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李超
摘要:推进空间功能分工是当前区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地区差距的关系问题仍然有待验证。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小地理空间范围内八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地区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的地区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特征,且长三角和滇中城市群目前处在倒“U”型曲线的右侧阶段,地区差距处于缩小阶段;其余城市群均处于地区差距仍然在扩大的阶段。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空间功能分工;地区差距;城市群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区域协同发展三大战略之一。就目前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主要问题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源泉之一,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以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为基础形成的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关系密切。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探讨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对缩小地区差距进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文献是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本地市场效应两种理论为基础,对功能分工与区域差距关系进行直接研究,还有一些文献间接研究了二者关系。(1)新经济地理学将制造业集聚作为基础,提出“中心-外围”产业空间格局会引致中心城市不断扩大其市场规模的观点,伴随着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的形成,中心城市经济增长远远快于外围城市,进而逐渐扩大二者经济差距,Fujita(1999)等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论。赵勇(2015)等也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干预对城市群的空间功能分工的地区差距效应,研究发现政府干预会使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地区差距效应产生差异化的作用,在空间功能分工程度较低的初期,政府干预对空间功能分工的地区差距扩大效应产生抑制作用,随着空间功能分工的深化,政府干预对空间功能分工的地区差距缩小效应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冯剑(2018)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的关系,同时考虑政府干预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与地区差距的倒“U”型关系是以没有政府干预作为前提条件的,且政府干预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地区差距效应有扩大作用。(2)本地市场效应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不会引致地区差距扩大,原因是该理论以资本和低技能劳动力这两种要素存在作为假设条件,且资本要素可以从一个区域流入另一个区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利息归流出地劳动者所有,但低技能劳动力要素不能跨区域流动。范剑勇(2010)认为在以上這种情况下,即便产业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的现象,也不会使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扩大。(3)间接研究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关系的文献有:严成樑(2016)研究了产业结构变迁差异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很大,应快速促进产业结构变迁以完成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逐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刘胜(2019)以资源配置效率为视角,采用中国工业企业以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且这一作用效果会受到区域特征差异的影响。刘胜(2019)等从“规模借用”和“功能借用”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制造业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成长,为地方政府优化城市群功能分工以及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以上研究多数是以制造业集聚或服务业集聚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对于产业关联性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协同集聚,从空间视角或是集聚效应视角进行的研究都比较少,尤其针对小地理空间层面,关于城市群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地区差距效应的研究更加薄弱。因此,本文在充分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群层面,将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引入到研究中,考察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区域差距的关系。本文使用长江经济带八个城市群2003~2017年的动态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地区差距的影响,并根据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临界点的估计结果,对各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所到达的阶段进行分类,探讨各区域在发展中的具体应对策略。
二、主要指标测算方法说明
(一)空间功能分工程度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一般以城市功能专业化程度来表示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Duranton2005),以便于反映城市专业化特征。城市功能分工即根据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产业分工中对各城市进行分工。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功能分工程度反映了城市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越高,说明两个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就越大,并且两地区的发展互补性比较强,进而使其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也就越高。
本文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用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总数/制造业就业人口总数与外围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总数/制造业就业人口总数之比测算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如公式(1)所示:
(1)
其中,、分别表示中心城市u在时期t时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人口总数;、分别表示外围城市w在时期t时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就业人口总数。p表示城市群中的产业种类,p=1,2,……,N。越大,表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空间功能分工程度越高,产业协同集聚程度也越高。
基于以上测算方法,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指数的测算结果如图1所示。分开来看,长三角、武汉、长株潭、黔中以及滇中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近年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成渝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先逐年下降后又略有提升趋势;鄱阳湖城市群变化趋势很平稳,略有下降。另外,长三角和滇中城市群历年空间功能分工指数都比较高,长株潭和黔中城市群指数相对较低,说明这两个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较低,还有待于提高。
(二)地区差距指标测算及结果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的做法,本文选择中心城市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外围城市的平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表示城市群地区差距,各城市实际地区生产总值是以2000年为基期折算出的实际值。基于以上测算方法,地区差距的测算结果如图2所示。
分开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差距在逐年缩小;滇中城市群地区差距历年波动较小,但略有扩大趋势;其余城市群地区差距都在逐年扩大。地区差距值最大的是成渝城市群,比其他城市群地区差距值高出很多,说明该区域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经济产出差距很大,急需缩小地区差距。
三、方程设定
(一)模型设定
由以上分析可知,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会对区域差距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此外,本文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地区差距与核心解释变量空间功能分工程度之间可能会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就可能会产生内生性问题。关于内生性的规避问题,现有研究主要是采用系统GMM方法,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做法,采用系统GMM进行实证研究,并采用以下公式(1)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估计检验:
(1)
其中表示地区差距变量,本文利用中心城市的实际gdp与外围城市的实际gdp的比重表示,表示滞后一期;为核心解释变量即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为其二次项,用以表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在不同阶段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为一组控制变量,具体包含城市规模差距(urban)、固定资产投资差距(invest)、人力资本差距(hum)、政府竞争程度差距(gov)、基础设施差距(infra),表示不可观察的地区效应,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选择中心城市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与外围城市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之比表示城市群地区差距,各城市实际地区生产总值是以2000年为基期折算出的实际值。另外,由于稳健性的需要,本文选择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pergdp)之比来表示区域差距。
核心解释变量(fd):表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用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总数/制造业就业人口总数与外围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总数/制造业就业人口总数之比测算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
城市规模差距(urban):Duranton(2014)指出,经济产出与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决定因素就是城市规模。本文城市规模差距用中心城市规模与外围城市规模之比表示,城市规模用各城市常住人口表示。
固定资产投资差距(invest):经济产出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投资,中国目前仍是以投资驱动为主,柯善咨(2014)等指出投资对经济产出与劳动生产率有更重要的影响。本文固定资产投资差距用中心城市的平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外围城市的平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資总额之比表示。
人力资本差距(hum):经济增长会受到所在城市人口素质或人力资本的影响(Fleisher 2010)。本文人力资本差距用中心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与外围城市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之比表示,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由城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与城市年末总人口之比计算得到。
政府竞争程度差距(gov):在市场活动中,若政府的干预程度越大,那么政府在招商引资层面就会做的更好(周黎安,2008)。本文用中心城市非公共财政支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与外围城市平均非公共财政支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的比值表示政府竞争程度差距。
基础设施差距(infra):本文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外围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之比表示基础设施差距。其中,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用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衡量。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八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具体包括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长江中游的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长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本文所选取的城市群样本时间期间为2003~2017年,所选数据都为各城市群所包含城市的全市数据,对个别数值的缺漏采用插值法补足,除特别说明外,所有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8年)、各省市的统计年鉴(2003~2018年)以及统计公报(2003~2017年)。表1报告了各变量统计性描述的分析结果。
四、计量结果分析
(一)回归分析
基于长江经济带八个城市群2003~2017年的动态面板数据,本文采用系统GMM模型检验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为检验实证结果更具稳健性,本文同时又将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作为参照,具体回归结果如表2。该表中的Arellano-Bond二阶序列“AR(2)”相关检验表明,各模型均不存在显著的二阶序列相关,说明这两个模型所得到的GMM估计值是无偏和一致的。同时,各模型也均通过了衡量整体工具变量有效性的Sargan过度识别检验。
由表2中列(2)可以得出如下结果,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这就表明了随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的深化,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地区经济差距在扩大;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二次项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负。综合以上结果可知,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地区差距的关系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曲线特征,这就表明随着空间功能分工的演进,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差距会逐渐扩大,但空间功能分工超过临界点以后,二者的地区经济差距会逐渐缩小。再由列(3)的稳健性回归结果同样证明了以上倒“U”型关系特征。
列(2)和列(3)的控制变量中,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城市规模差距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差距显著性水平均为5%,城市规模差距与投资差距对区域差距有很强的解释力,即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规模差距和投资差距越大,二者的区域差距就越大。以上结果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规模经济和投资驱动。同时,人力资本差距对区域差距也有显著正向作用,说明人力资本规模差距使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地区差距起扩大的作用。除以上变量外,政府竞争差距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系数是负值,反映了如果政府竞争程度扩大,那么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地区经济差距就会缩小,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综合以上检验结果,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区域差距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即随着空间功能分工的深化,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差距会增大,但随着空间功能分工越过拐点,二者的经济差距会逐渐缩小。
(二)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临界点
综合以上检验可以得出,空间功能分工与区域差距间倒“U”型关系在小地理空间即长江经济带范围内总体上是成立的,但值得研究的是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目前处在哪个阶段,即是处在空间功能分工扩大地区差距的阶段还是缩小的阶段?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各城市群应该分别采纳什么样的发展策略?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根據表2中系统GMM估计中列(2)的结果对长江经济带八个城市群按照空间功能分工程度进行分类。
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方法,根据伍德里奇(2007)的计算方法,测算出含二次项模型的临界点①,得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临界点的数值大致在2.3178。从2017年各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来看,如表3所示,仅有长三角和滇中城市群处于临界点右侧;武汉城市群即将跨越临界点;其余城市群仍处于临界点左侧,说明这些城市群处在空间功能分工扩大地区差距的阶段。同时从表中还可以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上游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比较低,即随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演进,中心城市的专业化收益大于外围城市,这导致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水平相对较高,而且长三角区域很早就跨越了临界点,空间功能分工给中心城市带来的收益小于外围城市,从而缩小了二者的区域差距。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区域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特征。
(三)稳健性检验
通过前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发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按照通常的做法,进一步选择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人均实际GDP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以此增强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以及规避内生性导致的模型估计结果的不一致问题,我们采用系统GMM方法对模型进行再估计,具体结果见列(2)。从列(2)可以看出,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之间仍然存在倒“U”型关系,且显著性未发生变化。上述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八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的地区差距进行系统GMM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为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的地区差距存在倒“U”型关系,且长江经济带只有两个城市群目前已经跨越或者正在跨越临界点,而大部分城市群仍然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段,而且距离到达临界点的时间还很长。同时城市规模差距、投资差距及人力资本差距对地区差距有扩大的作用,而政府竞争对区域差距具有缩小效应。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现给出下面几条政策建议:一是根据城市群功能分工程度,对城市群标准划定以及范围进行完善,在当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发展城市群过程中,需要以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程度为依据来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划分标准,以便于客观的认识和评估城市群发展程度;二是缩小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规模差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差距以及人力资本差距,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各区域要均等,以使各区域平衡发展。同时城市群发展中对城市之间政府的干预作用要提高重视程度,还要加强城市之间合作意识,减少竞争,进而达到互利共赢,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三是采用差异化的城市群分工合作策略,使市场机制在区域合作发展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演进过程中展示出重要作用,通过互助合作、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使区域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进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
附注:
①具体计算方法为:x^*=|β -_1/ (2β -_2)|。β -_1是x的估计系数,β -_2是x2的估计系数。
参考文献:
[1]Fujita,Krugman,etc.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5.
[2]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45(4):107-19.
[3]赵勇,魏后凯.政府干预、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兼论中国区域政策的有效性[J].管理世界,2015(8):14-29.
[4]严成樑.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4):40-53.
[5]冯剑.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机理和效应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8.
[6]刘胜.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吗?——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经验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2):12-21.
[7]刘胜,顾乃华,等.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制造业企业成长-兼议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红利[J].产业经济研究,2019(3):52-62.
[8]Desmet,K., Rossi-Hansberg,E. Spatial growth and industry age[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9(144): 2477-2502.
[9]陈国亮,陈建军.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 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2(4):82-100.
[11]Duranton G,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z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57(2):343-370.
[12]Duranton G,Puga D.The growth of cities[J]. In Aghion and Durlauf(eds)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2014(2): 781-853.
[13]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76-88.
[14]Fleisher,B.,Li,H.Z.Zhao.M.Q.Human capital,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92(2):215-231.
[15]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6]胡安俊,孙久文.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J].经济学(季刊),2014(7) :1533-1556.
[17]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