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莉
情境教学法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学习中,通过代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枯燥的文本性知识转变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所以情境的选择至关重要,既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又能够有一定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在辨别中形成正确的选择。而情境选择的方式多种多样,教材、网络、报纸、学生身边的实例等等,都可以寻找到我们上课的资源。本文结合一节送教下乡中执教的《正视发展挑战》一课为例,谈谈跨学科整合资源带来的反思。
《正视发展挑战》一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按照多数的上课模式就是,通过一些人口的数据,环境破坏的图片以及资源浪费的资料链接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通过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让学生知道国家制定的国策以及必要性,从而达到在生活中践行的教育目的。为了更加优化课堂教学,在备课之前,笔者先设计了几个问题来了解学情,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直面学生的真问题。
问题1:你知道我国的人口形势吗?“全面二胎”是否就不再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了?
问题2:你了解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吗?
问题3:我国的资源特点是什么?我国面临怎样的资源形势?
学生的反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所有的同学对上述的问题都有了解,有的认识还比较深入。通过询问得知,上述问题他们通过媒体宣传还有他们所学过的地理、历史、化学等学科中也有所涉及。基于此,我也在思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何不也看看其他学科是怎么阐述的?是不是可以对资源进行整合融入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来?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翻阅了初高中的地理教材,发现在“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理解上,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中关于鲁尔区的兴起、发展、没落乃至转型再次发展的例子能够让学生在鲁尔区的转型中理解和感悟。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把高中地理《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中的资源进行了筛选,然后整合进我的课堂教学中。果然,通过丰富的材料和有效的设问,让学生从未知的材料中去思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打开,推动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1.创设真实情境,深化整体认知 情境教学要求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因此,一开始笔者选择了2018年12月21日的新闻“德国鲁尔区最后一座黑煤煤矿关闭,两世纪采煤史结束,最后一座矿井关闭前,德国举行纪念仪式”。让学生从真实的新闻中区探究和思考。
设问1:为什么煤矿的关闭,德国要如此隆重地举行纪念仪式?
通过新闻链接,让学生认识到煤矿虽然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但是在德国经济的发展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此可以联系到我国煤矿行业的发展,客观地看待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接着,给出鲁尔区发展的相关资料链接。
设问2:鲁尔工业区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通过分析资料链接,学生从鲁尔区的发展中找出“交通、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等优势,从而得出探究结论: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口同经济社会相适应,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自然资源,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为后面理解“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理解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
2.聚焦核心素养,突破学科难点 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个体实现自我,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在学生道德品质、法治观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如何与他人、集体交往,如何融入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学科的性质出发,在教学中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笔者给出了德国作家海因里希·波尔描述鲁尔区的资料:“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冶金工厂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外面的一切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如同一杯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以及鲁尔区被污染的图片。
设问3:结合鲁尔区的环境问题以及你的生活经验思考:环境的污染带来了哪些危害?
通过资料链接以及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能够感受到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学生在调动生活经验分析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时,进一步理解了“人口、环境、资源三者的关系”,从而突破学科难点。此外,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内化和践行打下了基础。
3.解决真实问题,培养高阶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能力包括思辨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等等。作为一门集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最终学科的能力还要落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
在分析了鲁尔区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小组讨论:探究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鲁尔区怎样才能实现“绝境逢生”?(多角度:政府、企业、公民……)
在讨论中,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参与到对鲁尔区的“改造中”:从关停污染企业,到整治环境;从政府制定政策到企业、公民依法遵守、严格自律,学生们思维与方法无一不是他们的学科能力的展示。
在进一步的追问中,笔者再次抛出了一个问题:
设问4:鲁尔区如此多的工厂区该如何处理?
学生们七嘴八舌:拆除、改造、废物利用......
当呈现出真实的鲁尔区转型的过程时,学生们很骄傲地发现自己想的方法有一些竟然与鲁尔区的做法不谋而合。通过解决真实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绿色发展意识,更加能够辩证地看待国家的发展,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保护和开发的新路。真正地感受到我国面临的挑战,从而能够去认同和支持国家发展中所采取的政策。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递进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达到较高的思维水平。从自主学习到小组合作学习,从知识归纳到解决问题,促进了思维认知水平的不断进阶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中强调: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因此,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我们应增强学科融合的意识,加强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此次教学设计中利用了高中地理的相关资源,加强了初中高中的衔接,融合了道德与法治和地理学科的关系。此外,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高阶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用教材”,以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