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铜组织和耐蚀性能研究

2020-04-07 03:38张元华王玲玲赵江召张莉
科技资讯 2020年3期
关键词:无铅腐蚀

张元华 王玲玲 赵江召 张莉

摘  要:根据无铅黄铜合金的基本性质,针对目前铜合金行业对有毒铅的污染,选择适当合金元素加入到黄铜中,对成份、组织和腐蚀性能检测,达到替代HPb59-1的目的。该文通过提高Cu、Sn的含量和加入Se元素,来改善和提高无铅铜的腐蚀性能。

关键词:无铅  铜合金  腐蚀

中图分类号:TG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c)-0037-04

目前制造管件用的铜合金多为含铅黄铜。在Cu-Zn合金中的溶解度极小(在α黄铜中<0.03%,在(α+β)黄铜中可达0.3%),因此铅黄铜中的铅大多是游离质点。这种游离质点既有润滑作用,也能使切屑崩碎,故可改善黄铜的切削性能。除此以外,由于铅的熔点很低,在凝固的最后阶段能起到补缩的作用,铅的加入还能改善合金的铸造性能。

然而,铅这种重金属元素对人体特别是儿童的危害极大,许多国家已对饮用水中铅的含量做出了相关的限制,这就要求人们去寻找一种无毒的元素来代替含铅铜合金中的铅[1]。

该实验去除黄铜中Pb的含量,通过提高Cu、Sn的含量和Se元素的加入,来改善和提高无铅铜的组织和腐蚀性能。

1  成份分析

试样为连续铸造的方法得到无铅铜棒材,通过化学方法分析其成份如表1所示,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器分析得出对人体有害元素Pb的含量0.046%。

2  合金的显微组织分析

图1和图2分别为含铅铜HPb59-1和无铅铜连续铸造棒材的金相组织,由图2可以看出,连续铸造空冷的无铅铜的组织为不规则的α(白色)和β(网状)两相组成,α相占据较大的比例,而含铅铜HPb59-1(图1)的组织呈针状和不规则的块状α(白色)和β(灰色)的两相组成[2]。在光镜下分辨不出Pb和Se的分布及形貌。

图3、图4为连续铸造后含铅铜HPb59-1中Pb的PMD分析和能谱分析。由图3(图4对应图3中的白色质点的颗粒)可以看出Pb成颗粒状,弥散的分布在α和β基体中。铅对铜的热塑性变形能力有着严重的影响。Pb与铜形成共晶系,共晶温度为320℃,共晶点的成分为99.4%Pb。在结晶过程中,这种低熔点共晶体最后结晶,在晶界上形成极薄的膜(最薄的膜只有几个原子层厚)。热加工时,这些薄膜熔化使金属的晶粒与晶粒之间的结合力降低,因而发生晶间破裂。故铜材中杂质铅的含量限制很严,铅的最大允许含量为0.005%~0.05%。铜中含有较大量的铅以致不能轧制时,可加入微量的钙、铈或锆,使铅与之形成难熔化物,它们的有害影响即可消除[3]。铅在Cu-Zn合金中的溶解度极小(在α黄铜中<0.03%,在(α+β)黄铜中可达0.3%),因此,铅黄铜中的铅大多是游离质点。这种游离质点既有润滑作用,也能使切屑崩碎,故可改善黄铜的切削性能。黄铜切削性能随含铅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当含铅超过3%后,黄铜的削性能不再随含铅量的提高而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含铅量的提高将使黄铜的强度、硬度和塑性大为降低。铅严重降低黄铜的高温塑性,使黄铜很难热轧[4]。

图5、图6(SEM中计算Se的分布情况)、图7为连续铸造后无铅铜中Se的PMD分析和能谱分析。由图6(图7对应图6中的质点的颗粒)可以看出Se成颗粒状,弥散的分布在α和α相界上。

合金中锡、锌等的加入改变了金属Se在铜晶界及晶粒内的存在形态,即由连续膜状转变为颗粒状,Se的这种分布方式使得合金具有良好的塑性,从合金能量学的角度,根据吉布斯的恒温吸附方程,结合润湿理论得以解释。

吸附方程:

(1)

润湿理论:

γSV=γSL+γLVcosθ       (2)

从润湿理论可知:

γCu=γCu-Se+γSecosθ       (3)

式中,γCu、γSe为晶界能;γCu·Se为相界能;τ为表面过剩量;α为活度;γ为表面能;T、R为常量。当θ角较小时,液相容易在固相表面展开形成连续薄膜,随θ角增大,液相对固相逐步变得不润湿,形成的膜断断续续,液相对固相完全不润湿时,就在固相表面形成了粒状。

从吸附方程知道,界面活性元素的加入,能使有关的界面能γ及晶界能γb都降低,也就是说锡、锌等元素的引入,能与铜固溶,降低γCu,使θ角增大,亦即变得不润湿,控制锡、锌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则能使液相对固相完全不潤湿,Se得以分散颗粒状在铜晶界偏析出,从而消除因Se加入引起的铜合金脆化问题。

3  腐蚀性能分析

黄铜在一定的环境中易发生脱锌腐蚀,从而导致材料的损坏,因而黄铜的耐脱锌腐蚀性能直接影响着其使用性能。由于目前国内外对无铅黄铜的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对其耐脱锌腐蚀性能的研究更少。

3.1 试样制备

对试棒车加工成φ10mm×10mm的试样。无铅黄铜的耐蚀性按照GB1011921988《黄铜耐脱锌腐蚀性能的测定》(即ISO650921981) 标准进行。腐蚀实验前用酚醛树脂镶样或者绝缘清漆涂封,使其暴露面积为36mm2,所有试样均经过600grit金相砂纸磨平,用蒸馏水洗净,烘干。试验溶液为现配的1%CuCl2溶液,试验温度为(75±2)℃。在恒温水浴槽中腐蚀24h,溶液量与试样暴露面积之比为300mL/cm2。取出后沿纵向切开,抛光剖面后,测量试样的腐蚀脱锌深度。用金相显微镜和SEM观察腐蚀深度和腐蚀形貌。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腐蚀原理及主要仪器见图8。

将用ISO6509-1981国际标准方法腐蚀后试样沿纵向剖开,并抛光剖面观察腐蚀脱锌层。锡的重要作用是抑制黄铜脱锌,提高黄铜的耐蚀性。锡黄铜在淡水及海水中均耐蚀,称为“海军黄铜”。在含85%~90%Cu的黄铜中加入1%~2%Sn,还可显著提高其耐酸能力,少量的Sn固溶于α相中还可以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通过无铅铜的腐蚀照片图10与含铅铜HPb59-1腐蚀照片图9对比,明显可以看出无铅黄铜的的腐蚀性能比HPb59-1的耐脱锌腐蚀性能更优,Cu和Sn元素的含量对腐蚀性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图11可以看出无铅铜的腐蚀属于A型,由易脱落曾和渗透层构成。

从表2可以看出无铅铜的脱锌量为29.92%,HPb59-1的脱锌量为33.73%,同样可以得出无铅铜比HPb59-1具有更优的耐脱锌腐蚀性能。

3.3 脱锌腐蚀机理

黄铜脱锌的传统理论认为:是由于锌的优先溶解,或是铜、锌同时溶解后铜再沉积。相应的腐蚀形貌被归纳为栓状脱锌和层状脱锌。根据该实验得出:黄铜的整个脱锌过程可是上述两机制的迭加,也可是某一机制在某阶段起主导作用,另一机制起辅助作用的综合结果。腐蚀形貌可归纳为A型(由易脱落层+渗透层构成)和B型两类(仅由脱落层构成)。

脱锌腐蚀过程可理解为:开始阶段由于热力学因素,锌离子化倾向显著,通过近距离扩散进入溶液(Zn→Zn2+),随着溶液中界面附近Zn2+浓度提高,Zn溶解点位随之升高,单纯由锌溶解的阳极过程受阻而减缓,此过程延续时间相对较短。即转为铜、锌同时进入溶液而溶解(即Cu-Zn→Cu2Cl2+Zn2+,Cu2Cl2→Cu+Cu2Cl2),随着腐蚀进行,Cu+不断向Cu2+转变,当达到一定浓度,或一定热力学条件后便发生Cu2+到Cu的再沉积过程。随沉积层加厚,铜阳极相增多,锌离子化倾向又增大,乃至发展到占主要地位,这阶段直接影响渗透层的大小。具有上述全过程的脱锌腐蚀,产生A型腐蚀形貌,只有前二阶段腐蚀产生B型腐蚀形貌。易脱落层主要是由铜、锌同时溶解进入溶液,而后Cu2+再沉积而形成,组织疏松易脱落,渗透层是锌经点阵、晶界扩散进入溶液离子化而形成,锌扩散入额后留下的铜骨架强度相对Cu2+在沉积层要高,结合力也较强,故不易脱落[5]。

4  结语

(1)通过化学分析得出分析得出对人体有害元素Pb的含量为0.046%,符合环保黄铜规范。

(2)此无铅铜的组织为连续铸造空冷的无铅铜的组织为不规则的α(白色)和β(网状)两相组成,α相占据较大的比例,其中Se成颗粒状,弥散的分布在α和α相界上。

(3)此无铅铜的耐脱锌腐蚀性能与HPb59-1相比,耐脱锌腐蚀性能更优。

参考文献

[1] 庞晋山,肖寅昕.无铅易切削黄铜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1(9):63-66.

[2] 刘伯操,郎业方,杨长贺.铸造手册,第3卷,铸造非铁合金[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

[3] 肖寅昕.新型高锌加工黄铜变质处理研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998(5):21-23.

[4] 中国機械工程学会铸造专业学会.铸造手册3(铸造非铁合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5] 姚禄安,邱万川,甘复兴,等.黄铜脱锌扩散机制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2,4(4):217.

猜你喜欢
无铅腐蚀
澳大利亚:普通无铅汽油将被淘汰
镀锌产品表面腐蚀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