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花
近年来,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逐渐融为一体,简称为文化旅游。早在2009年,中央文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便提出了“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发展方向,开启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纪元;2014年时,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进一步提出要求:创新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开发文化旅游新产品;2016年时,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的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文化市场建设的思想,到“十三五”末,要将文化产业建设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树立文化品牌意识,要努力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前瞻性融合目标,印发中央文件《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文件中进一步提出推进旅游业和文化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的思路;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等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领域的重大战略部署。
商丘是一座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从原始社会开始,这块土地上的历史一直在延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远古时的燧人氏墓、三陵台、阏伯台等;近代史上的人文景观八关斋、张巡祠等、陈家大院、穆氏四合院等。现存地上的古城建于明正德六年,金、元、明、清时期均称其为归德府,距今有470余年的历史。现存归德府城之下同时叠压着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1]。
河南商丘县在1986年被国家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但确认了商丘的文物古迹较为丰富完好,而且认可了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但在近30年的发展中,商丘古城这颗璀璨的明珠,并没有因为其丰富完好和价值重大的文化资源而使这片古老的土地获得蓬勃发展,和同期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庆和丽江相比较,其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商丘这座承载着千年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古城,如何保护、复兴和利用是当代政府和每一位商丘人均应该思考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家鼓励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政策,在保护的同时促使旅游与文化相融合,实现古城的有机更新,商丘古城的文化旅游建设迫在眉睫,也是使这片古老土地再次焕发生机的一次机遇。
1.2.1 独特的文化价值
现存的商丘古城已有470余年历史,虽然历经战乱,但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的遗存格局保存得基本完好,为全国少见。古城本身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古城的建设布局上是按照阴阳八卦修建的,为防金木相克,东门和西门是不相对的,东门偏南,西门偏北,错开了一条街道。两条东西大道(小隅首街和大隅首街)分别与南北轴线(中山大街)相交形成了两个隅首,成为中国古城中的唯一。(图1)
图1 现存的商丘古城格局图
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为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立体地再现了商丘自建城以来近五千年的古代城市变迁史。犹如“活的化石”,实现对其层层准确地剥离,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建筑规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典范意义,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以及相关时期的历史风貌,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外圆内方如钱币造型的城市布局,有利于在战争年代确保古城的安全;鳞次栉比的四合院采取南偏西15°的朝向,又有利于城内建筑的采光和取暖,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风水思想。城内的街道顺应了风水学认为城市道路“忌折曲,忌斜射,忌四正”为传统的观点,为传统的棋盘式路网格局,93条街道将城内建筑分割成200m见方的许多小块,非常整齐,格局如同棋盘。商丘古城的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被称为“中国古城池博物馆”,这也是商丘古城独特文化价值的体现之一。(图2)
图2 商丘古城全域鸟瞰图
1.2.2 文物古迹众多
城内:商丘古城城门、穆氏四合院、侯方域故居、文庙等;
城外:应天府书院、燧皇陵、阏伯台、张巡祠、文雅台、八关斋、宋国都城遗址商丘宋国故城等;
近郊: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清凉寺等。
1.2.3 城市品牌 享誉盛名
2007年,商丘古城被评选为“中国十佳古城”;2012年11月1日,商丘古城以其水利特色突出、文化品位高被国家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3年10月11日,在举行的首届澳门国际旅游博览会上,商丘古城最终荣获“中国十大最有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称号;2014年11月29日,商丘获得“第一届最美中国符号品牌榜·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称号;2016年2月,商丘古城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一种地域文化孕育一座古城,与苏州古城的园林文化、丽江的休闲文化、平遥古城的晋商文化、大理古城的白族文化相比较,商丘古城的文化旅游还没有知名度高的品牌。因为商丘古城地处中原,中原地区是历代帝王选择建都的首选地,这也造成了现今中原地区古城扎堆现象,如知名的洛阳、开封、安阳,还有些稍微名气弱一些的如偃师等,这就使古城定位的时候,更需要知名度高的品牌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商丘古城虽号称见证历史5000年,历史可追溯到华夏文明的第一缕火光,在漫长的历史中孕育了商文化、圣贤文化、忠烈文化、姓氏文化、梁园文化、应天书院文化、家风文化和雪苑文化,但是任何一种文化品牌知名度都不高,与周边古城的区别度不大,市场竞争力不高。除此之外,商丘号称“六朝古都”,这六朝都城多为历史早期、时间较短、影响较小,不能称为大古都,因此知名度不高。商丘古城的开发定位是“商文化”,也是商丘的根祖文化,但周边地区的安阳殷墟、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淇县朝歌等商朝故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商文化”这一品牌。商丘古城的文化绝不只有火文化、商文化、城墙文化这些被大力宣传的历史文化,古城文化底蕴是与每条长街深巷、每座文物建筑、每种风俗民情的日新月异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怎么结合现有的“火文化”和“商文化”进一步开发有品牌影响力的商丘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结合这两种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旅游的转型发展,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图3)
图3 商丘的地标“商”字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2]。文化创意产品属于文化创新的范畴、要基于一定的文化完成创作,也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了区别不同城市的标签之一,对游客的感官形成刺激,加深城市形象的认知。数据显示,北京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有8683个,通过不同的途径加深了游客对于北京故宫的认知。商丘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潜力巨大,政府应加强组织、企业应加大投入,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游客识别商丘的重要标签。目前,城市商丘古城在发展文化旅游时,陷入了千城一面的旅游误区之中,古城特色产品较少,商丘很多有特色的产品还没有进入到商丘的文化旅游市场。以商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为例,除了现场表演,还可以通过创作一系列文化产品进行展示和销售,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播。对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河南的文化遗产之一的金麦草画,也可鼓励其创作表现地方传统文化的作品,在古城内向游人展示并开辟体验区;至于商丘民俗文化,也可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开发。总之,目前商丘在梳理自己形象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上,还有很大的空间,究其原因,是因为文化创意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属于高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的业务,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产品开发的机会成本较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的广泛传播、自媒体的流行,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成为古城旅游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商丘古城的旅游产品开发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游览为主,缺乏游客与景点之间的互动,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在各个景区,还没有建立能让游客感知该景点文化内涵的辅助设施或增设相关的旅游项目,导致游客旅游后满意度不高,不利于后续的旅游开发。
景点本身有一定的历史传说,命名时应结合历史使其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传说或者历史可以通过建筑小品或者环境设施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人物表演或其他方式让游客直观感受到古城和名城的历史文化。商丘古城在发展文化旅游时,4座大门的牌坊已经完工,牌坊的名称简要概述了商丘的文化资源和相关历史,4个牌坊和4个城门的命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资源,如牌坊里比较霸气的名称“天下归德”,就有一种吸引游客前去探究这种霸气背后历史的欲望;4个城门是按照八卦命名,如拱辰门,仅通过对命名来历的介绍,就显得过于平淡;城内由于缺乏具有商文化、火文化特色的体验型、创意型、趣味性的旅游产品,从而失去了游客逗留的长久性或评价的积极性。因此,在怎么吸引游客逗留和持久性吸引游客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也是游客对景点的文化内涵很难体会,景点的辨识度不高的原因。
除此之外,商丘古城在旅游建设时还面临一个劣势,城内景点相距不是太近,景点之间的视线通廊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游客多选择乘坐景点提供的观光车穿梭于各景点,这样也一定程度减少了游客的逗留时间。
可利用微信公众号、知名博主、网络直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同时通过政府网、旅游网、马蜂窝等形式方便有意愿的游客掌握“吃、住、行、游、购和娱”旅游六要素的相关信息,精心介绍、宣传商丘传统的生活习俗,强化游客的文化感受。如:商丘的饮食特色里早餐可感受肉盒,中午体验高炉烧饼、羊肉汤、羊肉,麦仁乡的驴肉等,并可作为特产进行相关的包装销售,并提供快递服务业务;晚上体验商丘的特色菜肴,铁锅蛋等。在游客享受这些美食的同时,可以把相关的传说赋予其中,如商丘的烧饼,归德名产,清名厨师王义玺始创,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商丘是中华烹饪鼻祖伊尹的诞生地,他所创立的烹饪技艺和菜肴在别处已经失传,今天也只有在它的原创地商丘还可以品味到来自远古的滋味;在出行方面,详细介绍线路的转换,停车场车位情况等,消除游客的后顾之忧。据此,我们可以在美食街或者陈家大院这种生活气息的场所,每月或每周定期召开厨艺大赛,年终进行总决赛;在出行方面,商丘的动态交通线路改造已经完成,道路上景点的导视也相对清晰,在静态交通方面的问题是停车问题,据此,建议商丘市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停留两天以上收费给予补偿,或者采用高速过路费收费报销的政策,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在文化内涵营造方面,建议以根祖文化为核心,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使游客体会到历史名城的文化内涵,心灵感受到震撼:可就百家争鸣主阵地、圣贤故里、礼仪之邦、文学之城作为其中的文化品牌。这里是墨子、庄子、惠子的故里,也是圣贤孔子的祖籍地。在文学之城方面,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商颂。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读及后期执教的应天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在诗歌、词方面有着重大贡献;宋商文化也可作为多元文化的一个分支,宋祖文化呈现的显著特点是古代文明的首创性,也即“鼻祖现象”,相土作乘马、王亥服牛、杜康造酒、伊尹作桔槔创区田法、陶朱公治产积居,华佗创用麻沸散等[2]。通过宋商文化“鼻祖现象”的宣传,确立商丘古城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的文化内涵。汉梁文化也可作为多元文化体系的分支之一:将以汉墓群、汉风、汉礼等汉文化连为一体,形式以游汉梁文化公园为主,而汉梁文化公园里有文化展示专区、大型实景演出专区,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逗留,另一方面还可宣传普及梁园文化。百家争鸣主阵地和文学之城的定位相结合进行宣传,也可与近代应天书院曾承担的名人讲堂相结合,邀请全国知名的学者针对一些热点或传统文化进行宣讲,使其形成一个品牌,提高古城的知名度。
目前商丘古城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侧重于具体景点的开发,忽略了旅游路线及其景观的开发,商丘古城的格局展示,如果能通过慢行系统体验,更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即着重立体道路的开发,人车分流,把护城河的水资源和慢行系统的景观当成重要的古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增加游客对商丘古城旅游资源的深刻感知。目前,在慢行系统设计上,景观配置过于单调,水资源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开展。通过护城河营造对景、借景的园林景观效果;通过水域勾勒城市优美的城廓线,使游客身在历史名城、仍能体验到现代园林城市的乐趣,增强旅游吸引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目前要进一步依托文化和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
3.2.1 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商丘应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民俗节庆以及非遗等资源,设计开发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满足游客深度文化体验需求的特色旅游产品,如“商”是商丘的招牌,据此可以开发系列产品,如象形文字“商”模型缩小化可折叠发光字体产品的开发;商丘的金麦草编,可结合古城的圣贤文化,打造一系列的圣贤人物作品,激励游客中的学子,也可与现代时政相结合,运用叙事方式文化创意反应党中央的相关政策,使传统工艺与时代新政相结合;在出行方面的文化创意产品,可开发体现商丘地方特色的“牛车”,与商丘历史文化里的历史人物王亥相联系,凸显商丘的“鼻祖现象”。同时,还有很多反应商丘文化的素材,如火文化,可结合现在大家祈求生意红火火火展开创作;汉梁文化和结合刘邦斩蛇的故事原型弘扬英雄主义等。
3.2.2 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创建不同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增加游客对产品的感知度
商丘应进一步挖掘可利用的民间文化资源,将旅游产品开发作为一种文化建设,以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组织策划商丘民俗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精心打造“火”特色品牌,办好火神台庙会、元宵灯会、华商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做优做靓商丘民俗品牌。目前开发中山街为商丘生活体验区,培育和打造一批地方文化深度体验旅游品牌项目,让游客能够充分融入和体验原汁原味的商丘生活,使游客在对本地生活的体验和互动中加强对商丘古城的认同。通过功能转换,强化重点文保单位、历史街区等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促进古城文化旅游建设。
目前,还有很多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在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时,要贯彻落实整体开发、重点开发、分阶段开发的原则。整体把握古城文化旅游的定位,重点开发特色项目,分阶段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商丘古城在对文化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时,要有明确的定位,目前的定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过大,过于笼统,建议针对目前商丘文化资源众多,但影响力不大的状况,建议重点开发知名度和认可度较高的“火文化”“商文化”及“汉梁文化”,阶段性开发与现有开发景点联系相对紧密的项目,增强景点之间的带动作用,合理布设季节性强的产品。
增加游客对产品的感知度,要通过游客的感知体会来实现。商丘古城是城摞城、八卦城、水中城的格局,据此,政府或企业可以开发小型的飞机或热气球环商丘古城上空一周、体验水中城的格局;可通过商丘古城的格局、城墙和城内街道的布局及四隅和街道数量的设置进一步体会八卦理念;对于还没开发的城摞城,建议政府和相应的科研结构或公司联系,运用文化赋能VR技术,使游客通过高科技亲身感受城摞城的历史,增强游客对景点的感知度和满意度。
3.2.3 借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创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和带动下,旅游模式已经有传统旅游向“体验式旅游”发展,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智慧景区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商丘应加快智慧旅游服务设施的提升及更新换代,当今互联网作为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引擎,加大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业中的应用,加快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提高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产品,从而进一步创新文化体验方式,构建集策划、创意、组织、运营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3]。根据我国旅游局2015年发布的行动计划,要达到“十三五”规划末期,所有的4A级景区都将实现免费无线网络、智能导游 APP、电子讲解、门票在线预订、景区相关旅游信息即时推送等功能全覆盖,逐渐使智慧旅游从抽象概念转变成可感触的新体验,目前,商丘古城加快速度实现技术革新,提高智能旅游服务水平,增强市场吸引力。
商丘古城内部的出行应以慢行交通为主,非机动车出行主要为电动车;公交优先需进一步保障公交路权,提高公交运行速度,提升公交运行服务水平,才能有力支撑公交优先政策;加强非机动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通过加强公交服务品质,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比重;应深度挖掘停车泊位,规范路内停车管理,填补古城停车供应缺口,缓解停车难问题。引入智慧城市静态交通系统,通过对车位资源的有效调节和车位经济的资源共享,高效整合社区、公共场所富余土地和停车设施设备等[4]。对于进出商丘古城区的交通需求,要基于本区的交通供给力,进行严格的监控。坚持“方便出城、限制入城”的原则,加强对古城区交通的实时监测,在主要的交通节点,例如,交通流进出古城的道路、桥梁节点,全面建立监控系统,及时发现交通拥堵点,并对交通运行状况提出预判。而对于古城内居民出行的需求,可以通过发放通行证等方式进行控制。将各个景点有机连接,合理规划旅游线路,不走回头路。
商丘的“火”文化象征,现放置在高速路口,把火焰单独放置了。
可借鉴日本京都古城旅游经验,表现在节庆活动上,京都民俗文化保存完好,几乎每天都有富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庆祝活动和祭礼活动[5]。可将商丘的挂毯、宋绣制作工艺现场展示,从而增加游客的购买量,也可使游客从中国众多的刺绣艺术里区分开来,实现文化旅游的功能。商丘也可将旅游业、文化、丝织业相互作用,共享信息、物流、基础设施,降低市场运行成本。商丘古城未来可以共建共享理念打造“古迹+公园”、“古迹+手工业展示”旅游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功能定位,合理发展餐饮、娱乐购物、历史观光等产业;
餐饮观光房:展示特色食品制作过程
刺绣房:刺绣工艺展示,重拾宋绣的历史辉煌
展示商文化:如牛车雕塑,马踏飞燕,火球等雕塑画虎村“民权虎”绘画参与
庙会文化:祭祀阏伯大型实景演出,展示商丘火文化;分时间段进行民间艺术表演,如各地的地方戏、杂技、高跷、鬼会、竹马、旱船等等,展现地方特色、经典文化,再现庙会繁华。
导游词还是十几年前的导游词,与现在的智慧旅游、体验式旅游以及旅客的年龄、文化层次等都已经脱节,仅靠导游的介绍是传统式旅游模式,文化旅游需要我们的导游词能全面介绍景区,方便游客感知、体会商丘的古城文化内涵。现有从业人员多为体制内人员或者简单培训后出来的工作人员,自身缺少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仅靠背诵导游词为游客提供服务,这与古城发展所依托的深厚的人文景观相斥;同时,商丘古城很多古建筑还没有完全被复原,要使整座古城融浸在浓浓的特定文化氛围之中,需要借助理念特征抽象说明[6],从而传达古城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内涵,目前的从业人员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也不利于商丘古城形象的建立。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对从业人员加强相关业务培训,使其本身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目前,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面临着市场定位、产品定位、游客人群定位等问题;同时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在古城文化旅游中,建议管理者能积极转变思路,以游客需求为中心提供相关服务;进行部门合作,规范管理;政府给予产业政策倾斜,产业融合,营造共抓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