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中的水适应性研究

2020-04-07 09:18王雪瑶潘明率
安徽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京西空间布局水系

王雪瑶,潘明率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00144)

1 概述

1.1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时代发展至今保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在经济、交通不发达,技术手段有限的年代,人们在构建村落时,于空间布局上往往有着精妙的考量,使其与周围环境和谐呼应,尤其在与水依存的环境中,既要取水用水,便于生产生活,又要控水排水,保护家园免受灾害,最终得以较好地传承至今。北京西部门头沟地区位于连绵群山之中,水资源丰富,其间数量可观的山地型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多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较高研究价值(图1)。

图1 京西地区传统村落名录1-4批

1.2 水适应性

一般传统村落范畴的水适应性,多指水适应性景观,即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并防范自然灾害,在其居住环境中进行的景观改造[1]。文章提及的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中的水适应性主要是指空间布局层面的水文利用和灾害防治。这里的空间布局主要指宏观层面的村落整体布局,包括村落选址、布局形式、空间秩序等。

2 村落选址

京西传统村落在选址上有着“背山面水”、居高避洪的模式,体现出了古人趋利避害的追求,表现出整体布局中的水适应性。水,是日常生活和灌溉生产的必要需求,村落要临水而建;另一方面,为防止洪涝灾害及山体滑坡等危险,又要求避水而居,而山,是便防风屏障,避洪台基。京西地区雨季降水量大,水流从上而下的冲击对村落摧毁力很强,村落选址重在“避洪”。根据实际山势地形,京西传统村落选址基本符合对称均衡的布局模式。以山为依托,处于完整的山环水抱的中心,在几条山脉围合的阳向坡山腰位置顺势而建,居高避洪,交通便利,通风环境良好。与水相依随,优先选择溪流弯曲的内侧,类似于河流的“凹”位[2],以避免流水的冲击。在有数条溪流交汇处的村落选址往往选择让流域面积较小,水流稳定的溪流穿过村落,便于村落用水。而让流域面积较大,水流不稳定,易于爆发山洪的溪流从村旁流过,避免流水冲击,也便于灌溉下游农田等。

爨底下村选择了山脊蜿蜒的龙头山前作为村址。在河流凸岸开阔平整的向阳缓坡上,依山就势而建,极大程度上的减少了水流的冲刷和洪水外溢的可能。龙头山两侧均为可用于自然排洪的山谷沟地,构成利于避洪排涝的天然地形[3]。门头沟的马栏村和黄岭西村都选址于三条溪谷的交汇点。村址避开了易于爆发山洪的溪流,选于流域面积小,水量较为稳定的溪流两侧,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北方村落“水街”。而水量较大的溪流,成为村庄的农地的灌溉用水。

3 布局形式

京西传统村落根据其所在山川台地的地貌特征,顺应自然环境的空间结构形态,根据地势变化,形成了网格型、鱼骨型、放射型等布局形式(图2)。

网格型布局位于地势较平缓、坡度较小的山谷盆地,以祠堂宗庙为中心,随着村落规模扩大向四周拓展,形成有秩序的建筑组团。在外部水系主导下,结合自然地势,人工引水入村,与街巷结合形成网格结构。这种布局形式,水系与街巷相对平行发展,村落改造与水系营建相结合,通过建筑、道路地基高度营造小坡度高差,由高向低,由内而外排水导流,形成溪流外部环抱,水系内部通达,街随水走的泄洪布局。村落变化发展始终顺应水形。如灵水村、琉璃渠村等。

鱼骨型布局一般逐水而生,主体顺应河流,位于河流一侧或双侧,地势近水平缓而远水处略有起伏。村落沿河长度远大于垂直方向,主要街道顺水流方向布置,次要街巷与其垂直方向相连,形成鱼骨结构。由于村中坡度较缓,水流速适中,这种布局比网格型布局排水更为便利,效率更高。但因其临近河流,河水冲刷河堤,雨季容易满溢发生洪水,村落需要加固河堤,修建水坝,建筑物也要抬高地基。为了快速有效排水,道路布置多垂直于水,形成“鱼骨”主要造型,建筑沿山地坡势而建,形成参差阶梯形态,由河流向远端逐渐升高。如三家店村、沿河城村等。

放射型布局的村落整体多建在山川坡地上,依山就势,以层层梯台的方式构建聚落民居的层次。村落主要道路平行于等高线布置,环状穿连村落,垂直方向形成随地势起伏的阶梯式“之”字走向的巷道,建筑并列错层,扇形排布,整体形成点状辐射结构。这种布局由于山势坡度较大,山洪流速更大,多采用引水沿村外谷地绕村的方式避洪。村落低处引河流经过,兼蓄水排涝之能,同时村中多处开凿水井、水塘,调蓄村中水环境,形成独有的排洪蓄水体系。如爨底下村、黄岭西村等。

图2 京西传统村落布局形式

4 空间秩序

京西传统山地村落,大多营建在主要水系流径凸岸的高层台基上,居高避水,同时依山就势建成多层次梯田式建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山地坡势。这种布局便于饮水又能防御洪涝灾害。村落集水区的低层平台属于山坡之下的河流冲击扇区,主要是季节性潮水滩地,靠近洪水流域,或作为蓄水池,不建民宅。

爨底下村布局上依山就势,层级升高,山腰处一条弧形挡土大墙将村落一分为二,形成上下两级不同层面的布局形式。村内道路趋山而行,呈“之”字上升,上下两个台面分别有一条与等高线平行的主路。两条主路之间由多条垂直老龙头山等高线方向的山道相连,整体形成扇形辐射状排布,次要街巷的空间组织利于排洪引流。村中民宅院落也随台面分层,排布方向顺应山势和道路,位于上层台面的民宅院落,因受地形限制则多呈横向排布。而下层台面面积宽阔,民宅院落多为纵向排布。每个组团轴向一致,整体形成“向心”趋势。南侧环村水系的流径与主要街道相结合,构成一条独特的“水街”,南侧月牙形池塘,是扇形界面的延伸,可用作排洪及蓄水,调节洪涝与干旱,也便于日常生活取水用水、灌溉和消防。多年后河流干涸,池塘由滩涂变为农田,打井以事生产(图3)。

黄岭西村位于山沟中两条溪流的交汇处,村中沿溪流的走向修建主干道路,建成“人”字形的3条主路,串联组织村落的整体交通,民宅院落随地形、地势的变化灵活排布。村落空间形成了中心广场的主轴线,连接村落入口处和凤凰山头的制高点,延伸穿过村落的主要开放空间。除了这三个村落的重要节点外,五个周围山间视野开阔的高地作为瞭望平台分布,又可以作为防卫制高点,也在视线上和中心凤凰山头形成了数个中心辐射状次轴线[7]。这些轴线方向也作为空间基准线,吻合了街巷分布趋势,决定了街巷网络,也进一步影响了建筑排布(图4)。当遭遇大量降水或山洪爆发,因借山形地势顺应溪流而处于沟谷的村落主路作为主要的排水泄洪通道,村中径流由高入低,经过多级路网,由小巷汇集进入主路,最终流向村外谷地和溪流。

图3 爨底下村空间秩序

图4 黄岭西村空间秩序

5 结语

京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往往顺应着水系自身的布局特点,外围水系为线状,环村而过,内部水源为点状,蓄水调节,点线结合形成完整的水系布局。在村落营建中,整体空间布局和基础形态都受到水系影响,环村而过的自然水系形成了村落的自然边界,而引入村中的内部水系融入了路网组织,人工开凿的水井水塘与街巷组织结合,限定了村落布局模式。

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中的水适应性蕴含的生态智慧和治水理念对村落保护和改造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只局限于片面的建筑风貌恢复,而应该将村落整体空间布局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代代村民传承下来的抵御水患灾害和应对水源利用的生存智慧,值得当代村落保护者深思,甚至借鉴利用于当代城市建设中去。

猜你喜欢
京西空间布局水系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室内环境空间布局优化系统设计
花博园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