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广西美术创作的优势与问题

2020-04-07 03:33李永强
南方文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时代性题材画家

五年一届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各地展区已经陆续落下帷幕,广西在此次美展中可以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共入选作品八十二件(含进京作品六件),可谓是大获全胜,这是广西美术家协会以及广西画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庆祝取得好成绩的同时,理性地思考与分析此次美展中广西美术创作的优势与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这将会极大地推动广西整体美术创作水平的提升。

一、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广西美术创作的优势

(一)民族性的题材

民族性的题材是此次美展中广西美术创作最大的亮点,入选美展的六件国画作品全是少数民族题材,油画方面有五件少数民族题材,雕塑作品有九件,版画作品有一件。这些作品或表现赶圩,或表现丰收,或表现盛装节日,或表现民族歌舞等,画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少数民族人们生活、劳作、节日等场景,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美。这些作品视角多元,风格各异,如陈昌远的国画《又是丰收好时节》中主体人物是广西百色隆林县德峨乡的苗族,表现的是收获南瓜的场景。作品中三轮车传达出了当地使用现代化机械工具的信息,从右侧起第二位女性的衣服可以看出,虽然画中人物基本上都还是传统服饰,但也显示出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受到现代都市化的影响。画中整体的南瓜与细密的竹筐形成了对比,近处小女孩用痴痴的目光注视着妈妈背篓里的玩偶,为画面增添了生活性与灵动性。韦明思是长期以侗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作为题材的画家,由于他是侗族,所以对侗族题材更是情有独钟,或者说这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要把自己家乡侗族人们的民风民俗、节日庆典以及精神特质等传递到外面的世界。他在画面中尊重特有的民族地域文化,追求民族精神审美的表达。《侗族月夜之斗牛》属于韦明思常见的黑色、沉稳、神秘画风系列,一种梦幻般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意境跃然纸上,大面积的黑色与灯火阑珊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剪影化的人物与房屋增添了画面的装饰性,使他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与众不同。

少数民族题材一直是广西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从1964年黎正国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的《一曲山歌一个坡》,到1984年梁耀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的《小河水涨大河满》,再到2009年鄭军里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的《大山之子》等,均属于少数民族题材作品。此外还有刘宇一的油画《耘天》(1962年)、郑军里的中国画《金秋》(1981年)、沈铭存的油画《新娘》(1982年)、谢森的油画《苗山十月》(1982年)、孙见光的油画《三月三》(1984年)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的全国美术界都产生了较大地影响。从广西近代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广西美术创作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作品质量,在少数民族题材上取得的成绩都是十分显著的,是广西美术创作的一大优势。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的集中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广西画家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时至今日,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创作出不同于前辈,且独具个性,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是摆在我们当代画家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生活性的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艺术创作亘古不变的规律。艺术如何表现生活则是艺术家们一直在思考、探索的命题。生活性的情感表达是此次美展中广西美术创作的另一个特色,广西的画家们没有去表现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入选的作品都很接地气,都是从生活中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生活中的点滴,或讲述身边日常所见,或描绘生活中劳作的场景,或记录不经意却耐人寻味的瞬间……唐勤的《室内之那日的娴静》表现了女性画家生活的家庭环境,画中随意摆放的沙发、清雅的盆花、休息的小猫……共同塑造了宁静和谐、恬淡优雅的画面意境。画家在创作中表现柔美的写意性,强调绘画的抒情性,那闲散潇洒的用笔给人一种中国写意画的感觉。画家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隐蔽的角落,将自我融进了画面,同时也融进了生活。覃泽佳的《淘书记忆》表现的是南宁周末唐人文化园旧书市场的场景,去那里淘过书的人看到此画都会感到非常亲切。旧书摊都在地上,书一排一排地摆着,看的人弯着腰浏览,遇到感兴趣的书便拿起来站直了仔细翻阅。红色遮阳棚在阳光下把淘书人、书都弥漫上了一层红色,甚至有点刺眼,这种感觉太亲切了,太生活了。潘新权的《蓝色自行车棚》抓住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自行车棚进行表现,这也是他近几年一直关注的题材,看到这幅作品,我们就会想起日常所见,杂乱无章的共享单车、布满灰尘的“僵尸车”、充电线肆意连接的电单车……这种随处可见的场景在潘新权的笔下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表达,凌乱的黑色线条,随意的黑笔干擦效果,让人看着此画,不免若有所思,它挑拨着每一位亲历者的视觉神经与心弦。

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很简单,也很复杂,老一代的艺术家常说“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可是当代美术创作中“生活”的缺失是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不少作品给人假、大、空的感觉,装腔作势其实就是没从生活中发现打动人的瞬间,没去表现生活中真挚的情感。在网络上不断爆出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有抄袭别人摄影的作品,这种高度制作化的涉嫌抄袭的作品与广西美术创作中的具有强烈生活化情感表达的作品相比,无疑更突出了广西美术作品中情感的生活化与真挚性,也显示出广西画家对艺术创作的真诚,以及他们作品中反映的“生活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生活”。

(三)多样性的风格

此次美展中的广西美术作品还呈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多样性的风格应该是一个区域艺术创作的常态,但可惜由于现实世界中急功近利的诱惑,致使不少画家为了能够入选全国美展,放弃自我,放弃已有的艺术创作经验与创作风格,去刻意迎合某一种形态,刻意制作,最终形成千篇一律的艺术风格。此次美展中广西的美术创作并未出现此种现象,这应该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风格的多样性既包括技法语言,也包括审美意境。从技法的角度讲,既有细腻精致、工整写实的作品,如邓彬、罗翔的《乡愁如织》、张学的《春之歌》、雷务武的《凌霜绽放之二》、李翔的《逐梦·前行》,又有大笔挥洒、酣畅淋漓的写意表现作品,如郑军里的《笙声不息》、黄少鹏《太湖石与竹》、刘南一的《无人入睡NO.37》、姚浩刚的《晨光》。从全国美展的大环境来看,写实基本是主流,写意与表现的作品相对较少,但广西美术作品中却有不少写意性与表现性的精品,如郑军里的《笙声不息》描绘的是广西那坡县彝族人们节日庆典时一起吹笙的场景,画家并没有着力于单个人物的精细刻画,而是表现了一种整体的气氛。画中人物不求形似,意象造型,简练精准的用笔、潇洒酣畅的水墨,将彝族人们吹笙庆祝节日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黄少鹏的《太湖石与竹》是表现性油画的代表作品,画中的太湖石已经没有了瘦、透、漏、皱、奇的特点,呈现出意象性;竹子的表现方法亦然,粗笔随意画出竹竿,竹叶的造型似乎完全脱离了自然物象。如果不看画作的题目,很难确定画的是太湖石与竹子。画面右下方辅以陶瓷碎片、散开的麻绳等综合材料;右上方以红色做底,上面勾勒古琴。画面中的众多意象元素,共同塑造了一幅极具表现性的风雅画面。

从画面意境来说,广西美术作品表现出了不同风格的美,风景油画中既有张冬峰的轻盈、明丽,清新的极具南方田园气息的秀雅之美,也有杨诚的厚重、刚硬、坚实的雄壮之美,如果说张冬峰是在表现南方风景的文秀之美,那么杨诚则是在展示南方风景的野性之意。此外,唐勤的惬意悠闲、萧散清雅的庭院生活式样的油画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种风格……人物画中既有刘南一纯净绚烂的色彩、豪放挥洒的笔触与传统写意精神共同塑造的浪漫风格,又有朱艺员追求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朦胧的灰色调风格,还有覃泽佳近于平涂的强调方硬图形与元素的平面构成式的风格……版画领域中既有雷务武、李翔刻画细腻写实的风格,也有姚浩刚强调白线与黑色面的强对比,追求光感与平面化结合效果的写意风格……雕塑中既有黄月新的写实与写意融合,呈现少数民族原生态美感的风格,也有唐任华融拼贴、构成、重构于一体的意象的现代风格……国画中既有邓彬、罗翔刻画细腻、色调明快、恬静安逸的清雅风格,也有郑军里笔笔写出、纵横酣畅的水墨写意风格……

(四)作者群体的年轻化

这次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广西美术作者呈现出年龄年轻化的特点,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在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的情况下,广西美术创作中坚群体年龄年轻化,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它预示着广西美术创作没有断层,并且在不远的将来,会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促进广西美术的发展繁荣。据笔者统计,以国、油、版、雕为例,共有四十九位作者入选(合作作品取第一作者),其中出生于50年代四人、60年代四人、70年代六人,80年代二十八人,90年代七人。从数据看,出生于80年代的作者最多,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90年代的作者。这一方面说明老一代的画家在逐渐让位于年轻人,另一方面也说明广西的年轻画家们不负老一代画家的期望,能够迎难而上,扛起广西美术创作的大旗。因为经过广西评选出去的作品还要经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专家评审才能最终入选,这些年轻作者的作品最终能够入选全国美展,足以说明他们的创作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也说明了广西美术创作群体的梯队培养是成功的。

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广西美术创作的问题

一般来讲,我们最怕谈问题,一谈问题就会得罪人,总觉得不应该谈问题。但我觉得只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广西美术更好的发展。

(一)畫种发展不均衡

虽然广西在此次美展中入选作品数量创了有史以来的新高,但却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请看以下数据:国画六件,全国排名第二十七位(排名第一的北京六十四件,第二的山东六十件);油画二十一件,全国排名并列第八位(排名第一的北京四十五件,第二的广东三十九件);版画八件,全国排名并列第十八位(排名第一的黑龙江三十一件,第二的广东三十件);雕塑十四件,全国排名第五位(并列排名第一的北京、辽宁二十九件,第二的广东二十四件)。在全国参展的三十二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有专门展区,不参与评比)中,雕塑成绩最好,其次是油画,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版画位居十八名,属于中间稍后一点点。国画则在二十七名,成绩不太让人满意。从广西选送到全国参评的国画二十二件,最终中了六件,而油画送到全国参评的有二十六件,中了十五件(这里需要解释三个问题,其一是广西自评的评委作品直接进入全国参评。其二是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获奖作品直接进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参评。其三是版画、雕塑等画种是直接送到全国参评)。经过这一对比,我们发现国画作品入选的比例较之油画,明显比较低,我想这也能够说明广西的国画创作存在一些问题。在广西的美术创作中,中国画创作群体最大,在全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为何会出现这一反差呢?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广西中国画在全国的影响首先来自群体抱团取暖,广西经常在全国各地举办一些展览,如漓江画派全国巡展,这自然扩大了广西中国画创作的名气与影响力。其次来自名家,如黄格胜与郑军里等。这两位画家都是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全国开始崭露头角,其后经过多年努力,如今在美术界影响甚大。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感觉广西中国画在全国似乎不弱,但全国美展考量的却是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尤其是对大幅创作的驾驭能力,这方面的确是广西国画家的短板,我们的现状是创作充满情调与把玩意味的小幅作品能力有余,但面对大幅创作却力不从心。此外,广西国画创作的状态过于传统与保守,在现代性转换方面显得十分不够,从目前入展的六幅作品看,笔墨技法与题材选择都还是传统性的,我们在技法现代性探索、笔墨风格塑造、题材选择与画面现代性表达等方面明显不足。继承传统只是发展中国画的第一步,我们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止步不前,一味地墨守成规、因袭守旧,那必然会落后。我们必须往前迈进,在笔墨语言现代性、画面趣味现代性、题材风格现代性等方面下大功夫,才能与时代同步,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中国画。

(二)宏大叙事的主题性创作不足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定位极其明确,旨在全面展示、检阅近五年来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这就要求各地选送的作品要偏向宏大叙事的主题性创作,这种主题包括政治主题、经济主题、生产建设主题、军事发展主题等等,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伟大成就。但从目前广西入展的作品来看,我们在此方面明显欠缺,一方面显示出我们表现宏大叙事的主题性创作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们对此主题的不敏感性。广西入展的作品中仅有三幅作品属于此类,他们分别是郭土的《路修好了,赶圩去》、韦忠冠的《扶贫日记》、柳风的《钢铁战士北部湾NO.4》。郭土《路修好了,赶圩去》表现的是五位百色隆林的苗族妇女走在新修好的马路上,去赶圩的场景。主体人物身后路边的一堵墙上写着“精准扶贫、共创小康”。精准扶贫是近年来国家的重要政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问题,因此此画选题十分成功,显示出画家对国家政策的敏感性以及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百姓生活的关注。韦忠冠的《扶贫日记》也是这一主题,但遗憾的是如果不知道作品名称,仅从画面内容看,观众很难明白这是一幅主题性作品。柳风的《钢铁战士北部湾NO.4》表现的是北部湾的生产大建设,这是画家一直关注的主题,他笔下的工业建设场面不是热闹沸腾的状态,而是呈现出一种理性的静美,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画家工业建设题材作品的地方。广西美术宏大叙事的主题性创作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广大画家对主题性创作的理解不够,敏感性低,因此造成了对宏大主题与大尺幅创作的经验欠缺与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主题性创作,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其中。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能够在美术史上留名,都与主题性创作有关。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李唐的《采薇图》、李公麟的《免胄图》、佚名的《折槛图》《却坐图》等都属于主题性创作。近代以来,更是不乏名作,如第一届全国美展上董希文的《北平解放》、王朝闻的雕塑《毛主席胸像》、徐悲鸿的《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王式廓的《参军》;第二届全国美展上艾中信的《通向乌鲁木齐》、罗工柳的《毛泽东在井冈山上》;第三届全国美展上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李琦《主席走遍全国》、石鲁的《古长城外》、宋文治的《山川巨变》等。此外还有很多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陈逸飞、魏景山的《攻占总统府》、钱松喦的《红岩》、张京生与王元珍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刘文西的《知心话》、钟涵的《延河边上》、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罗工柳的《地道战》等,此类作品数不胜数。我们只有改变对主题性创作的认识,积极投入到大型题材的创作中,才能在探索中积累经验,进而提高大型主题性创作的能力。

(三)时代性不足

时代性不足也是此次广西美术创作的短板。时代性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题材的时代性;其二是技法语言风格的时代性。

我们先来看题材的时代性,从广西入展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四十九件作品来看,仅有七件呈现出了表现时代特点的倾向,如韩克伟的《新城》、吕峰的《东兴边贸风情街》、张臻《快递小哥》、郭土的《路修好了,赶圩去》、韦忠冠的《扶贫日记》、柳风的《钢铁战士北部湾NO.4》、梁业健《阳光下的脚步》,这几件作品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我觉得这些作品表现时代特点的力度还不够,在时代特点上还没有抓住艺术创作的“典型”,大部分作品的时代特点是模糊的,说这些画中的内容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题材,似乎也能成立,那就说明画家们对“时代性”的表现还不到位。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的作品值得我们借鉴,如廖连兴与廖卉珏的《新丝路》、王顾宇与王艺的《匠心筑梦——建设中的天眼》、郭永文《筑梦雄安》、焦永峰的《付款,请扫二维码》等,这些作品一看题目就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时代心声。还有李智华的《润无声》表现的是都市新兴的美团外卖行业情况、罗文勇的《幸福的歌》表现的是2015年10月国家启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人们的幸福生活、张静的《中国速度》表现的是2017年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以来的高速发展状态等。这些作品都抓住了当代社会的最强音,因为它们是近五年来才出现或者是高速发展的新兴事物,有着时代的典型性。除此之外,近几年的反腐倡廉、八项规定、扶贫攻坚、时代英雄(黄大年、廖俊波、黄文秀等)、“墨子号”卫星、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港珠澳大桥通车、香港与澳门回归二十周年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艺术创作中具有时代性的题材选择。加强题材的时代性会让艺术作品更具时代气息,不陈旧,不老套,也会让作品更具生命力。

技法语言风格的时代性是不同时代画家们亘古的命题,因为这决定着艺术作品是否具有突破性、创新性以及时代性。当我们的笔墨语言风格与古人雷同时,我们失败了,因为我们没有突破古人;当我们的笔墨语言风格与今人相似时,我们又失败了,因为那是别人的专利与标签。因此,如何塑造我们自己具有个性与时代性的技法语言风格,是广西画家们需要努力挖掘、探索的重要命题。此次美展的广西美术作品在技法语言风格上稍显陈旧保守,国画不管是技法语言还是风格意境基本属于传统的范畴,缺少新意,没有突破性,这也是入展数量少的最大原因。20世纪以来,在技法语言风格革新的道路上已经涌现出了如林风眠、傅抱石、黄胄、潘天寿等人,还有当代的唐勇力、贾又福、田黎明、周京新、张见、徐华翎等都在技法语言风格探索的道路上做出了新成绩,我们应该对这些优秀的画家进行学习、研究,进而创造出具有新意的技法语言风格。

三、结语

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笔者提出上述问题,不是建议画家们跟风式的都去进行大型的主题性创作,也不是建议都去画脱贫攻坚、工业大发展等时代性题材,而是建议画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能否在保持独立自我风格的基础上,选择时代性的题材,探索时代性的笔墨,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艺术创作需要多元化,如果画家们都去画这些内容,那就会单调,也不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所以如何选择、如何表现,最终还得取决于艺术家的个性。但艺术作品的技法创新、时代性风格表现,应该是每一位艺术家都必须面对、思考、解决的难题,否则必将被时代所遗弃。

虽然谈问题难免会得罪人,但看到问题,避而不谈,既不利于广西美术创作的发展与繁荣,也不符合美术理论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对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广西美术创作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夠为青年画家们的艺术创作带来些许启发,或许又能够对广西美术创作的发展有一点推动作用,那自然是欣慰万分。

(李永强,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时代性题材画家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酷炫小画家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标准演进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