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一
摘要:安娜·西格斯的《第七个十字架》享誉国际,被誉为德国流亡文学“史诗般的小说”。本文试从人格统一角度解读该作品。即逃亡途中的精神支柱——幻想中的华罗,作为格奥尔格的分裂人格如何完成与其他人格的统一。
关键词:人格统一;安娜·西格斯
一、作家与作品简介
安娜·西格斯(1900-1983),德国女小说家,是纳粹统治时期流亡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其作品在思想上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历史乐观主义,展示了“弱者的力量”,因此即使写黑暗的现实,也毫不给人感伤的情绪。(1)《第七个十字架》是西格斯在流亡法国期间创作的。仅凭这部小说,西格斯就足以在世界文坛上占据一席地位。(2)
故事发生在法西斯统治时期。被关在威斯特霍夫集中营的七人按计划顺利逃出。冲锋队员四处寻找,逃亡者艰难躲藏。逃亡途中,其中六人均被再次抓捕。而唯一剩下的格奥尔格则在各方同志的帮助下,最终得以逃脱。作者借助七名逃亡者的逃亡经历,尤其是格奥尔格最终得以成功逃脱的经历,展现了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各个阶层的人民的生活,描绘了一幅德国现实的全景图。
二、两个格奥尔格:人格的分裂与统一
幻想与现实交织是该作品一大特点。华罗这一角色的安排则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华罗人生经历丰富,在由格奥尔格等七人组成的逃亡小组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像一个领袖,鼓励其他几人共同逃亡并且制定了逃跑计划;他更是整个团队的精神支柱,其他逃亡者在失去动力时,想起他的话语便会重振精神。
格奥尔格刚逃出集中营后不久,冲锋队便立即展开搜捕。在追捕队附近躲藏的格奥尔格面临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身体上的疲累,附近已经被逮捕的阿尔贝特细弱的叫声,无一不刺痛格奥尔格的神经,使其一度想要就这样认命地结束了。然而,前一秒还在担心现实中自己会被附近的冲锋队抓到,下一秒便在幻想中立即想起华罗的忠告,这同时也是华罗第一次出现在格奥尔格的幻想之中。“萬事俱备——首先要镇静……只要华罗对一个人说,首先要冷静——那个人就会立即冷静下来。”(3)
从此时开始,故事中便出现了两个华罗,一个是在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逃出集中营的华罗。一个是在格奥尔格的幻想中存在的精神支柱华罗。这里的第二个华罗还可以被看作是第二个格奥尔格,即格奥尔格分裂出的另一人格。格奥尔格评价自己是莽撞性急;而华罗则不同,对比格奥尔格,他显得更加沉着冷静。沉着冷静便成为了格奥尔格的第二人格,因此在差点被冲锋队员找到时,格奥尔格庆幸自己坚定不移遵循计划,并且说这个计划并非别人而是他自己筹划的。“以后人们会觉得,这个计划是另一个人替他筹划的。然而,另一个人也就是他自己。”(4)此处暗示着沉着冷静这一人格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格奥尔格渡过难关,并且强调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华罗”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一部分。之后,每当格奥尔格觉得难以支撑下去的时候,“华罗”安慰与鼓励的话语就会出现在格奥尔格的幻想中,激励着他坚持下去。
然而,当格奥尔格遇见费尔格拉伯,并得知现实中的华罗已经被抓回集中营时,起先袭来的,是强烈的恐惧,随后是冷战,突然恐惧感消失了,变得轻松起来。这个过程应当是莽撞性急的人格,在得知精神支柱华罗也难逃被捕的结局之后,使得格奥尔格先是因绝望而恐惧。“一阵恐慌朝他袭来,是那样的突兀和强烈。”(5)此时,沉着冷静的人格意识发挥了作用,安抚了格奥尔格的情绪,让他冷静下来,做出相对理性的判断。“突然,这种恐惧感消失了。他擦去额头上的汗,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战斗。他的确经历了一场战斗,虽然他自以为只是遭受了点痛苦。”(6)
冷静下来的格奥尔格可以独立地做出决定和继续逃亡的计划。作为其沉着冷静人格的象征,即幻想中的华罗在后文也就随之消失了。因为经历失去现实中的华罗的精神打击,原本分裂出来的沉着冷静人格“华罗”重新与莽撞性急的“格奥尔格”统一起来,重新成为了完整的格奥尔格。至此,格奥尔格完成了其人格从分裂到融合统一的过程。
三、结语
这部反法西斯的赞歌展现了社会各层人民为反法西斯事业付出的鲜血和努力。格奥尔格在逃亡过程中完成了人格的统一,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他在各方同志帮助下的成功出逃,也成为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感受到外部的权力无孔不入,他们可怕地直抵入心最深处,但是我们也感受到,在人的内心深处,仍有一些东西坚不可摧、刀枪不入。”(7)
注释:
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修补增订版)下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3 页。
陈晓兰:《外国女性文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4页。
安娜·西格斯:《第七个十字架》,童诗倩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5页。
安娜·西格斯:《第七个十字架》,童诗倩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安娜·西格斯:《第七个十字架》,童诗倩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01-202页。
安娜·西格斯:《第七个十字架》,童诗倩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02页。
安娜·西格斯:《第七个十字架》,童诗倩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77页。
参考文献:
[1]余匡复.《德国文学史》(修补增订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
[2]陈晓兰.《外国女性文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安娜·西格斯.《第七个十字架》[M],童诗倩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