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带一路图像乐舞重建复现研讨会的召开是在我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政治经济战略倡导下发起的,继首届云冈石窟重建复现研讨会之后,2019年11月初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承办并且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图像乐舞重建复现研讨会。如果说首次会议是播下了一粒种子的话,那么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就是破土且立了新芽,秉承着“寻找古代舞蹈,追忆中华民族精神”的信念,对于图像上的舞姿“形相”进行重建与复现,促进乐舞艺术的相关研究;为实现舞蹈作品的当代性转化提供范本和参考意见,为中国的图像乐舞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力量。笔者以会议探讨的内容与呈现的实验作品为对象,对这次实验作品创作的方法理念予以提炼整理和阐释。
关键词:图像乐舞;重建研究;元模式;原境
一、图像乐舞的实验性作品呈现
1、汉画乐舞
随着汉画像石(砖)的发掘越来越多,对于汉画像的研究也越来越热,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考古热、到五六十年代的文学热、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音乐热,和后知后觉的现如今汉画舞蹈研究的热门。在舞蹈领域中,如何将二维的静态图像转化为动态的空间流动舞姿引起了舞蹈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创作作品《龟蛇漫步》,是以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龟和蛇为原型,进行的艺术构思和动作的编排。龟和蛇亦称“玄武”,是古代的四灵之一,以中国古代龟崇拜与蛇崇拜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生命崇拜以及各式各样的祭祀仪式,具有驱鬼逐疫的作用和功能,为人们带来吉祥。有关玄武的汉画像石数量颇多,汉代又是一个继承了楚文化的朝代,所出土的画像砖石大都是带有巫风的色彩意味,《龟蛇漫步》也属于此类。玄武舞蹈身体语言的建构就是通过神话、仪式等这种人类生存状态客观外化,并最终在仪式中定型,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一快一慢,一高一低,亦静亦动,以此来展现龟与蛇之间的关系。
出土的汉画像石的长袖舞舞姿形象,也是汉画舞姿的典型代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就是通过收集到的袖舞的造型舞姿,进行袖舞的重建复现,对图片进行实验性作品的转化,并将图片进行分类,分为甩袖、抛袖、抛扬袖等组合,充满了儒家的“中正方圆”的程式化规训形态,以手袖为威仪,来表现汉代帝国时期的伦理纲常,尊卑有序,以及以乐舞教化人心的儒家意识。
现如今北京舞蹈学院的汉唐古典舞并入古典舞系,是一个遗憾之举。但是孙颖先生几十年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作为孙颖先生的学生,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牛锡桐老师,为我们展示并且介绍、表演了汉唐舞的重心训练组合,主要是遵从汉唐古典舞创始人孙颖先生的训练方法,展示了汉唐古典舞的基础训练方式——失重,为图像乐舞艺术的重建与复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式,对于乐舞图像过渡到图像乐舞的空间转化提供了运动方式和意见。
《易经》有言:“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鸿羽可用于“仪”,是一种道具。据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魏城镇老师介绍,他所创作的作品《羽人饲凤》就是以“羽”为道具,同样的“左图右书”的方法,以出土的图像为依据,以“羽人”为对象进行重构创作出来的作品形态;羽人就像是天使,亦称“飞仙”,其功能就是侍奉西王母,并为西王母送上仙丹,本作品总结构分为饲凤、取丹、戏凤三个部分,表现的是仙界所发生的事情。
武汉音乐学院凭借“楚地”的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编排了作品《漆奁楚女图》,抓住了汉代时期的女性乐舞翘首折腰的动作特点,和“三道弯”的动作形态,以回望历史为主线的舞蹈叙事呈现出来,灰白服饰与橘红服饰的碰撞,形成时间上的错落,有快有慢,刚柔并济,在汉代乐舞包容性、因袭性的特点下,展现出了楚地乐舞顿挫与柔美的地域特色。
2、石窟乐舞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经过千余年的洗礼依然绽放着自己的光芒,对我国的舞蹈、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由西北民大的黎明东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所指导且编排的组合《听法菩萨》和剧目《闻法颂》。《听法菩萨》组合是依据敦煌莫高窟第272窟中的形象进行梳理和复现的,组合依据壁画中菩萨的形象与舞姿造型,主要展示了上身的动作,两位立于大鼓之上的讲佛法者和几位听法的菩萨坐在地上,同时纳入闻法、娱佛的仪式感与功能性,舞者的位置基本上是不动的,体现了宗教文化的規训礼仪和信仰,此组合更多的表现的是顿挫气息的运行和手势的变化,以体现出听法的菩萨的对于佛法的认真聆听和注意力的集中,力图还原敦煌乐舞,再度呈现壁画中的佛教文化。《闻法颂》剧目是根据敦煌莫高窟的第225窟复现出来的作品形态,所以作品是进行了场面调度的处理和节奏强弱的渲染成分,并且对于舞蹈服饰的设计以及颜色的选择都是经过后期加工和挑选的,剧目的动作特点表现为一种曲回轻盈的动作质感,以及听闻佛法后祥和宁静与形而上的思想境界,也是烘托了佛教文化给人所带来的身心影响和教化作用。如果说听法菩萨组合是一种精神、气质和风格的训练,那么《闻法颂》则是融合了更多的文化背景、历史语境等作为支撑的。忻州师范学院依托云冈石窟的珍贵资源和文献资料,重建出乐舞图像的作品以及手印组合,其中手印组合主要有无畏手印、思维手印、降魔手印、禅定手印、说法手印等等,为云冈石窟乐舞的手位形态提供了宝贵资源和参考意见。
我国的龟兹乐舞是在汉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原,冲击了我国僵化的礼乐制,自此便在中原广泛流行,为中国古代乐舞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我国的乐舞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新疆艺术学院王泳舸老师介绍,到现如今在新疆地区的民间舞中还可以找到一些与龟兹壁画上的舞姿较为相似的动作;所以在龟兹乐舞的重建与复现工作中,将龟兹壁画与相关民间舞动作结合是一个可供尝试的举措。
敦煌乐舞的持续出新、龟兹乐舞体系基本建立、汉画舞蹈持续巩固、云冈乐舞也正在摸索......无论是汉画乐舞还是石窟乐舞的重建复现研究,都是一项巨大的个工程,是一份任重道远的事业。对于图像乐舞的重建复现研究工作不仅仅是身体动态的体验,更多的是对于我国文化基因的感悟过程,以及在我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人文精神的探寻。
二、重建研究的理念
在如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大背景下,图像乐舞的重建复现已不再是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专业的事情,而是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音乐学、舞蹈学等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共同完成的历史使命,交叉领域更是为图像乐舞的重建复现提供了多种方法和理念。
1、元模式的探索
中国古典舞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这种现状致使我们要以“元模式”的角度看问题,聚焦到“原点”。
“元模式”即原型,在我们对于图像乐舞研究时要明确最初的模样,将元模式聚焦到最细微的“点”,即形象。图像乐舞属于美术领域的不在场的舞蹈,现在要将其变成在场的舞蹈,那么对于舞姿形象进行研究的时候,正如《拉奥孔》一书中所提到的,图像所固定的虽然只是一个造型,但是在动作的连接过程中一定会经过这个造型,所以在舞姿形象的动态转化中,将形象聚焦在原场域中探讨流动连接。
以印度古典舞为例,它是“元模式”重建成功的典范。印度古典舞共七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是一个省或者是具有区域性风格的古典舞,流派的不同,古典舞的差异性,都会外化在服饰、道具、身体语言等方面,如印度婆罗多古典舞,要求舞者佩戴黄色的花和金色的配饰;而奥蒂西古典舞,佩戴的首饰则必须是白色的银花;婆罗多古典舞呈现出来的是几何形式的舞蹈形态,而奥蒂西古典舞则是“S”型身体曲线。每个地方都会有各自区域的元模式,中国古代舞蹈法垂直传承的现实,致使我们在研究图像乐舞时,也应该将问题聚焦在“元模式”的点上,依次展开对于“面”的探索,图像乐舞的重建复现工作亦该如此。
2、放置原境
“原境”研究是艺术考古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其很好地诠释了图像乐舞重建复现的理念。现如今的舞蹈图像乐舞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为著作成果少、以图像描述为主、根据文献对图像中的人物舞姿进行定名和分类为主、以及少量的关于表演形式和风格研究;这是目前我国乐舞图像艺术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加强的地方所在,对此现状,以艺术考古的研究视角,采用考古学所出土的画像石、砖等为材料,对于乐舞图像分别进行实验研究、整体研究和原境研究。在实验研究中注重速度、方向、和运动轨迹的研究;对于整体和原境研究而言,要注意的是研究的对象,整体研究的对象可能为一组毫无关系的图形组合,而原境研究的对象则应当是一组在现实中出现的图像,这是二者的区别,所以对于衣服图像研究的时候即是对于汉代乐舞的文化等系统的研究,一旦原始语境遭到破坏,则不能够进行原境研究,只能进行整体研究,所以在进行图像研究的时候,要依据研究的对象来确定使用哪种方法来研究。
以下为以原境研究为例,为图像乐舞的重建复现所提供的个案分析:
(一)、表演的情景重建。对于图像研究要注意回归历史场景,对于图像乐舞进行解读和分析,在当时当下去理解和阐释这个乐舞表演,要观察乐舞表演的环境(室内或室外)、条件(道具、服装)时间(即兴还是别离)、人数(独双三群)、身份(后妃、乐伎);(二)、乐舞表演的目的。对于乐舞图像的意义,我们不能局囿于图像中的舞姿造型,我们应该看到更多图像所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但就图像的目的就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图像所反映出的目的;一种是图像用于何种途径的目的:是助兴?是娱神?是聚会的助兴或是庆功的助兴?是丧葬的娱神亦或是祭祀的娱神?其不同目的的表演,在动作和服饰上也会有所差别,当然其不同的观看者(主人、客人、神抵),也決定了图像用于何种途径。(三)、图像与现场之间的关系。在乐舞图像原境研究当中,要注意乐舞因素由哪几方面构成,是表演,是宗教,还是礼仪性的成分,要区分开来研究。(四)、舞姿形态的空间构成。要判断图像中的造型是静态是动态;是平面还是立体,以及图像构图的方式(近大远小/近小远大),这都反映出了尊卑的问题,都是社会制度的等级森严的体现。总之就是要把汉代的乐舞图像、观念、思想放到原始的语境中去分析和解读,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曲解和误会。所以在汉代舞蹈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方法,对于图像本身的研究应超脱于图像与场景的研究,以舞蹈本体研究为主,姐妹艺术为辅,汉文化背景为线,牢牢把握时代脉搏。
三、结语
我国乐舞艺术千年的历史文明,要求我们在图像乐舞重建复现研究中,要遵从历史的规律,以历史为基础,将乐舞图像与历史相融合,综合运用重构、复现、创造等方式,提取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和代表性的“形相”素材;在二维图片到四维空间的转化时着重从形到神的捕捉,由静而动的连接,从拙到韵的气感;立足出处,放置原境,明确区域性研究,把握理论方法的应用,不能仅限于对于图像的注解和舞姿形象的分类,应该更为深入的上升到对于乐舞表演形式的探索、风格的凝练、以及实验作品的产出中。
作者简介:
王梦娟,(1995.08.06-),女,民族:汉族,河南省郸城县,硕士,研究方向:舞蹈身体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