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已从小学时的懵懂逐渐转变成有自己的主见,而这个年龄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养成是十分关键的。它可以帮助初中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使学生人格变得更加健全并获得良好的发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自主发挥主体性,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并最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中国传统式的教学中教师习惯性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多方面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不到唤醒。同时,传统的教学让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学生就像一个机器,所有的知识都是死记硬背,很难将知识与生活与社会联系到一起,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在实际的生活中逐渐培养构建自主的道德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感悟,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学习的内容,不仅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而且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与此同时,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他人的关系处理等等也可以正确的形成,并最终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本为主的观念,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自我学习的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也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缓和,而不再那么对立,学生可以在更加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并下意识地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课本教学的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再用苍白的语言去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被提起。如果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能遇到的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讲解,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比如在讲《友谊与成长同行》时,教师可以把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照片收集在一起做成PPT,并配以音乐来展示,学生一下子就能被带到照片的年代并能回忆起儿时的种种事情。在讲《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例作为内容,从而引申到国家安全,让学生感受国家安全对我们的影响。又如在讲《正视发展与挑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拍摄人口、资源、环境等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视频或照片都可以,并配以说明,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巧妙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来回答,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灵活运用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做守法的公民》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情景,“前几天李先生家丢失了一部笔记本电脑和几百元现金,几天后小偷再次作案时被警方擒获。”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小偷的这种做法值得吗?”“这种行为会有哪些恶劣的结果?”“小偷的这种行为会被判刑吗?”“小偷偷东西的多少与次数和判刑有关吗?”“如果发现家中进了小偷应该怎么办?”又如在讲《我与集体共成长》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大海妈妈的孩子小水滴从来没离开过妈妈,一次偶然的机会它离开了妈妈,小水珠在空气中飘浮着,它忘却自己已经离开了妈妈,大海妈妈焦急地说:“小水滴快回来,太阳会把你晒干的!”但小水珠却不在乎,结果一束阳光把小水珠变得无影无踪。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水滴离开大海会马上消失呢?”“如果小水滴不想消失,它应该怎么做呢?”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比如在教学《爱在家人间》时,教师可以有效地结合当下时事新闻事件,比如某个家庭中父母把积蓄都拿来给孩子学习深造,而孩子却背着父母拿着钱四处挥霍,还和父母谎称钱都用来学习了。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面对这样的孩子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吗?如果你是父母你又该怎么做呢?让学生通过辩论得出结论。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及体系存在着片面性与局限性,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根本无法真实的体现出来。而生活化的评价方法是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依据,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作为基本依据,并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情感教育等各方面的评价。
杜威曾说:“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能只基于书本表面而脱离实际的现实生活,只有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并在学习中感受生活背后的各种道理,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