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紧“悟”这把利器

2020-04-07 17:46张新
大学生 2020年1期
关键词:歇斯底里德勒培根

张新

悟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觉也。”“悟”字分为“心”和“吾”,“吾”字义为“中立的、正中的”,引申为“一箭正中靶心的”,“心”与“吾”联合起来,就是一箭正中靶心的心理状态。所以,我所理解的“悟”,是体味、思索,是摒弃纷繁世务的诱扰,保持内心宁静,在澄明的心神状态中经过审慎思考而终有所得的一个过程、一种状态。

2019年春季学期,我所选修的《美学原理》和《结构主义》等课程上涉及到大量的中西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的著作,要想全面而准确地了解这些思想家的理论精髓,只停留于课堂上老师的概要式讲述必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而仔细地研读伟大思想家的著作,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深邃而富有洞见的理論体系。比如《美学原理》课上,老师讲到了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艺术美学思想,而探讨他的美学思想必然离不开他研究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学术著作《感觉的逻辑》。翻开这本书,晦涩而隐微的表述让人头大,而理解其中的思想更是困难。作者在文本中对歇斯底里症状进行了分析,要明白德勒兹的思想,对歇斯底里症状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又成为前提条件。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对于歇斯底里症状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于是我阅读了弗洛伊德的一个精神分析案例《朵拉》,在阅读完这个案例之后,又查阅了画家培根的大量资料,最后才进入到德勒兹关于培根的讨论当中。

可以说,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我更多的是理解教材和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而研究生阶段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每一门课都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材料,之后才能对课堂上将要探讨、展示的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在阅读哲学原著的过程中,“悟”就变得十分重要,哲学文本不同于文学文本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材料,一部小说的阅读往往是一个流畅而愉悦的过程,一个经济学的调查分析也往往是一个迅速而直接的数据提取,但是哲学文本的晦涩决定了其阅读过程的缓慢,而且这一阅读过程中,必然要调动大脑的深层思考,浮光掠影般的浏览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走马观花式的扫视也无法领会作者的意图,唯有仔细阅读,集中思考,慢慢体悟,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比如,我在阅读了弗洛伊德的《朵拉》后,对歇斯底里症状的发病缘由、临床表现、复杂特征都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这个病症往往与幼年时期的情感、生理经历有关,尤其可能来源于早年生活中的心理创伤,在临床上可能会引起呕吐、眩晕、身体痉挛、性欲的压抑等症状。而德勒兹在其《感觉的逻辑》中谈到了歇斯底里,他认为培根的绘画主要集中在对人的肉体的关注上,尤其是其表现出的人物动作,似乎都在受歇斯底里症状的困扰。由此,我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培根这个画家在画面当中渴望表达出来的情感,培根自身喜欢受虐、追求身体极致体验和同性恋的性取向反映在画面上会是专注于对歇斯底里症状的视觉化表达。通过对德勒兹的文本的阅读、对弗洛伊德关于歇斯底里症状的分析和对德勒兹探讨的画家培根个人的生平经历和绘画风格的综合了解,我在理解德勒兹的艺术思想的时候才能拨开晦涩抽象的迷雾,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的专业是哲学美学,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文本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在中国美学史的课堂上,我曾仔细阅读过《老子》《庄子》《孟子》《文心雕龙》《文赋》《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林泉高致》《人间词话》等文本,在西方美学的课程中,我也阅读过《理想国》《裴多篇》《会饮篇》《诗学》《判断力批判》《悲剧的诞生》《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艺术界》等文本。但现在回想起来,在我之前阅读这些文本的过程中,虽然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收获,但是我对文本中理论分析的深入思考、对相似理论的综合比较和其理论在整个思想史上的地位似乎思考得并不够深入。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在之后的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加强“悟”的环节。

朱光潜的《诗论》中有一节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讨论,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对王国维这一段论述的分析中,朱光潜引入了西方的“移情说”,他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是移情作用的表现,凝神注视,物我两忘,把我的情感投射到了客观物象的身上,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实际上是主体没有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物象身上,也就是说这是诗人自己体悟出来的,保留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所以实际上是“有我之境”。面对这一段绕来绕去的论述,刚开始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感到有点困惑,后来我索性停下来去查找相关资料。我首先是对美学家克罗齐的移情理论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之后又重新阅读了《人间词话》原文,并仔细查阅了文本中列举的诗句,之后再阅读这一段表述,头脑就变得明晰起来。我突然明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些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主观的移情作用,可谓是“冷眼看世界”,保留了主体的主观情感,所以可以理解为“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徘徊枝上月,虚度可怜宵”,这些都是经过了作者主体的情感投射,所以是主客体融为一体,王国维理解为,此为“无我之境”,因为“我”已经投射在客观对象上,没有保留自己的主观情感。但我思考到,严格来说,诗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有我,必须是自我的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必须是主客体交融在一起的,诗人眼中的客观物象,必然投射进诗人的主观情感,诗人笔下的自然意象不可能与主体本身毫无关系。所以我通过对王国维的文本、朱光潜的文本、朱光潜的理论来源-克罗齐的文本以及文本中引用的诗句本身的综合比较和把握,最终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这是分析、比较、仔细思索的结果,更是细细地“悟”的结果。

在长时间的文本阅读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渐地明白了“悟”的重要性,“悟”是要摆脱简单的文本浏览和快速的信息提取,而是在对比中分析、在思索中升华,直到跨越晦涩的文字表述而直抵核心的理论本身。对于我们学习哲学的学生而言,“悟”是一把利器,是高度专注地思考哲学理论,在阅读抽象晦涩的理论文本中努力探求和思想家的精神共振。

责任编辑:钟鑫

猜你喜欢
歇斯底里德勒培根
寻找德勒兹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我总想起过去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
素颜
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