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
我试图给一些眼前景物,画上一些光影,比如眼前晨曦中高高的吊塔,此刻城市还没有醒来,吊塔傲然立于高楼之上,想要打捞些什么。光影是什么,是日光,或是一晃而过的光阴,或是阳光照射下形成的阴影。
吊塔,在钢管搭成的脚手架之上,先是脚手架上有了悬挂的身影,以蓝天和附近的高楼为背景。接着又有人上了吊塔,起起落落的吊塔长长的臂膀,似乎想拉起这座模糊中的城市。吊塔、脚手架、悬挂着的人,是一些具体的图像。而投射在空中的一些光影模模糊糊,仅仅是一些幻象。
一些图像面对面朝我走来,这些图像,就是所有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包括纸质上的、或底片,我感觉到了这些颇有艺术气质的图像,我用眼睛慢慢地收集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图像。
在语言文字出现以前,就有了观物取像的图像文本创作,人们利用图像来把握世界。古代有图像与语言结合在一起的题画诗与绣像小说。题画诗,常附属于图像,是画面意境的阐释。而绣像小说,图像多依附于语言,图像只是语言阐述的补充。
现代,随着新的图像艺术不断涌现,各种图像艺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我们的视角面前,呈现了这样一个趋势,视角图像正在,或者已经超越了语言文字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掌握了话语权。视角图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传播与接受的重要维度。电视、电脑、手机的可视性与直接性,让文字印刷物,由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像的呈现,比如各种经典的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逐渐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人们的阅读,也从纸媒逐渐走向多元化。
从文学艺术作品的诗歌、散文与小说来说,诗歌与影视文化更难溶入,因诗歌有超越现实的虚构性。而散文则不同,它可描述作者的现实时空与精神世界,有丰富多元的表现手法与自由性、灵活性,散文作品与绘画、摄影、视角等图像艺术,就更容易融合。
图像以直观性见长,文字以想象性见长。文字可以唤取读者丰富的联想,图像可以增加诗情画意及视角的直观愉悦。图像在表现的自由度上,比起语言文字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书画散文集,图像是附属性的。信手涂鸦的书画作品,或者随意的插图,也可能与散文的意境与意蕴,表现得不太恰当,造成因图害文,浸染了读者的眼睛。
光影是什么,摄影师最能体会,摄影师一生追逐的就是光线,摄影的灵魂就是光线。影其实是光的附属物而已,没有光便不会有影。
光影其实就是光线和影子,对于摄影来说,光线的每一点细微变化都会对作品有影响,而影子能给画面添加更多的趣味。往往,摄影者会对阴影感到苦恼,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阴影可以增强故事感与视觉冲击力,可以利用影子来创作富有戏剧性的画面。光影可以是黑暗的但是很神秘,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可以让人创作出充满强烈对比的作品。
斑驳的光影,似乎在述说一段往事,你可以用光影,来装饰一个木质的窗户,可以来写实光影背后蕴含的深刻韵味,写一篇具有民国风味的时光散文。生活离不开光影,走在美妙的光影中,可以照亮曾经的幽暗与陡峭,使得晦暗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就比如说眼前,太阳刚刚出来,朦胧的城市渐渐清晰起来,吊塔开始伸出臂膀打捞时光,脚手架下人流开始涌动。这时你可以支上三脚架,转动光圈调整快门,你会瞬间捕捉到炫目的色彩与迷离的世界。
谁的影子
远远的地平线上,月亮升了起来,然后挂在一棵树上,树硕大的影子,倾斜着倒挂下来,一个巨大分叉的影子,瞬间投射在银白的大地上。
每个动物或者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影子。影子,随光线若隐若现地跳舞,它生命的高度与长短,是生命活着的一种证据。水中的你,镜子中的你,相机里拍下的你,都会是你的影子。
影子陪伴着你不离不弃,它不动声色地站在你背后,见证着你的成长,你躲在角落里哭泣时,它陪着你抖动。它不会表达,不会安慰你,却会陪着你快乐与悲伤。不管你失败或者成功,影子总会跟随着你。影子默默注视着你,守护着你,陪着你长大。影子是你的化身,是你的铜像,是你的写真。即使别人都已离去,可影子还是会跟着你。影子与我们相随相伴,让我们不再孤单。人们总会去追逐得不到的梦想,却总会忽略自己的影子。
影子能记录下万物行走的轨迹,影子同人一样,也怕黑,黑夜里你看不到自已的影子,这时需要借助光,才能照见影子。
有时候,太阳照在身上时候,有种被刺穿的感觉,这时影子就出现了。影子是时间的见证者、考证者,古人曾利用影子来计算时间,日晷,就是古代根据日影位置来计时的仪器。
幽灵是没有影子的,它们本身就是影子。我们有个成语,叫“捕风捉影”,风和影子你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一块石头、一棵树或者房子,留下的影子,一般我们会叫作阴影,我们常常会躲在阴影下面歇凉。炊烟也有影子,可是影子太稀薄,看上去忽有忽无。一座大山,也有影子,我们叫作山阴。山阴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起伏,散漫而悠闲,随着阳光来变换自己的形态。而云,也有游动的影子,甚至还能遮盖住太阳,这大概是最大的影子了。
我们有一种古老的皮影戏,就是利用影子来做的戏,它是用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由皮影戏,我想到了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奥菲莉娅的影子剧院》。奥菲莉娅是一个不幸运的人,是古老小城里生活的一个老小姐。她刚出生时,她的父母便说:“我们的孩子将来会成为著名的大演员。”他们便给她取了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那个著名女主角的名字。
奥菲莉娅的一生,是一出最感人的悲剧,从最平凡开始,有最精彩的结尾。
在奥菲莉娅居住的小城,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剧院,在剧院最前面靠近舞台背对观众的地方,有个隐蔽的箱型小房子。奥菲莉娅的工作,就是每天晚上都坐在里面,当台上的演员忘了台词时,她便小声提示他们。奥菲莉娅的声音很小,干这个工作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她的提示观众是听不见的。渐渐地,奥菲莉娅能背诵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悲剧和喜剧,提台词时再也不用看书了。
随着电影、电视与各种娱乐活动的涌入,来剧院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院最后不得不关闭了,演员们纷纷离开,老小姐奥菲莉娅也失业了。
当最后一场演出的幕布落下来时,在剧场的箱型小房子里,奥菲莉娅独自一个人悲伤地待着,突然,她看见一个影子在幕布上飘来飘去,剧场里此时一个人也没有,这不可能是谁投下的身影。
“喂!你是谁呀?”奥菲莉娅小姐用她那细小的声音问道。奥菲莉娅是一个得不到关怀,却知道应该怎样关怀别人的人。影子显然大吃一惊,立即缩成一团,反正影子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形状。
这个故事的前提是,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有主人,有一些影子是多余的,他们不属于任何人,谁也不要他们。老小姐奥菲莉娅就这样好心地收留了很多没人要的影子。这些影子还有各自的名字,有的叫怕黑,有的叫孤独,有的叫长夜,有的叫永不,还有的叫空虚……
有一天,奥菲莉娅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开始给影子们念伟大的杰作。渐渐地,所有的影子都从奥菲莉娅那里学会了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悲剧和喜剧。
当奥菲莉娅因为付不起房租而四处流浪时,影子们开始帮助这位好心的妇人。影子怕黑,叫奥菲莉娅找来了一块白色的床单,影子们的演出就这样开始。奥菲莉娅坐在幕布的后面,一旦影子们在演出中卡壳,她便在后面给他们提示台词。开始只有一些孩子来观看,后来大人也纷纷前来围观,影子们从一个村庄演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地方演到另一个地方,人们都忍不住随着剧情一起欢笑一起哭泣。
就同每一个故事都会以它自己的方式结束一样,最后有一个影子拦住了奥菲莉娅,它比其他所有的影子都黑,你可以猜到,这将是她收留的最后的一个影子——死神。奥菲莉娅小姐跟隨死神进入了天堂,那儿有一座最豪华的剧院,门口写着几个烫金的大字:奥菲莉娅影子剧院。奥菲莉娅和她的影子们从此安居,不再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