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主持:
经常会有同学问,写了这么多年作文,为什么每次写人叙事,写出来都是干巴巴的呢?比如写“妈妈”这个人物,明明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可是一提起笔,“妈妈”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为了表现妈妈对家庭的操劳,对孩子的关爱,有些同学总习惯于写“妈妈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道”,或者是“我看到妈妈的白头发又多了几根”等。结果呢,同学们笔下的“妈妈”,十个妈妈九个长了白头发,还有一个多了几道皱纹。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人物形象扁平化。
那么,如何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呢?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名家名篇里去寻找写好人物的诀窍。下面,让我们一起踏上阅读名家名篇之旅,感受大作家笔下的各色人物。
◎曹文轩
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桑桑想到了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没有——他的许多鸽子还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他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
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的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里,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让阿恕与朱小鼓他们一起动手,用锯子与斧头对它大加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有四层,但每一层都大而无当。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算了一下,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后,稳稳地挂在了墙上。
晚上,母亲望着一个残废的碗柜,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成了鸽子们的新家时,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地揍。但桑桑不长记性,仅仅相隔十几天,他又旧病复发。
那天,他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每一网都能打出鱼虾来,就在心里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但家里却并无一张网。桑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它却分明是一张很不错的网。他三下两下就将蚊帐扯了下来,然后找来一把剪子,三下五除二地将蚊帐改制成了一张网,然后又叫来阿恕他们,用竹竿做成网架,撑了一条放鸭的小船,到河上打鱼去了。
河两岸的人都到河边上来看,问:“桑桑,那网是用什么做成的?”桑桑回答:“用蚊帐。”桑桑心里想:我不用蚊帐又能用什么呢?两岸的人都乐。女教师温幼菊担忧地说:“桑桑,你又要挨打了。”桑桑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在两岸那么多有趣的目光注视下,他却还是很兴奋地沉浸在打鱼的快乐与冲动里。
中午,母亲见到竹篮里有两三斤鱼虾,问:“哪来的鱼虾?”桑桑说:“是我打的。”“你打的?”“我打的。”“你用什么打的?”“我就这么打的呗。”母亲忙着要做饭,没心思去仔细考查。中午,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着鱼虾,吃着吃着,母亲又起了疑心:“桑桑,你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借着嘴里正吃着一只大红虾,故意支支吾吾地说不清。但母亲放下筷子不吃,等他将那只虾吃完了,又问:“到底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一手托着饭碗,一手抓着筷子,想离开桌子,但母亲用不可违抗的口气说:“你先别走。你说,你用什么打的鱼虾?”桑桑退到了墙角里。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地不住地摆动着双腿,一边朝桑桑看着:“哥哥用网打的鱼。”母亲问:“他哪来的网?”柳柳说:“用蚊帐做的呗。”母亲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到房间里去。过不多一会,母亲又走了出来,对着拔腿已跑的桑桑的后背骂了一声。
但母亲并没有追打。晚上,桑桑回来后,母亲也没有打他。母亲对他的惩罚是:将他的蚊帐摘掉了。而摘掉蚊帐的结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选自《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草房子》,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略有改动)
【陈老师点读】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里,很多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皮天真的桑桑,内向善良的纸月,要强自尊的陆鹤,敢于担当的杜小康等。为什么这些人物会给我们留下难忘而独特的记忆呢?关键在于作家通过多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而这些事情,又围绕着人物的个性,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多件事情写人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以本文为例。为了展现桑桑的调皮天真,曹文轩安排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桑桑把家里唯一的碗柜“改装”成了鸽子的家,结果造福了鸽子,苦了家里人,被妈妈关起门来一顿好打。可是,调皮的本性难移,过不多久,他又把家里的蚊帐“改制”成了渔网,撑着船在河里打鱼。你还别说,桑桑还真的打了不少鱼虾,饱了家里人的口福,但最后被妈妈发现真相后,晚上因为没有蚊帐,被蚊子叮得很惨。通过这两件事,调皮、天真、异想天开的桑桑就跃然纸上,仿佛他就在我们眼前。当然,桑桑还有其他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到后来桑桑患病,曹文轩通过桑桑的一系列事情展现了其不断成长的历程。
因此,要把人物写活,一定要通过多件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让人物形象立体可感。
技法小贴士1
通过多件事例写人,让人物形象更立体。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吸溜吸溜”地抽着旱烟,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材。”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oor”就是“穷”的意思。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巍巍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才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总不得闲。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老乡管那叫“zi chui”,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嗒吧嗒”地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
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家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在陕北,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
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脸给我看。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的伤痕,说:“它老了呀!它救过人的命……”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选自《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略有改动)
【陈老师点读】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这篇小说以散文抒情的笔法,为读者展现了陕北人民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形象。其中,“破老汉”是文中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作者不但通过多件事例来展现“破老汉”的个性,还紧紧抓住“破老汉”独具个性的特点来描写,使人物具有很强的辨识度。
比如,在交代“破老汉”名字来历时,作者紧紧抓住了一个“破”字。或许是陕北话的发音是“破”,或许是因为穷和英语发音相似,或许“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这种白描式的外貌描写简洁却能让人过目不忘。还有破老汉的“破嗓子”,这一切的描写都围绕“破”字展开,信息量很大,短短几句话,一个贫穷、沧桑、乐观的破老汉就此缓缓向我们走来。
除了突出“破”,文中还不断出现破老汉的标志性动作,那就是抽烟。本文第一段就写他“‘吸溜吸溜’地抽着旱烟”,之后写他在窑顶上看孩子跳水,是“一袋接一袋地抽烟”,看老黑牛身上的伤时,也是“抽着烟”。反复写人物的标志性动作,有助于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除了抽烟,作者还抓住了破老汉爱唱歌的特点。本文虽短,但也有三处详细描写了老汉唱歌。赶牛回来时唱歌,赶牛出村时唱歌,坐在窑顶上看孩子们跳水,也唱歌。可以说,唱歌成了破老汉排解生活忧愁的一种方式,也成了破老汉区别于其他人的显著标志,村里人公认他“爱唱,唱得好”。
因此,要把人物写活,还得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去写,把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写出来,让读者印象深刻。
技法小贴士2
抓住人物特点写,让人物形象更突出。
◎阿城
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毛主席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
我的几个朋友,都已被我送走插队,现在轮到我了,竟没有人来送。……车厢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另一面的窗子朝南,冬日的阳光斜射进来,冷清清地照在北边儿众多的屁股上。两边儿行李架上塞满了东西。我走动着找我的座位号,却发现还有一个精瘦的学生孤坐着,手拢在袖管儿里,隔窗望着车站南边儿的空车皮。
我的座位恰与他在一个格儿里,是斜对面儿,于是就坐下了,也把手拢在袖里。那个学生瞄了我一下,眼里突然放出光来,问:“下棋吗?”倒吓了我一跳,急忙摆手说:“不会!”他不相信地看着我说:“这么细长的手指头,就是个捏棋子儿的,你肯定会。来一盘吧,我带着家伙呢。”说着就抬身从窗钩上取下书包,往里掏着。我说:“我只会马走日,象走田。你没人送吗?”他已把棋盒拿出来,放在茶几上。塑料棋盘却搁不下,他想了想,就横摆了,说:“不碍事,一样下。来来来,你先走。”我笑起来,说:“你没人送吗?这么乱,下什么棋?”他一边码好最后一个棋子,一边说:“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的。来,你先走。”我奇怪了,可还是拈起炮,往当头上一移。我的棋还没移到,他的马却“啪”的一声跳好,比我还快。我就故意将炮移过当头的地方停下。他很快地看了一眼我的下巴,说:“你还说不会?这炮二平六的开局,我在郑州遇见一个高人,就是这么走,险些输给他。炮二平五当头炮,是老开局,可有气势,而且是最稳的。嗯?你走。”我倒不知怎么走了,手在棋盘上游移着。他不动声色地看着整个棋盘,又把手在袖里拢起来。
……
我看他对吃很感兴趣,就注意他吃的时候。列车上给我们这几节知青车厢送饭时,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支筷子舔了,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抵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待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的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我在火车上一直看他下棋,发现他同样是精细的,但就有气度得多。他常常在我们还根本看不出已是败局时就开始重码棋子,说:“再来一盘吧。”有的人不服输,非要下完,总觉得被他那样暗示死刑存些侥幸,他也奉陪,用四五步棋逼死对方,说:“非要听‘将’,有瘾?”
(选自《棋王树王孩子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略有改动)
【陈老师点读】
《棋王》是阿城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在“文革”时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的故事。本文节选部分描写了“我”在火车上偶遇王一生,观察王一生下棋、吃饭的情景,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了王一生对吃的执着精神。
什么叫细节描写呢?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在本文中,作者对王一生吃饭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经典再现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于食物的虔诚。
写王一生吃饭快,作者没有简单地写“吃饭很快”,而是专注于王一生的细微动作、神态描写。用“抹”“按”“拈”“舔”“吸”“呷”等字词展现了王一生对食物的珍惜程度。
写王一生对下棋的“痴迷”,文中写到了“我”两次问王一生“你没人送吗”,第一次王一生没理会,只是忙于摆棋。第二次“我”再问,他的心思完全不在有没有人送,而是催促“我”先下棋。这样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展现了王一生对下棋的痴迷,比我们平铺直叙地讲他喜欢下棋效果要好得多,也使得笔下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生动。
技法小贴士3
抓住人物细节写,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任何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名家名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如何使笔下人物活起来,本文选了三篇名家经典名篇,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如何写好人物的方法。
用多件事例展现人物,这是最好的操作方法。有了多件事例后,还得抓住人物的重要特点,写作前好好想想你要写的人物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最后,抓住特点,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多坚持这样的练习,相信你一定能在今后的写作中,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