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龙蓬峪

2020-04-07 17:41曾强
都市 2020年2期

曾强

1

深秋时节,与四十多位作家、美术家和摄影家到浑源搞文化扶贫,便来到大磁窑镇的龙蓬峪。听到龙蓬峪,我大为愕然:龙?蓬?峪?

我曾经在浑源仁崖山开采过享有世界声誉的纯黑花岗石“山西黑”四年多,其间登过恒山、悬空寺,慕名过千佛岭、永安禅寺、栗毓美墓地、黎峪青铜器发掘地等等。拥有古老历史的浑源县自然、文化遗存特别丰富,也相当厚重,到处熠熠生辉,几乎俯首可拾。比如,大磁窑这个名称就是缘于发轫于唐、兴盛于辽金的中国北方著名古代陶瓷窑口,但……龙蓬峪,恕我孤陋寡闻,竟然是头一次听说,以致一路上不停地跟同行朋友打听和矫正这个名称。

龙,蓬,峪?浑源还有个龙蓬峪?

浑源什么时候有了个龙蓬峪呢?

2

龙蓬峪位于恒山西南部山区,全长近 7公里。沿着靠近大磁窑镇的峪口,西过唐河,逆溪水前行,就看到龙蓬峪两侧重峦叠嶂,怪石横生,巉岩奇峰列布。各种花岗石构造复杂、相互肆意倾轧,如劈,如铲,如凿,如磨……此等景象,更符合两亿年前古老燕山山脉的地质变迁情况,与唐河谷地东侧大磁窑那边近似于十万多年泥河湾地质的那些疏松的含有大量动植物化石的沉积变质岩山体有着明显区别。一河之隔,看似无常,实则具有淮南淮北橘枳之分。

龙蓬峪得名,是因这片龙山(古称封龙山)山脉被誉为蓬莱仙境。关于龙蓬峪,当地人是这样神话传说的:上古中国有东海、南海和北海。东海南海现在依然存在,唯北海杳无踪迹。其原因何在?后羿射日那次,二郎神担山追赶太阳,每射下一个太阳,就以大山镇之。其中一个太阳被射下后,恰巧落在浑源大磁窑西侧所在的北海地界,二郎神奋力用大山一封,不仅形成了浑源地界龙山山脉巍峨、恣肆的壮观景象,而且北海也随之消失,成了千古之谜。

但北海真的就此消失了吗?当地百姓摇头:没,没有!北海就在这片龙山山脉下压着呢!龙蓬峪常年潺潺涓流的泉水,就是北海龙王被压不服而不停挣扎的佐证!

传说中的远古神话,平添了具有玄幻意味的神秘感,无疑也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但真正进入龙蓬峪,就像进入了现实中的神话境界,叫我简直感到不可思议:她躲在深山人未识,但几乎典藏着世间大美,自然大美和天地大美!

3

龙蓬峪很幽秘。

我无数次从唐河东畔的公路经过,一直以为,恒山金龙峡水库是由大磁窑附近的恒山电厂、煤矿或某个工厂的工业废水补就。但到了龙蓬峪才发现,这里终日流水汤汤,出峪口北折并入唐河,汇到金龙峡。而自此上游的唐河,除非降雨,一般都是干涸的。

水啊水,北方的荒凉是因为缺水,北方的朴拙是因为缺水,北方的坚韧和刚硬大概也是因为缺水。但偏偏,毫不起眼的龙蓬峪竟然流出一股明亮耀眼的自然清流!这是多么叫人感到温柔感到亲切感到激动甚至感到愉悦的泉水呀!

水生万物。进入龙蓬峪,马上就察觉到别具洞天:泉水两岸,芳草萋葳,怡然自得,纵使深秋季节,也叫人不由得担心千万别踩疼这些娇嫩;高些的崖畔,杂树飘逸多姿,每每葱茏着无际的艳丽,使人情不自禁生发出美美与共的联想。丰茂的植被笼罩着龙蓬峪,龙蓬峪一下就似乎显得素洁高逸,清丽可人,但也似乎更神秘莫测。

欲亲近之,必敬畏之;欲敬畏之,更想亲近之。我出生在距离浑源并不算太远的农村,跟这片土地上的植物有过非常亲密的接触,但这里的花草树木显然对我还很陌生,我很遗憾竟然认不出这里的大多数植物。是我经过三十多年的城市生活已然忘本了?还是龙蓬峪本来就是一位迥异于常、高深莫测、不欲人知的隐士?

陶渊明拥有过南山和桃花源,嵇康、向秀拥有过竹林,龙蓬峪又被历史上哪位高人雅士所拥有过呢?我不知道。只看到距离河床三四米的半崖上,顺山势蜿蜒着一条古栈道,用大大小小的石块砌起,厚厚的苔藓、杂草和灌木丛几乎将它湮没。这里是金代“龙山三老”(诗人元好问、中书令张德辉和文学家李冶)常走的地方吗?那尊僻居一隅的简陋的静居寺泪佛,虽然镌刻着金章宗“明昌五年五月十五日归政等重建”字样,依然不顧近千年的沧桑和斑驳,不知还要无声地面壁多久,大概还要等东晋曾经来此修行的道安和尚和惠远和尚再来才能不再委屈,一道心无旁骛地去云游天下吧。

某个山角突然露出几间颓圮的茅屋,却像大山脚下的些许点缀,让人不禁心生想象,金代赫赫有名的大儒、本地人刘祁、雷渊应该在此居住过吧……

历史的踪迹被流水渐渐冲走,只留下一些依稀的背影似的轮廓。

就差一声鸟叫,或者一声驼铃了,这幽静的龙蓬峪呐!

为了招呼同伴,大概是作家侯建臣或杨刚喊了一嗓子,但那声音是低哑的,估计是怕惊动了天上之人或远古的先贤吧?

4

龙蓬峪很宏阔。

走进龙蓬峪,开始感觉很逼仄。两侧山体相距较近,最近的大概只有五六米吧,这样的空间对莽莽大山而言,大概只相当于小罅隙。抬头四望,更显局促、压抑。但好在有或涓涓或潺潺或哗哗或平静的泉水,有或纤细或粗大或直立或虬曲的草木……这就够了,这一切都似乎刚刚好,不多不少,不增不减,使人胸中渐渐生出管中可以窥豹的豁然。

我边走边瞭望周边的神奇。这里的山峰有的高耸,有的嶙峋,有的壮硕,有的清瘦,有的温婉,有的险厉。看!长城烽火台竟然在这样的深山里现身!长城隐约,蜿蜒如龙,一直向遥远的雁门关延伸。看!这里也有三叠瀑呐!每一缕飞泉,都跃跃然,似乎张扬着一种惬意和自在。看!前面似乎被大山堵死了,我们莫非陷入了天坑?但不必害怕,有调皮的泉水嬉笑着给我们引道。看!那边山套着山,山气氤氲着多层次的画意,美啊,那就赶紧举起相机拍照吧。看!右侧的山体弯成了空体穹窿,是哪位神仙想在下面乘凉或下棋吗?看!那几块巨石多方正呀,几乎就像被锯出来的一样,我趋近查看,却又没有一丝人工的痕迹……

文友们三五一群,不时围着某块石头照相。有块巨石就像一头海豹伏卧在水边,有块大石头的花纹就像写着神秘的天书,也有一些意象奇特的石块分明可以成为艺术家案头的宠物。有的是石面上很兀突地长出一拳圆蓬蓬的苔藓,有的是石孔里竟然冒出一枝鲜花,更多的是,石缝里都挂出一帘帘藤本花草……我不禁想,如果北宋那位天才画家王希孟还活着,他知道此地,一定会来这里痴痴地住些日子,然后重新画一幅北国宏阔的《千里江山图》吧!

果然,同行的大同大学画家卢文勇、马锦明等进山没几步,就被这美景拖住,又是写生又是拍照,忙得不亦乐乎。后来还得知中国美院山水画教研室主任陈磊当天也带着四十多名学生住到了山口外的龙蓬峪客栈。

逼仄中展现细微,细微里折射宏阔,这大概就是国画山水具象与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吧。

5

龙蓬峪很神奇。

毕竟是深秋了。或者每逢寒秋悲寂寥,或者我言秋日胜春朝。同大千世界的人一样,龙蓬峪的草木也都展现出不同的心境:有的鲜红,有的绛红;有的金黄,有的淡黄;有的墨绿,当然还有的依旧一派青葱。但龙蓬峪神奇的不仅仅是具有非常艳丽的变幻着的色彩,这里蓬勃的莽莽草木,很多还具有非凡的品质。比如中药材。这里蕴藏着多少种中药材?我不知道。蕴藏着多少种神奇的中药材?我不知道。但我最知道的是黄芪。恒山的黄芪又称北芪参,跟人参同档,是享誉华夏的滋补名品。龙蓬峪最上游一个村子叫林场。我当年就在林场附近的山上开采花岗石,山上时见野生的长着碎叶、开着小黄花的黄芪。有山民曾经送我一支,上端有锹把粗,苍苍莽莽若龙形,生长了至少有二十年吧。山民说,这是宝。我相信龙蓬峪必定也有野生黄芪。只因我们循溪前行,并没有看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见到黄芪没关系,我们竟然见到了颇有传奇色彩的降龙木!

降龙木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降龙木吗?我们每个人都仔细而虔诚地观赏了生长着的降龙木。

降龙木俗称六道木,属多年生灌木,生长缓慢,外表呈六棱,节状,质地细密而坚韧。降龙木自古就被作为稀有珍贵药材而名声远播。可治风邪,在古代能同银子一样可测知食物是否有毒。因而降龙木也被演绎成了神木。周边很多人灌输给我的印象是,降龙木只有限分布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周边山区,其他地方一般很难见到。在五台山,人们把降龙木做成具有佛教意味的手串佩戴,以辟邪祈福。

而降龙木在龙蓬峪享有显赫名声则另有渊源。主角缘于北宋杨家将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女英雄穆桂英。

长期以来,本地山民就盛传穆桂英的故事:她出生在龙蓬峪南侧的基本都是穆姓人家的穆家寨;她生育孩子的地方得名“落子洼”,并由此形成村落;她为佘太君做过降龙木拐杖,老人爱不释手,成为标配;金沙滩大战时,其公公杨六郎率军攻打天门阵,被辽军放毒气所困,伤亡惨重,穆桂英就从距离金沙滩仅仅数十公里的老家穆家寨带来成捆成捆的降龙木,驱散毒气,得以大破辽军……

演绎,神奇的演绎,历史的演绎,正气的演绎……竟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若有若无,若无若有,就这样通过一根看似毫不起眼的降龙木,把这条龙蓬峪渲染得更加迷人,也更加神奇。

6

離开龙蓬峪已经好几天了,我似乎还一直游弋在那里。那山,那水,那草,那木,那里清醇的空气,那里天籁的声音,移步换景,一景一“莲花”,一花一世界。每一朵“莲花”都使我难以忘怀。

尤其那天,进入龙蓬峪,所有的人,无论男的女的,无论老的少的,无论平时仿佛戴着面具的领导,还是一副颇有建树派头的艺术家,似乎突然都返璞归真,竟然都能够“复归于婴儿”。于是,那些灿烂的笑容,那些天真的举止,那些真诚的互助,那些贴心的问候,那些会心的感悟……刹那间都汇集在狭窄的龙蓬峪,同悠然曼妙的山光水色一道,不时向我涌来。我感觉我们那时简直都成了“山中宰相”!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隐在莽莽群山之中的龙蓬峪,大概就是在默默践行着庄子的这句千古名言吧。

责任编辑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