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琴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学生喜欢学数学,教师的人格魅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平等对待、热爱每一位学生 学生的智力有高有低,学习方法有优有劣,必然性的,成绩自然有好有差。教师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长久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怕越没有兴趣,越学不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平等对待,辅助于比优生更多的爱心,让后进生亲近你,喜欢你,自然就有了学习兴趣。
2.语言幽默 在解题时,方法多种多样,有繁有易,教师可在综合比较多种解题方法后幽默地说:“从南京到上海,交通工具有三种,拖拉机、汽车和高铁,你选择哪一种?”学生回答的当然是高铁。“那么解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喜欢简便快捷的方法!”这样就鼓励了学生在解题时不是死套题型,而是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开动了学生的脑筋,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不断探索更好的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3.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 教师应当从“师德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花时间关心他们学习以外的事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平时的小测试,不仅反映了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而且也反映了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态度。看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成绩背后每一位同学的汗水以及与他们实际的水平是否相当。有一些同学进步了,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当有一些同学退步了,不要一昧地批评,应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找出原因。是这段时间不够努力?还是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是知识没有很好地理解?在和学生一起分析、一起寻找原因、一起改进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增进了和学生的感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知不觉中,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当学生热爱老师就如热爱他们的朋友一样时,学习能没有兴趣和激情吗?
4.博学多才 新型的社会、新型的教育体制下需要新型的人才,数学老师不应只教“X+Y+Z”,当课本上出现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事物而学生又缺少了解时,教师应给与适当补充。比如:七年级教材第一章章头图出现了一张火箭图片,这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神州七号”以及“北斗”,讲一讲宇宙飞船为什么会在太空中遨游,提一提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不是单纯与数字打交道,不是单纯做题,数学原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这样紧密,数学原来这么有趣!
课堂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观察、思考及动手能力的地方。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面入手:
1.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新版的数学教材图文并茂,与实际结合,内容新颖,实验内容多,实践活动多。比如七年级数学“几何体”这节,在寻找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认识。当学生寻找或制作的几何体成为课堂教具时,教学效果远比教师用现成的教具好得多,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行尝试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教材一改旧教材死板的教学套路,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出示新知识循序渐进。如每一小节前都有“练一练”模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这一模块,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尝试练习,深入观察练习后的结果,并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在动脑动口的过程中轻松接受新知识、新概念,既培养了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3.采取分层练习,挖掘学习兴趣 由于智力因素、环境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一些基础较差、接受知识能力有限的同学和接受能力强的同学用一张试卷去检验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时,容易出现“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局面。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测试卷分成难、中、易三个档次,在检测时分类做,分别改,个别评讲。这样让基础差的学生看到自己能学,提高了自信心,让基础好的同学找到自己的差距,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内在的学习兴趣。
1.开设兴趣小组 数学来源于实践和大自然,与社会紧密相连。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数学第二课堂——课后的重要性。新教材有探究活动、实验活动,如: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每个星期根据教材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出一两道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题,规定小组之间不可以互相讨论,每个小组将研究成果与老师探讨,根据每个小组的研究进程和探究结果给每个小组积分,学期中、学期末各举行一次小结,积分高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兴趣会空前高涨,效果非同一般。
2.组织数学竞赛 数学竞赛可以是课本知识的重现,也可以是课外知识的拓展。举办展览,寓教于画,“思”在其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让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自然会信心百倍,兴趣盎然,不断追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