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程琪
摘要: 洞窟壁画作为人类艺术创作的开端,虽然简单、粗犷,但其蕴含的精神却是现代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给现代很多画家带来了新的艺术启迪,他们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促使了艺术的返璞归真。
关键词:洞窟壁画;现代艺术;创作;启示
一、洞窟壁画的起源
在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受寒冷天气影响,逐渐从野外的生存环境中转移到天然洞穴中生存,在这一阶段,人类出于对猎物的渴望、开始以野牛、驯鹿和野马等原始动物形象为主,在洞窟石壁上进行创作,这也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创作之一。
二、洞窟壁画的特点
(一)使用工具与材料
通过对洞窟壁画的研究发现,当时的人类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创作。一是彩绘,即使用手指、兽毛、羽毛等物品充当绘画工具,蘸取从当地矿土中提炼而来的颜料 进行创作。二是刻画,即采取燧石制成的石器充当绘画工具,在石壁上进行创作,主要是线条的刻画。有时这两种绘画方式也会结合使用。
(二)造型特色与主题
通过分析已经现世的洞窟壁画,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人类主要以野牛、野马等动物为主题进行创作,几乎没有对植物、事物以及风景的创作描绘。此外,研究发现洞窟壁画里的关于动物的形象都是“拼凑”起来的,在它们身上往往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点,动物身体的形象一般是从侧视的角度描绘的,但动物的角和蹄则大多是正视的形象。例如,1940年发现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19世纪下半期发现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三)特点与巫术意义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以及原始人类的心理发展还处于“幼年”阶段,对客观的事物认识比较简单,对无法理解的事物存在恐惧,但又充满了希望和热情,因而,壁画大多以简单的手法直接描绘他们的所看所感,叙述他们的所做所想,所以,“真实、纯粹”成了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特点,虽然表达的并不完整,甚至有些简陋粗犷,但却突出了事物的特征,流露出了真实的创作情感,这些情感同时带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受限于对世界认知的匮乏,那个时期的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和崇拜心理,认为是神主宰着世界的一切,因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一时期的洞窟壁画带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即:只要画出这些原始动物,就等于他们控制了这些狩猎客体。
三、现代艺术创作的弊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杂质”影响着艺术的创作,使得艺术作品摒弃了纯真、简单、自然等本该具有的情感和意义。一方面是繁琐的表达方式,现代艺术创作大多抛弃了“顺其自然”这一核心,也就失去了创作的“初心”。创作者往往使用复杂的线条、斑驳的色彩、繁琐的手法,使艺术作品传递出的情感混乱不堪,难以让人理解,甚至产生了厌倦。另一方面是复杂的思想感情。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艺术家急功近利,使作品沾染上了功利性,为了艺术而艺术,失去了艺术本来的味道。再有就是虚无扭曲的价值观念。为了博取关注、吸引大众目光,一些现代艺术家抛弃尊严、抛弃本心搞出所谓的“现代艺术”,例如,有一段时间在网上非常流行的“丑书”,这严重“污染”了艺术创作,扰乱了人们的艺术思维,使艺术丧失了本身的價值。
四、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洞窟壁画作为原始艺术的一种,虽然处处充满着简单、粗犷,甚至笨拙、幼稚,但是从画面中传递出的思想、情感,却能直击我们的灵魂。因此,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力图摆脱传统技艺和现代文明的熏陶,采取简单的手法、抽象的符号回到艺术创作的原始形态,返璞归真,探索艺术的真谛,寻求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寄托。如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他的作品采取简单的线条表达复杂结构,使用夸张的色彩表达热烈的情感,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正如他所认为的,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如他的作品《弹吉他的少女》和《红色中的和谐》等,都贯彻了这一创作理念。再比如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他的创作通过极其单纯化的手法达到接近事物的本质而著称。在其创作的《波嘉尼小姐》中得以酣畅淋漓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洞窟壁画作为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比较稚气,但其蕴含的精神却是现代艺术创作所无法比拟的。现代艺术创作中有很多作品都是“移花接木”,缺少了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对文化的转化,使得作品没有生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借鉴原始艺术,这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寻求艺术真正的价值。
此外,现代艺术创造要根植于生活。原始人类正是基于真实的生活,把艺术作为记录或者叙述某种事件、某个人物的重要手段,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流露出对生存、对生命的迫切渴望,并用最纯粹的方式进行表现,使得壁画兼具实用与审美,正是这样简单直率的表达方式,让观赏者产生共鸣,瞬间进入那个时期、那个场景。
五、结论
时代的烙印,反映一代人对美的追求,洞窟壁画作为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记录的开端,虽然稚气,却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理应加以继承和发扬,这是既是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使命。正如习总书记讲到,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参考文献:
[1]李琼、夏雨,浅析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窟壁画艺术,2010.
[2]彭亚、黄斌,外国美术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牛克诚,原始美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金永日,原始美术对现代美术的影响[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朱鹗,与君一席话[J],艺术与设计,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