其他行业或自主择业创业[9]。

(二)知识需求正在更新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进步推动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革新,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日益成熟[10-11]。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需要补充、修改和完善。生油岩的概念被烃源岩所代替,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等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岩石可能成为烃源岩同时也可能成为储集层[12-14];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储层、泥岩储层和页岩储层、纳米孔隙等正在改变人们对储层这一概念的认识[15];圈闭不再以背斜为标志,纳米孔隙中的流体流动不再服从达西定律[16],多旋回、复合盆地、超级盆地等概念改变了人们对生储盖组合的认识。贾承造院士等总结了非常规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传统石油地质学理论带来的突破[17-19];邹才能院士总结了传统油气认识的10大误区,指出了石油地质研究的6个新趋势[20-23]。大型储层压裂改造技术促成了人造油气藏的出现[24]。这些彻底改变了传统石油地质学的观点和理论体系,非常规理论和技术正在走向常规应用,学生需要全面而且重新了解油气的生成、运移、保存和分布的基本原理。

(三)素质需求不断提高

油气科技发展对石油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未来人才需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专业基础,具备深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了解石油天然气行业甚至能源行业最新学科成就和发展趋势,了解新能源基本知识和原理;现代化的毕业生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本源上发现重大问题,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及时发现他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要具有嚴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及时对事物做出系统的、综合的分析和判断;要具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善于创新的能力[25],要敢于和善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而又要具有复合思维规律。新一轮的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还要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分析工程对社会、工程对持续发展的影响;毕业生还应当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石油天然气类行业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理论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行业生产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密切相关,勘探和钻探、地质与工程需要高度一致的协同合作,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专业教学改革新任务

(一)改革教学内容

面对石油勘探开发新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已经刻不容缓。石油勘探目标已经从寻找单一的石油和天然气向寻找地热、铀矿等相关能源资源转变;从以石油为主转变为石油和天然气并重发展;从关注单一类型的油气转变为广泛关注致密油、页岩油类和致密气、页岩气、水合物等多种类石油和天然气[26-30];从寻找传统的背斜圈闭向寻找地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多类型圈闭转变;从研究砂岩储层向研究页岩泥岩和砾岩储层等方向发展;从盆地的中深层向深层和浅层拓展[31],从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向深海,山地和沙漠等地区延伸。石油地质学需要及时补充非常规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知識,增加煤层油气、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相关教学内容[32-34],拓宽毕业生对铀矿、地热、氢能源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以适应油气企业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不断发展的需要。针对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的发展,及时补充完善煤层油气、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油气藏开发中所需的特殊开采工程和工艺知识[35-37],增加智能钻井、人工压裂、储层改造、水平井、井工程、数字岩心分析等新知识[38],加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地层学和岩石学教学。

教学内容的改革不能简单做加法,要重新设置石油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和每一项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深入的研讨和论证,科学构建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在保证总教学学时逐步减少的背景下,对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繁就简,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讲授,删除不必要开设和无实质性内容的课程,确保每一门课、每一节内容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为了完成教师工作量而设置课程,更不能让没有相关知识背景和科研基础的教师随意开设新课程。尽最大努力增加实践性环节,减少理论教学时数,腾笼换鸟,为新的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学时空间。

(二)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的出现而被打破,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逐步取代了以往多种教学媒体成为具有主体地位的教学手段,成为运用计算机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实质上已经演变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期,有些教师简单拷贝教学课件,不认真做好授课准备,有些教师本身专业知识水平不足,机械拼读教学课件内容,没有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反而为个别人投机取巧提供了方便。计算机互联网发展不仅为学生搜索和获取知识提供了有用的平台,而且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网络教学普遍推广。但是在大多数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未来的趋势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网络”教学模式,将传统模式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将传统教学中的学生个体学习转变为学生之间经验共享与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将接收式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真正“体现”弟子不必不如师。

如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大量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进展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大量的学术论文、教学软件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百度、Google等进行搜索免费获取,大量教学课件、名家讲稿都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和购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必须站在供给侧改革的高度,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供应必须的知识和技术。既不能以使用现代化手段为借口放任课堂教学,更不能罔顾学生学习习惯和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死守传统教学手段,耽误和抑制学生发展。石油天然气类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教学不能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参与现场工程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通过视频模拟再现工业生产和操作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专业课程的原理和工艺流程。

(三)提高师资质量

能源革命对高校教师提出教学科研水平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当解放思想,不断扩充知识储备更新知识体系,紧紧跟随科学技术尤其是油气工业发展的步伐,及时追踪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和新技术进展,并将这些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新形势下教师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传统方式下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本教案教一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尝试将视频、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已经成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获取信息与应用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必须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必须具有运用所掌握的现代信息和信息技术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和生产活动,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了解行业和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保证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教师的人文情怀应当更加浓厚,没有家国情怀的老师难以培养志存高远的学生。教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应当提高,社会责任心和教书育人的意识不断加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注视之下,都有可能成为学生仿效的行动,影响其一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39]。

四、改革意见与建议

(一)制定规划从长计议

人类从使用木柴到煤炭、从煤炭到石油、从石油到天然气以及核能、氢能和天然风能、水能等新能源不断转变的趋势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必然需求,这种变化比以往来的更加迅速。高校要深入研判能源发展形势变化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变化,为适应能源革命制定专业改造和改革计划。改革计划要从长计议,不能只看到近一两年或者近期的变化,要预测未来的变化。在制定规划中要把握几个原则:(1)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和开发技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常规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必须改变[40-41];(2)石油天然气企业正在从单一的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变,高校的专业布局应当适应这一变化,专业名称和人才培养体系应当适度调整,高校知识创新体系和研究方向要及时调整,及时开展新能源领域的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3)中国石油企业与高校的关系已经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石油高校不能再抱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依赖心态,要以技术和人才优势寻求合作和支持是石油高校和企业后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要提高自主发展的能力[42-43];(4)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的补充渠道已经跨越传统石油高校的范围,高校石油类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已进入真正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时期,组团招聘、批量选择、政策照顾的时代一去不再不返[44];(5)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天然气时代的来临,石油企业员工的总体数量将不断缩减,减员增效提高质量将影响高校招生的规模和学生在石油行业就业的比例,高校师生应当适应并习惯于这种转变[45]。

(二)立足现实循序渐进

世界能源虽然已经形成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但石油和天然气仍然占能源需求的半壁江山,即使到2050年,传统的化石燃料仍然在能源消耗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局势为石油类专业的改造提供了较长的时间空间。石油高校要看到这种形式的变化,积极乐观应对能源格局的变化,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应当立足现实循序渐进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专业设置方面探索性开设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专业,或者在专业名称不做重大调整的条件下设置新能源专业模块供学生选择。将人才培养目标拓宽到能够适应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水合物、热能、铀矿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工程管理领域。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大量增加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减少理论学时和总学分。在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非常规、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的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在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原理、采油工艺等课程中增加非常规石油天然气地质,和非常规石油工程的教学内容,重新编制相关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招生和就业工作中,加强市场调研,科学控制招生规模,及早开展学生就业引导和订单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科研方面,学校要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开展超前研究和技术储备,提升科研成果的转换率,提高高校对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以技术求生存,以水平求合作。当下决策层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积极引导专业师生进行教學改革,开拓新的教学和科研领域,促进专业快速转型发展,确保专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三)独辟蹊径办出特色

自2000年石油高校管理体制改变之后,石油类专业的办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高校由教育部直接管理,一些院校由所在省份统筹管理,一批新的石油高校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开办石油类专业的高校数量呈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开办石油类专业各高校和专业的局部办学环境不同,各地政府对学校的要求不同,石油类专业在各自学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有所差异,因此各校石油类专业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模式改革和发展。千校一面本来就是中国高校存在的普遍弊病,虽然合并重组、211、985和双一流等重大建设工程促进了高校的发展[46-49],但仍然没有改变学校和专业办学模式雷同的现实。一些善于改革的高校高瞻远瞩地看到了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学校和专业建设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随波逐流的学校和专业表现平平或者困难重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对各高校和专业并不均等,有些学校位于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有些位于石油资源贫瘠的省份;有些学校所在省份为石油高产的地区,有些为天然气产业蓬勃发展的地区;有些学校办在内陆,有些办在沿海;有些学校是在单一学科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以石油类专业为主体的工科大学,有些是通过合并重组学科众多的新兴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办学目标相同,学科服务的对象各有差异,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各不相同,专业优势差异更大,学科方向各有特色。改革应当对症下药,各学校和学科专业要立足各自的校情、院情和学科专业情况进行科学定位,寻找各自发展的道路,形成各自的优势方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断适应能源形势的变化,使自己在改革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束语

1. 世界能源已经形成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需要和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的日益增加,世界能源消耗不断向低碳清洁能源方向加速转换,天然气时代即将来临。未来地热能、风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兴起将不断降低人们对石油的依赖,导致石油逐步从燃料资源转变为原料和材料资源。

2. 石油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从来都是随着油价的波动而起伏。石油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迟缓,石油类专业招生仍然处于被动和盲目状态,导致近年来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石油天然气类行业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理论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行业生产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密切相关,勘探和钻探需要高度一致的协同合作,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3. 针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新形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已经刻不容缓,教学内容的改革不能简单做加法,需要腾笼换鸟,为新的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学时空间。重建石油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构建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对传统的课程类型和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繁就简,尽最大努力增加实践性环节,大力开展网络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教师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掌握的现代信息和信息技术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4. 高校要深入研判能源发展形势变化对所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等需求的变化,为适应能源形式的变革制定专业改造和改革计划。要积极乐观应对能源格局的变化,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应当立足现实循序渐进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各学校和学科专业要立足各自的校情、院情和学科专业情况寻找各自发展的道路,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变革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贾承造.全球及中国天然气的现状和展望[A].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一届全球智库峰会演讲集[C].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09:2.

[2]邹才能,赵群,张国生,等.能源革命: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J].天然气工业,2016,36(01):1-10.

[3]邹才能,赵群,陈建军,等.中国天然气发展态势及战略预判[J].天然气工业,2018(04):1-11.

[4]贾承造,郑民,张永峰.非常规油气地质学重要理论问题[J].石油学报,2014,35(01):1-10.

[5]邹才能,陶士振,白斌,等.论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区别和联系[J].中国石油勘探,2015,20(01):1-16.

[6]赵文智,刘合,张国生.石油被替代的可能性与路径之思考[J].科学通报,2017,62(36):4228-4236.

[7]贾承造.我国能源前景与能源科技前沿[J].高校地质学报,2011,17(02):151-160.

[8]贾承造.关于中国当前油气勘探的几个重要问题[J].石油学报,2012,33(S1):6-13.

[9]孙仁山.当下石油高等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6-17.

[10]邹才能,翟光明,张光亚,等.全球常规-非常规油气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趋势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42(01):13-25.

[11]邹才能,张光亚,陶士振,等.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02):129-145.

[12]邹才能,董大忠,王玉满,等.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一)[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42(06):689-701.

[13]邹才能,董大忠,王玉满,等.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二)[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43(02):166-178.

[14]邹才能,赵群,董大忠,等.页岩气基本特征、主要挑战与未来前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28(12):1781-1796.

[15]朱如凯,邹才能,袁选俊,等.中国能源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思考[J].沉积学报,2017,35(05):1004-1015.

[16]邹才能,杨智,陶士振,等.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01):13-26.

[17]贾承造,赵政璋,杜金虎,等.中国石油重点勘探领域——地质认识、核心技术、勘探成效及勘探方向[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04):385-396.

[18]贾承造,庞雄奇,姜福杰.中国油气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石油科学通报,2016,1(01):2-23.

[19]贾承造,张永峰,赵霞.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与挑战[J].天然气工业,2014,34(02):8-18.

[20]邹才能.“非常规革命”重塑世界能源格局[N].中国石化报,2013-04-08(005).

[21]邹才能,赵群,陈建军,等.中国天然气发展态势及战略预判[J].天然气工业,2018(04):1-11.

[22]邹才能,杨智,张国生,等.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理论认识及实践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41(01):14-25+27+26.

[23]邹才能,杨智,何东博,等.常规-非常规天然气理论、技术及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8(04):1-13.

[24]邹才能,丁云宏,卢拥军,等.“人工油气藏”理论、技术及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44(01):144-154.

[25]葛长波,姚海田,袁爱军.石油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79-80.

[26]董大忠,邹才能,戴金星,等.中国页岩气发展战略对策建议[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27(03):397-406.

[27]贾承造,郑民,张永峰.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02):129-136.

[28]贾承造,邹才能,李建忠,等.中国致密油评价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J].石油学报,2012,33(03):343-350.

[29]邱振,邹才能,李建忠,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进展与未来展望[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24(02):238-246.

[30]邹才能,朱如凯,白斌,等.致密油与页岩油内涵、特征、潜力及挑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5,34(01):3-17+1-2.

[31]孙龙德,邹才能,朱如凯,等.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06):641-649.

[32]邹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06):641-653.

[33]邹才能,陶士振,杨智,等.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与研究新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2,31(04):312-322.

[34]邹才能,朱如凯,吴松涛,等.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J].石油学报,2012,33(02):173-187.

[35]董大忠,邹才能,杨桦,等.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发展前景[J].石油学报,2012,33(S1):107-114.

[36]董大忠,王玉满,李新景,等.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新突破及发展前景思考[J].天然气工业,2016,36(01):19-32.

[37]邹才能,杨智,崔景伟,等.页岩油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展对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01):14-26.

[38]邹才能,杨智,朱如凯,等.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与理论技术进展[J].地质学报,2015,89(06):979-1007.

[39]别敦荣.论“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7-17.

[40]邹才能,张国生,杨智,等.非常规油气概念、特征、潜力及技术——兼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04):385-399+454.

[41]贾承造.论非常规油气对经典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理论的突破及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44(01):1-11.

[42]霍宁宁,成宏涛,孙启龙.提高石油特色高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合一”举措[J].才智,2016(14):140-141.

[43]曲晓琳,王林,王方晴.高校石油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为例[J].石油教育,2013(06):60-62.

[44]严维博.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调查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6):180.

[45]王宁,焦简金.石油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22):199-200.

[46]朱家德.“雙一流”建设中大学教师管理制度信任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7(03):77-84+113.

[47]倪亚红,王运来.“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J].江苏高教,2017(02):7-10+15.

[48]褚洪生,王云海.“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6(11):28-30.

[49]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37(05):72-76.

猜你喜欢
石油行业教育教学改革
信息化油田的若干问题和思考
新能源发展对石油行业影响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增强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路径探讨
实践知识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应急平台数字化预案系统建设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