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呼和浩特大召寺喇嘛培养现状

2020-04-07 03:46张春梅满达
神州·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佛教

张春梅 满达

摘要:大召寺作为内蒙古地区特殊政治历史地位的寺庙,有其独特的“召庙文化”。就“僧宝”而言,作为佛学文化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喇嘛培养模式则具有特殊意义。本文通过访谈、实地调研介绍大召寺喇嘛培养的现状。

关键词:大召寺;喇嘛培养;佛教

导言

佛、法、僧三宝之一的僧宝,是佛教文化中最宝贵的资源,其培养途径和现状作为佛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略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优秀的僧人则需要更多的精力。大召寺是内蒙古地区第一座格鲁派寺庙,这样一座塞北名寺,相关研究却很少涉及喇嘛培养的领域。(1)日语,英文专著、论文却几乎没有。这使得笔者萌生想法:在呼和浩特大召寺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和喇嘛们深入访谈,掌握第一手喇嘛培养现状。本文即为初步成果。

一.格鲁派的僧人教育制度

藏传佛教属于“显密圆融”的金刚乘体系。藏传佛教寺院中有修习声明(语言学)、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内明(佛学)等“大五明”和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等“小五明”的传统。1074年阿底峡弟子鄂·洛丹希饶在桑布寺开创修习五部大论(2)。从此在“显宗”的弘法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五部大论”为核心的僧人教育学制。“五部大论”也逐渐成为一般正规寺院的必修科目之一。

明永乐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标志着格鲁派的正式形成。由于宗教组织制度上的需要,形成一寺之中分若干“扎仓(3)”的基本格局。其中按学经性质,以显宗(mtshan nyid grwa tshang(4)参尼扎仓(宗教哲学)、密宗(rgyud pa grwa tshang居巴扎仓)、医学(sman pa grwa tshang曼巴扎仓)、天文历算(dus vkhor grwa tshang丁科儿扎仓、时轮扎仓)四大“扎仓”为主。扎仓由堪布主持,下设翁则、格贵、吉索等执事僧,组织扎仓会议,管理本扎仓之学经、财产及经济事务。成为格鲁派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院主体建筑和教育的基本形式。

按其学习次第来说,僧人在寺院内大部分首先学习显教教理,再学习因明五年,般若四年,中观二年,俱舍三年,律学四年等,需经十八年之长的学习时间。学习后可以考取“格西dgeb shes”学位(意思是“善知识”,相当于博士学位)。这对于僧人不仅是荣誉,而且同时有资格任寺院的各级“执事”职务。

二.大召寺的喇嘛培养

格鲁派“扎仓”教育是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教育形态,对藏族地区乃至蒙古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召寺受到阿勒坦汗初建寺庙时政治因素以及康熙年间开始的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印务处的政教合一性等影响及诸多原因,没有形成五当召那样完整的扎仓教育。那么大召寺是怎么培养喇嘛(5)呢?

(一)大召寺介绍

大召寺(The Dazhao Temple),蒙古语为“yeke ?oo”(汉语音译“伊克召”),其中蒙古语“?oo”(音“召”为藏语“jo bo”,原指主人,贵族,乔——佛陀、佛像,后来引申为寺庙之意。)正门口的牌匾用蒙汉满藏(蒙古语:c?aγlasi ügei süm-e,汉语:大召无量寺,满语:jecen akū si,藏语:ngpag med gling)四种语言书写“无量寺”。(6)大召寺因与康熙皇帝渊源深厚,供其“万岁龙牌”,又有康熙皇帝家庙之称。

大召寺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城市化水平高。良好的外部信仰环境和开放的宗教政策为信教群众和喇嘛们提供了可靠保障。喇嘛培养不仅囊括浩瀚的佛教经文,也包括语文、政治、历史、书法等其他普通课程的学习,乃至饮食起居、喇嘛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行走坐卧皆亦禅”。2008年之前的喇嘛大都是由内蒙古佛教学校培养的。(7)2008年开始,大召寺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喇嘛培养教育体系——普通学校式的集体授课教育和传统式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相结合。师资队伍大都是喇嘛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大召寺的喇嘛前辈。有时也从鄂尔多斯等地寺庙请喇嘛授课。蒙古语书法也是其特色课程,有的法会期间会伴有书法展览,供信众观摩赏析。

(二)入寺资格

通过调研了解到内蒙古佛教学校具有固定的招生时间和名额限制,而大召寺没有标准化的考试和入寺时间。但是进入大召寺成为喇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般都是蒙古族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的男孩子。资深喇嘛会简单问一些问题,并考察其是否有礼貌,是否有佛缘。正式出家则需要通过背诵经文的考试。

(三)培养课程

大召寺培养喇嘛的主要方式为背诵经文。在学会诵经的基础上,喇嘛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格鲁派佛事仪轨,如跳查玛舞、晒大佛等传统法事活动。背诵的经文主要包括《皈依经》、《金刚经》、《护法经》、《药师经》。相较于蒙古地区少有的诸如梅力更召等保持蒙古语念经的寺院外,大召寺和内蒙古大多数寺院一样,保持着藏语念经的传统。年轻喇嘛们会用藏语念经,但大多不明白经文内在的佛法深义。大召寺的一位喇嘛甚至感叹,在内蒙古地区甚至有的寺庙连会念经的喇嘛都没有了。

学习藏语是他们成为喇嘛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首先学习藏文字母,其次是一些基础的藏蒙翻译课程。接下来,则需要背诵bstod smon phyogs bsgrigs(8)。《基础经文集》最快要一年时间背完,慢的则需要两三年。喇嘛师父们会根据小喇嘛的学习状况和资质决定他们是否可以使用手机。对于学习比较落后的喇嘛,师父会严格禁止使用手机,甚至有的还会为他转介一位更加严格的师父,以督促小喇嘛学习。

使用的藏文教材一般为老师们从青海、西藏订购。此外,喇嘛也可从网上购买订阅,亦有信众会经常供养一些书籍。有些汉文经典如《法华经》被翻译成了蒙古语。极大方便了蒙古族喇嘛用母语阅读。为促进喇嘛培养,完善教材编辑工作,大召寺还选送优秀喇嘛去内蒙古佛教学校参加蒙藏汉输入法及排版的學习。

喇嘛们一般早晨六点左右起床,有的喇嘛会去跑步,打扫各个殿。夏季一般八点开始早上的课程,基本都是学习藏文和诵经。冬季会稍晚,八点半开始上课,45分钟左右为一节课。也有奖助学金,鼓励学习好的喇嘛。但由于各种原因,近一年多来,大召寺目前的课程越来越少,除周二、三、五下午的蒙古文书法课,每天上午的藏语课程保持下来以外,原来的语文、英语等其他的课程因没有老师渐渐停课。在喇嘛培养方面,这是急需要引起关注和支持的。接受访谈的喇嘛也都表示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条件、更充足的时间学习。

课程大致情况如表1所示:

(四)佛事活动

大召寺的诵经活动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每日晨起的早课和农历每月初二、初八、十五、二十五的法会,二是每年数次的佛教节庆日。除了初二在乃春庙念护法经之外,其余都在主殿大雄宝殿念经,有药师佛经、护法经、财运经等。其中初二、二十五念经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初八、十五念经时间为两个小时。每到诵经的日子,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闻听经文。在整个念经的过程中,信众会供养喇嘛们钱财和食物。喇嘛们也用经文轻轻放在信众的额头以表示祝福。有时候喇嘛也会外出念经,为信众祈福。一年一度七天七夜的嘛呢法会更是吸引各地藏传佛教喇嘛及其信徒共聚大召寺,其诵经场所观音殿能够容纳三百位喇嘛之多。平时也有临时为信众祈福增设的开光法会等活动。

表2、表3为根据喇嘛访谈整理的大召寺法会佛事活动:

三.总结

通过这次调研得知大召寺喇嘛大多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普通高等教育类课程都比较缺乏,如能借鉴南传上座部佛教大学培养僧人的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的师资,利用好网络等各种平台,将使喇嘛再接受更好的教育。大召寺内部培养模式如能与内蒙古喇嘛学校教育相结合,并同中国佛学院,中国高级藏传佛学院培养体系接轨,同时,扩大与外界的交流学习,也会对大召寺喇嘛培养有极大促进作用。

注释:

嘉木扬·凯朝《内蒙古佛教文化与寺院教育》在其著作中有所涉及。周润年《雍和宫修学与教育体系研究》是目前最具权威的专著。与其合著者,他的学生塔娜的博士论文即是《雍和宫寺院教育研究》。陈江在《新形势下应当加强新一代蒙古族佛教界代表人士的培养教育》中提及大召寺有自己一套培养教育体系。

因明学《释量论》、般若学《现观庄严论》、中观学《入中论》、《俱舍论》、戒律学《戒律本论》

藏文tshang之音译,意为僧院、学院。即西藏佛教僧众学习经典之学校。为藏传佛教寺院的一级单位,本身有一完整独立的组织,有自己的经堂、佛像、僧伽、学法系统,因而有自己管辖的土地、属民、庄园等。凡具一定规模的寺院都设有若干个扎仓,一般扎仓以所修习的内容而命名。各寺院拥有的扎仓数目不同,如色拉寺有三个,哲蚌寺有四个,拉卜楞寺有六个。选自《佛光大辞典》

本文中拉丁转寫蒙古语运用鲍培转写体系,满语运用穆麟德转写体系,藏语运用威利转写体系。

蒙古语“喇嘛lam-a,blam-a”一词源于藏语。在藏语中,“bla ma”的意思是大师、上师、老师。既包括出家的僧人,也包括在家的居士。但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蒙古语的“喇嘛”和藏语的“喇嘛”意思稍有不同,蒙古语“喇嘛”一词的范围更狭窄,仅表示出家僧人。与藏语中只有达到一定资格和水平的老师才可以称“喇嘛”不同的是,在蒙古语中无论修行的高低,凡出家人统称“喇嘛”。

由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在归化城(现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门外主持创建,于公元1580年建成。《明实录·神宗》卷四三记载,万历三年十月丙子(1575年)明神宗赐城名归化。卷一〇七记载,明万历八年十二月辛丑(1580年)赐名“弘慈寺”。清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命令土默特部都统古禄格重修大召,并改名为“无量寺”。

内蒙古佛教学校于1987年6月在包头市五当召成立,当时称内蒙古喇嘛培训班。1990年迁至呼和浩特市乌素图召,199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学校,现在搬迁至呼和浩特隆寿寺。培训班学制三年,每三年一次招生,每次限招30人。目前在自治区统战部、自治区政府宗教局的指导和自治区佛教协会领导下,现在正在培养第十届学员,为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佛教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bstod称赞、赞美之意 smon希望、祈祷之意 phyogs bsgrigs文集,经文集合bstod smon phyogs bsgrigs可翻译为《基础经文集》

参考文献:

[1]得勒格、乌云高娃编著. 内蒙古喇嘛教近现代史[M]. 远方出版社,2004年1月.

[2]迟利. 内蒙古现存寺庙考[M]. 远方出版社,2015年.

[3]金峰. 金峰文集第三辑(蒙古佛教)[C].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年.

[4]刘瑞军. 呼和浩特大召寺寺院管理研究[D]. 硕士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5]根敦阿斯尔. チベット仏教寺院における仮面芸能(チャム)の比較研究 -内モンゴル「大召寺」を中心に-[J]. 非文字資料研究,2014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俄蒙佛教发展现状研究(16ZXZJ009)”的研究成果之一;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北京雍和宫与呼和浩特大召寺蒙古族喇嘛培养现状比较研究(CXJJS1812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春梅(1988-),女,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学文化。

满达(1978-),男,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从敦煌本佛教灵验记看佛教的传播技巧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善有善报”与“善不受报”——佛教善恶“因果”观辨析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