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王大成 刘婷
【摘 要】 为推进我国智慧港口建设进程,分析我国智慧港口建设中存在码头改造成本高、港口集疏运信息共享不充分、港口服务模式灵活性低、港口物流链业务协同能力不高等问题,对智慧港口建设提出建议:智慧港口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指导和政策支持;智慧港口的发展需要依托港口企业持续创新服务模式,加大新技术的应用;智慧港口的发展需要智力支持。
【关键词】 智慧港口;上海港;码头自动化;集疏运
0 引 言
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门户和枢纽。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港航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建设智慧港口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重要途径。
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慧港口则是智慧交通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依托海洋运输的智慧型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核心节点。[1] 2017年1月22日,交通运输部印发《推进智慧交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将推动智慧化港口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加强港口的智慧化建设也将助力整个智慧交通的发展。总结智慧港口发展现状,发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智慧港口建设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发展现状
2017年1月24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开展智慧港口示范工程的通知》,明确了智慧港口示范工程的申报要求;5月中旬,经评审确定共有10个省(区、市)的13个智慧港口示范工程项目入选,包括港口智慧物流、港口危险货物管理智能化、省级危险货物监管智能化等3个方向,各方向的示范项目都具有鲜明的特点。目前,各示范工程均在有序推进,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自动化码头、单证电子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将青岛港、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宁波舟山港作为典型代表,梳理了这5个港口的信息化基础及智慧港口建设内容。
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采用“远程操控双小车岸桥+自动导引车(AGV)+自动操控轨道吊”的生产方案,在码头操作系统(TOS)的指令下有序开展工作,码头作业效率不断提高,人力节省70%以上。
上海港打造联通上海港码头、长三角码头、长江码头的物流信息网络,建立基于港口网络的集装箱江海联运供应链协作新模式,配合政企互动、港城联动的港口陆路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的通达性和临港服务业水平。同时,优化码头整体作业调度,有效提高了集卡车队运输效率和港口码头作业效率,优化了港口集疏运体系。
天津港通过“一单到底、全程无忧”的全过程服务模式和通关物流“双优化”改革等方式,大幅提升京津冀港口贸易便利化水平。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港口、物流企业三方的电子数据交换,已实现了18种港口主要业务单证的电子化。
大连港以口岸为核心,整合多式联运业务信息资源,构筑内陆综合集疏运体系,推动上下游物流节点作业协同和信息共享,有效支撑了集装箱铁水联运业务。“壹港通”智慧物流跨界服务大平台改变原有传统“一站式”网站信息服务模式,引导港口企业向以客户服务最优化的方向转变。
宁波舟山港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测绘、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智能采集终端,通过三维建模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危险货物生产作业相关的船舶、车辆、货物和人员活动进行可视化动态管理,实现对危险货物重点区域的二维、三维一体可视化和全空间视频展现,提高监管能力。
由这5个港口的情况可知,我国智慧港口建设已初见成效,初步建成了一批安全、高效、智能、便捷、协同的智慧港口。具体表现为:
(1)我国港口信息化基础扎实,网络覆盖率高,很多港口均建成了云数据中心,形成了港口与其他单位信息共享的统一接口;
(2)新技术应用广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北斗、GIS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逐步进入智慧港口建设内容;
(3)港口作业自动化程度高,自动化码头、智能闸口、智能理货已成常态,青岛港、上海港采用“远程操控双小车岸桥+AGV+自动操控轨道吊”的生产方案,在TOS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等业务指令下,不同码头作业单元可协同有序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码头作业效率;
(4)多式联运发展迅速,上海港、天津港等已建成港区内集疏运平台,实现集卡在线预约功能,行业内正在开展关于铁水、公水联运的研究,将实现铁水、公水、空水信息共享,解决业务协同“最后一公里”难题;
(5)应用平台建設完善,各港口开发使用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业务协同平台、多式联运平台等应用系统,极大提高了业务协同、港口作业、港口物流的效率;
(6)危险货物智能监管水平高,宁波舟山港作为危险货物管理智能化的示范港口,通过三维建模、GIS、北斗定位、无人机等技术对危险货物运输、装卸生产、储存、施工巡检等进行全过程、全链条的动态监控及可视化管理,提高了对危险货物的监管能力和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2.1 码头自动化改造成本高
物联网、智能识别、智能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和码头作业流程的程序化,推动自动化码头迅速发展,极大提高了码头作业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但老旧码头受技术和自然条件限制,只能局部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码头作业效率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新建自动化码头固然重要,但老旧码头自动化改造更是当务之急,应加快对通用自动化码头改造方案的研究和应用。
2.2 港口集疏运信息共享不充分
目前很多港口已建立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但缺乏规划,导致系统统一性不足,与集疏港的铁路、公路信息共享还存在一定障碍,口岸相关单位业务协同困难,无法有效发挥联动效能,影响港口生产作业组织效率。
2.3 港口服务模式灵活性低
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客户对信息的需求逐步提升。目前,港口受内部系统繁杂、相互协同和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还不能完全按照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订制服务,客户体验有待进一步提升。
2.4 港口物流链业务协同能力不高
港口物流还未形成更大范围的跨业务、跨组织、跨部门、跨系统的在线协同,全程物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
3 发展建议
3.1 智慧港口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 指导和政策支持
(1)顶层设计。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及港航产业布局角度统筹规划,明确“十四五”期智慧港口发展目标并配套相关推进政策。
(2)标准体系。智慧化、智能化是港口转型发展的关键,而标准化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素,是港口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应尽早研究智慧港口建设标准体系架构,进而建立智慧港口建设的标准体系。
(3)协调各方。要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支持智慧港口发展,进一步推进“单一窗口”“货运一单制”监管模式的发展应用,促进港口监管与口岸通关、港口物流信息对接,促进物流便利化,为智慧港口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港口在运用新技术提高物流效率、降本增效、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也要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信息高效衔接,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促进整个交通物流体系效率的提升。
3.2 智慧港口的发展需要依托港口企业持续 创新服务模式,加大新技术的应用
(1)港口生态圈。要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港口资源优化配置,在更高境界上满足多层次、敏捷化、高品质港口运输服务要求,实现“车、船、港、货、人”五大基本要素的有序联动,推动供应链“四流”融合,开展“港航+”物流、贸易、信息、金融业务,努力打造共享开放的港口生态圈。
(2)新技术应用。在经济新常态、船舶大型化、港口智慧化等形势下,各港口企业应积极应对,主动转型,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智能控制、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输业务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港口运输组织服务创新为动力,持续创新服务模式。
3.3 智慧港口的发展需要智力支持
(1)组建智慧港口联盟。成立省市级港口联盟,推进省市级口岸单位的业务协同、数据融合,注重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共同推动港口的发展;构建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全国范围内的港口联盟,注重制度创新、结构创新。
(2)智慧港口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行业的发展,智慧港口的內涵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更新。当前应牢牢抓住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时期,主动作为,切实发挥好港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 结 语
目前,我国智慧港口建设已初见成效,信息化基础坚实、新技术应用广泛、港口作业自动化、多式联运便利、港口生态圈和谐,初步建成了一批安全、高效、智能、便捷、协同的智慧港口。随着智慧港口建设的深入,码头自动化改造成本高、港口集疏运信息共享不充分、港口服务模式灵活性低、港口物流链业务协同能力不高等问题也渐渐凸显。智慧港口的下一步发展,需多方合力,共同为智慧港口的发展出谋划策,奉献智慧。
参考文献:
[1] 马巍巍.对我国智慧港口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水运管理,201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