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
素质教育理念下,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改的实施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高中美术教育也不再仅仅教授学生基础训练和技能方法,而是要以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升华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美术鉴赏是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思维发展以及各项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美术中有专业的语言,在作品的分析中会有关于绘画的构图、造型、肌理等专业术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用到美术专业语言,比如在构图中常常用到三角形,S形,讲色彩的时候必然会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等。在美术教学中,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这些专业性的语言他们未必能听得懂,即使教师讲得十分精彩,学生也会感觉索然无味。
与专业课型中的失误相反,有些教师低估了高中生对作品分析鉴赏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常常会利用美术作家的故事或者秘闻轶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对作品分析却一笔带过。教学主次混乱,一味想要增加课堂热闹的故事会式的方式,只是让学生走进了作品,但是却没有实际分析,学生肯定对作品没什么感悟,那么鉴赏能力当然也无法提升。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对作品分析时,有些教师往往坚持教材中的观点,或者坚持自己认同的观点,并通过不断的诱导,让学生逐步进入教师铺设的轨道中。这种方式无疑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做好课前准备不仅需要教师写好教案,还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影音资料等。这些都是提升鉴赏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美术鉴赏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欣赏,美术鉴赏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对社会中真善美的理解。兴趣是学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1]。
同时还需要设计教学方式和技巧,并恰如其分地使用。在教学之前应做到对作品的分析,比如鉴赏的重点。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那么美术课就会凸显特色。教师要通过甄别筛选出需要用到的鉴赏作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掘作品突出、感人的地方,然后做出深入分析,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发挥想象,逐渐提升学生的美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感悟,品味艺术的魅力,加深学生对美术文化、历史、美术作用的认知[2]。每一幅优秀的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精神内涵等。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故事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中国古代建筑”的鉴赏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将古建筑中的楼阁、亭、廊等运用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融入其中,结合一些民间故事,让学生走进古时代社会中,从一幅幅图画中领略建筑的美,感受古代建筑的特色和魅力。
美术鉴赏是注重体验和实践的科学课,将美术鉴赏与学生的体验、手、脑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通过观察从作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比如在“星空”作品的鉴赏中,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详细观察,如从作品中看到了哪些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作品色彩、线条中进行观察。如作品中用了哪些色调?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等。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发散思维,在作品鉴赏中将观察出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把观察到的现象综合起来,从中推测出作品要表达的意义[3]。比如,在“星空”鉴赏中,让学生动脑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等。在鉴赏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星空”是梵高在1889年精神病院的夜晚作画,看到天空中有很多的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星星与彗星在天空中旋转,然后变成一束光一样,带动了整个蓝色的天空。当他面对这样的一个自然奥秘时,有着绝望的恐怖,画出了这样一个出于他幻觉的夜空。通过分析、感悟和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作品。
最后,要引导学生动情甄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观点去甄别作品。这就需要学生在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后,再去判断作品的价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判断,让学生自己去鉴赏、去讨论。然后在鉴赏的结尾进行总结。
美术鉴赏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提升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架起与美术世界连接的桥梁,探索适宜当代高中生发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意义地获得能够促进其终身发展的美术能力,进而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