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宏,沈欣,陶义,马后来,徐信杨,李小辉
(安徽农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230088)
江淮地区主要指我国安徽和江苏两省,还有河南南部以及湖北东北部等少数区域,在大致范围规划上,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该区域的地势较低,海拔高度一般在10m左右,湖泊遍布。江淮地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在民居建筑设计上,将中原农耕文化和南越绅士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装饰文化。
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多集中在平地,在平面布局上显得更加紧凑,房屋外形也比较规整。建筑朝向一般以坐北朝南为主,开间设计以三间或者是三间以上的单数为主,在进深上高于两间,增加其院落数量,这也是院落布局优化的基本所在。例如,在集中式院落设计上,人们会将明间堂屋当做敞厅,左右为卧室和储物间,对于南北向和东西向,应确定好中轴线,使其保持在有效的对称状态之下;实际单进院落设计主要以天井式院落为中心,将其放置在建筑物中部区域,并将不同功能房间分隔开来,对通风条件进行全面改善,与此同时,还能展示出厨房、储藏等功能。实际多进院落设计主要以两进和三进院落为主体,实现对不同生活房间的有效打造;后期庭院建设需要将前后连通特点展示出来,这也是伦理关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所在[1]。
江淮地区建筑风格具备很强的丰富性,而且极容易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为了避免题材和载体选择受到局限,设计人员需要避免文化艺术对建筑风格产生制约,并确保其与文化艺术语言相接近。在实际江淮民居风格设计上,同样会面临形式和艺术双重考验,对于实际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设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民居艺术思想和审美特征等内容呈现出来,获得更多人民群众的认可,该过程具备很强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特点。除此之外,在江淮地区建筑山墙形式建设上,主要以硬山式和部分马头墙式为基础,实际马头墙设计低于屋脊,前檐墙垛和皖南马头墙形状相似,墙体降低很多,这也是“硬山半马”设计的整个过程,具体外形如图1所示。
图1 “硬山半马”外形图
从整个安徽省建筑色彩角度来说,其规律性特点极为明显。其中,皖南主要以粉墙黛瓦为主,由于南方气温较高,需要在反射阳光的同时将其荫凉特点展示出来,淮北地区主要以灰砖灰缝应用为主,江淮之间则是应用青砖白缝墙。总的来说,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是越往南越白,越往北越黑,这主要是由经纬度因素决定。皖南地区的院落密集,人多田少,使得天井院成为人们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场所;江淮地区相对疏松,户与户之间的影响并不大,这与北方四合院完全不同,由于院落整体较小,做到了合而不围,进而将防寒保暖等效果提升,人们将其称之为“小合院”,具体外观如图2所示。
图2 小合院外观图
尽管各地建筑风格相互影响,相似之处甚多,但江淮地区建筑语言经过提炼,概括起来可以用“硬山半马,青砖白缝小合院”来表示江淮民居建筑的必然元素。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由于该区域的水系比较丰富,建筑物极具地方特点,被人们誉为历史文化名镇,在江淮地区颇具盛名。三河古镇建筑物建设过的铺地材料主要以青石板为主;居民门设计主要以门罩式为主;实际商业街巷设计主要以排木门设计为主,随时可以对其进行拆卸,方便店铺和街巷直线开展直接沟通;实际开窗形式设计与徽派建筑十分类似,一层中不会设计窗户,或者是一层内只开一个小的窗户,这使得窗户设计主要集中在二层;三河古镇外墙设计主要以清水墙为主,其砖墙与江南的白色墙体存在很大区别,与北方的清水墙视觉效果向接近;在实际马头墙和檐砖之间会设置横梁,避免出现雨水清洗墙面等问题。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海路商业步行街中段地区,属于典型的清朝晚期建筑。李鸿章故居主要采用的设计方法为“外部见砖不见木,内部见木不见砖”形式,从外部上看,实际建筑色彩主要以青色为主,内部主要为木材本色。总的来说,屋顶主要以传统硬山顶设计为主,该设计主要是对徽派马头墙形式进行区分,屋顶材料以灰瓦为主。此外,李鸿章故居在雕刻艺术应用上十分完善,以细雕为主,而且在绝大多数徽调艺术展示上,均集中在门口处,其夸耀色彩极为明显。李鸿章故居内部色彩极为鲜明,与古代人文内涵相符,含蓄性特点较强[2]。
扬州属于我国古代二十四座名城之一,是江淮民居特色的代表,其建筑和园林在设计时将北方和南方建筑结合在一起,对于江淮地区的建筑价值研究提供了最佳素材。扬州古城在传统建筑门楼设计上及具色彩,在设计形式上也颇为讲究,种类多样且复杂,如八字形、飞转门等;墙体设计主要展示的是古朴、醇厚等特点,墙体材料以清水砖为主,最为常见的形式有5种,即磨砖对缝墙、青砖、青灰、马头墙和清水墙;屋顶设计主要体现的是韵律和美感;在实际特色展示上,小瓦屋面铺接将行列均匀和整齐特点展示出来,瓦与瓦之间也展示出一定的搭接厚度,最终将古朴性特点展示出来。
根据前文三个案例可以进一步看出江淮民居建筑建设特色,在此基础上,对江淮民居建筑建设特色进行总结。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将江淮建筑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双坡屋顶,一层建筑和双坡屋顶,二层建筑。
图3展示的是双坡屋顶,一层建筑模型,这种建筑的体量一般不大,在技术工艺上不会做过度修饰。民居屋顶与山墙处理分为二种:第一种山墙出头高出前屋面,做出级梯状,墙垛沿用皖南的马头墙形式,墙体单薄简洁。第二种是硬山式,山墙沿着屋顶坡度构成人字形,墙体浑厚古朴。
图3 江淮民居建筑
图4 江淮民居建筑样式图
图4展示的是双坡屋顶,二层建筑模型,但实际上,江淮民居二层建筑极少,主要作为商业铺面使用,建筑高度不超过6m。江淮传统民居层高总体较矮,两层楼也不过5m高,通常理解只能算一层半。低层为公共用房,二层为住宿收纳用房;低层为排木门,均可拆卸,有利于店铺和街巷的直接沟通;开窗的形式和徽派建筑较为相似,一层不做生意的,对外采用门罩式,只开较小的门窗,开窗主要在二层,通风透气。
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两种建筑模式进行任意搭配就可以打造出如图5展示出来的江淮民居聚落。根据图中展示的情况来看,江淮民居街铺前店后居的聚落方式,前面房是街铺,经过一个小院,后面是居住房,反映出江淮民居清晰明确的公共与私密空间划分。
图5 江淮民居建筑聚落模型
综上所述,在江淮民居特色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二层建筑数量较少,主要以商业铺面使用为主,在建筑高度维持上,不会超过6m。另外,在建筑类型设计上,常见形式有闭合院落空间、双坡屋顶等,且本身空间尺度设计不相同,在居民建筑设计上,以青瓦和青砖等材料为主,概括起来就是“硬山半马,青砖白缝小合院”,彰显江淮民居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