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春 宁瑾
摘 要: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不仅能使民族体育文化在乡村旅游中得以传承,还能让乡村旅游彰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新形势下黔东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融合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以期为黔东南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黔东南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乡村旅游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b)-0199-0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聚居着苗族、侗族等33个少数民族,这里自然生态良好,文化遗产丰富,民俗风情独特,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百节之乡”,这些宝贵资源为黔东南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随着黔东南城镇化的加快,一些传统村寨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民间文化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实现黔东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走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之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娱乐性、观赏性、体验性和健身性而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有着共同的地域空间,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支撑,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关系。
黔东南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但多数开发欠缺,基本属于本民族自娱自乐活动,同时许多项目受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消失。因此如何在国家提倡保护传统村寨和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探索黔东南民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使民族体育文化在乡村旅游中得以传承,又能让乡村旅游彰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新形势下黔东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1.1 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与各民族生产生活、信仰崇拜及文化娱乐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许多项目融娱乐、健身、竞技为一体,如龙舟、独竹漂、赛马、摔跤、斗牛、斗鸟、射弩、木鼓舞、芦笙舞、水鼓舞等,能满足游客“求异、求新、求乐”的心理需求,被融入了乡村旅游中成为展现民俗文化魅力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如苗族独木龙舟节的龙舟竞渡活动,有引龙(龙树砍伐),龙舟制作、下水、竞划、停靠、上岸等一系列庄重的祭祀仪式,当日桡手们腰系银飘带、头戴竹丝和马尾编成的斗笠等民族装,在歌舞的高潮中,由鼓頭主持庄严隆重的龙舟开划仪式[2];反排木鼓舞,是苗族血缘认同、凝聚氏族精神的祭祀性舞蹈。舞者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舞姿粗犷奔放,洒脱优美,头、手、脚开合度大,随着激扬的鼓点,加上身着靓丽的民族服饰,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丰富的联想及韵味。
1.2 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能体现当地民众道德风尚、生活习惯以及宗教观念的文化载体而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成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近年来,黔东南政府高度重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更重视民族体育文化与各类旅游资源的融合利用,努力打造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品牌,举办了以传统体育为主题的节庆旅游活动:独木龙舟节、摔跤节、斗牛节、花炮节、龙船节、芦笙节、爬坡节等,向人们充分展示了黔东南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大大提高了黔东南乡村旅游知名度。如在施秉、下司、镇远、雷山、台江等地连续举办了两届“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节”,开展了少数民族龙舟邀请赛、独木龙舟竞赛、独竹漂表演、斗牛、斗狗、斗鸟、舞龙嘘花等民俗体育活动[3],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别样的民族风情,提升了黔东南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寨村侗族每年农历3月24~26日举行摔跤节民俗活动,其中斗牛、斗鸟、芦笙舞是必不可少的民俗体育项目,吸引着周边居民和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游客慕名而来。四寨村围绕“摔跤节”这个品牌,不断修建完善与摔跤节活动直接相关的旅游场地设施,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4]。台江、凯里、剑河、施秉、镇远等的苗族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此期间,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除核心项目竞船外,还有赛马、斗牛、斗雀、吹笙、青年男女游方、踩鼓等民俗活动。
1.3 黔东南乡村旅游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提供了平台
民族体育是节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传统节日为民族体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黔东南将节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黔东南一年节日集会就有200多个,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具有代表性的有:苗族的姊妹节、芦笙会、爬坡节、龙船节、苗年;侗族的侗年、摔跤节、林王节;水族端节;瑶族盘王节,节日期间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是民族文化展示的舞台,也是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如世界上最古老的爱情节——苗族姊妹节,除吃姊妹饭、盛装游行、文艺表演和商品展销外,踩鼓、斗牛、斗鸟、赛马、捉鱼捞虾等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亲临现场;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人庆祝丰收的日子,“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跳芦笙等,部分地区还举行赛歌、斗牛、斗鸟等活动。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剑河仰阿莎文化艺术节、丹寨祭尤文化节等,期间有独竹漂表演、独木龙舟竞赛、千人盛装踩鼓、苗族盛装游演、铜鼓舞、水鼓舞、反排木鼓舞、芦笙舞、舞龙嘘花、斗牛、斗鸟、斗鸡、苗族武术、杂技等民俗体育活动[5],让各地游客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已成为黔东南乡村旅游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品牌效应日益扩大。
2 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体育融入乡村旅游参与度较低
黔东南施秉、丹寨、剑河仰阿莎、台江施洞、黄平谷陇、雷山、西江苗寨等地开发的独木龙舟、龙船竞渡、赛马、斗牛、摔跤等民俗体育活动很有特色,但这些活动游客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单纯以观赏性为主,虽然满足了感官需求,但很难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因此缺乏对游客持久的吸引力,难以形成可持续性的经济效益。在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中,选择观看多于体验体育项目和仅观看而未体验的比例占61.38%[6]。在当前体验式旅游经济背景下,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乡土民俗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强烈,不仅满足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注重实质的体验性旅游。
2.2 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品牌化程度低
融合是融为一体,不是简单的复制。黔东南民族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不应只是简单的结合,而是要实现真正的融为一体。目前我州民族体育资源在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涵、塑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等方面发挥作用较小[7],多数传统体育项目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还处于“配角”,只能为乡村旅游“呐喊助威”,因而融合形成的旅游产品的知名度还较低,现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中品牌项目较少,主要是斗牛、赛龙舟、摔跤等。同时一些村寨景区已开发的传统体育项目大多为民族歌舞表演,且各表演区别不大,易造成游客的审美疲劳,很难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更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简单重复和相邻村寨间的竞争,难以形成特色和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效益。
2.3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黔东南境内多高原山地,山多坡多弯多,路面狭窄,各旅游景点又较分散,许多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和“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开发滞后,造成游客想来不敢来,来了不想再来的局面,这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对黔东南民族体育旅游印象很好的游客占18.78%,认为一般的占43.65%,认为较差的有31.49%,总体负面评价较多,主要表现在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人员素质偏低、与当地人的语言交流不畅3个方面[6]。
2.4 失真性趋势较为严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难以得到传承保护
在乡村旅游中,由原住民进行民族体育文化的表演才能让游客最大限度地体验到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民俗活动本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现在苗寨专门开发了民俗文艺汇演,早上和下午各一场,便于游客欣赏,开发后的民族歌舞表演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承担,与村民自发组织的表演相比,缺乏原生态特色,是一种文化的失真[7]。随着“打工潮”的席卷,大量原住民涌向城市谋生,许多苗乡侗寨逐渐成为“空心村”,人们自发的“吹笙跳舞”“行歌坐月”景象早已不再,昔日浓郁的民俗文化正在消逝远去[8]。同时越来越多的原住民不断地被主流文化同化,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变迁,破坏了原生态民族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民族体育文化正在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原生土壤,许多民族体育活动即将面临人亡艺绝的局面,导致鄉村文化旅游中的民俗体育文化体系难以得到真正传承与发展。
2.5 缺乏多元的宣传手段
从问卷分析来看,获取民族体育旅游信息的人群选择中,亲朋推荐占30%,网络占22%,电视占19%,纸质媒体仅占13%。从《贵州日报》和《黔东南日报》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报道看,数量都偏少,其中《贵州日报》有30篇;《黔东南日报》有41篇,占整个报道量的9.5%[6]。可见,新闻媒体对民族体育旅游报道的重视程度偏低,即使在本土也没显示太多的优越性。另外由于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程度和重视度不够高,单独的主题报道往往很少,即使报道了有些也是参杂于本民俗文化之中。在分析对黔东南民族体育旅游形象塑造时受访者对“宣传意识差、塑造途径单一”勾选率最高[6]。虽然黔东南州一直努力做大做强“民族体育旅游节”品牌活动,但民族体育旅游在报道和宣传上仍属薄弱环节,给社会和大众带来的影响不深刻。可见对旅游项目的宣传不足,是黔东南乡村民族体育文化旅游项目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3 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黔东南传统体育旅游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需要政府整合资源,制定旅游的长远发展规划。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旅游交通设施、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原住民生活和环境条件,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二是组织专家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地域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特色,因地制宜进行融合,注意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文化娱乐观念进行创新,以适应人们的多层次需求。三是旅游管理部门必须积极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群众对民族体育的态度,针对性地调整旅游政策,从而确保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能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切实利益。四是改变原居民对自身民族体育文化的落后认识,进一步宣传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旅游的一张王牌,深刻认识民族体育蕴含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自觉认同和保护本民族体育文化。
3.2 注重体验,开发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在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发的乡村传统体育旅游产品,要注重产品的趣味性、体验性、参与性甚至一定的冒险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9],使其深刻感受到别样的民俗体育文化,体验独特的乡村民俗旅游魅力,使民族体育在乡村旅游中从“配角”变为“主角”。如建设民族体育文化长廊、民族体育特色旅游村寨等,通过参观展览、场景再现、参与体验等产品模式使游客更深层次地理解民俗体育文化内涵,吸引和留得住游客。另外要重视整理和创新各个传统村落民族体育文化的不同特点和相对优势,打造具有当地传统体育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争取“一寨一品牌”。
3.3 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人才队伍
民族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培养既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懂旅游的复合型组织管理人才,至少需要培养以下专业的地方服务队伍:一是以一定的报酬将一些项目的传承人聘请过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其能全身心地培养一批既熟悉民俗文化又掌握民族体育技能的原住民。这些原住民可定时在村寨景区、民俗文化广场等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技能的讲授,或表演,或组织游客参与,或提供体验服务等,使游客真正体验到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留得住游客。同时为增强产品的吸引力,这些专业人员可以根据游客的消费需求灵活地融入新颖的活动方式,提升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二是借助院校培养一些懂经营、懂市场的营销管理队伍,开拓市场,营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产品。
3.4 重视和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当今信息时代,黔东南传统体育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新产品要做大做强,必须重视和加大多媒体的宣传力度,可借助报纸、電视、电台、广告、广播、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渠道,尤其利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期间大力宣传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贵州日报》和《黔东南日报》报道频率最高的分别为民族歌舞、斗牛和龙舟,因为黔东南近年来针对斗牛和龙舟分别打造出“雷山全国牛王争霸赛”和“镇远端午龙舟赛”2个文化品牌[6],可见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度与媒体宣传频率直接相关,媒体宣传扩大了雷山和镇远的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张小林,孙玮,刘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创意开发研究——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157.
[2] 龙明莲,沈桃淑.黔东南民族传统村落体育文化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7,35(6):113-114.
[3] 刘文燕,黄平波.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优势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3):44.
[4] 李景繁,王亚琼.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以黔东南四寨村侗族摔跤节为个案[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1):26-29.
[5] 周平,刘婷,熊少波.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6):52-53.
[6] 王雷,李平平.贵州民族体育旅游平面媒体报道特征与形象造研究—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14(3):129-132.
[7] 宁丽娟.贵州传统乡村旅游与民俗体育文化互动发展——以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8):194-195.
[8] 唐晓梅,杨戴云.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对策研究[J].民族学刊,2018,(3):29-31.
[9] 李欣,陈茂林,肖晓.均等化视角下四川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策略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