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配送的高校“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4-06 22:12袁婷婷
中国市场 2020年34期
关键词:智慧物流最后一公里高校

[摘 要]文章通过对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最后一公里”配送实际进行调研,找出该校现有的末端配送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共同配送理论和智能物流理论,寻找新的解决该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方法,探究新的配送模式,寻求便利性和经济性的平衡点。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共同配送;智慧物流;高校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172

1 前言

21世纪来,随着国内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电子商务已成为国民主要消费渠道,研究数据显示,网购交易额已从2013年的2679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7370亿元。中国主要网购用户画像显示19~25岁的用户占11.9%,当代大学生是网购的主力群体,也是“最后一公里”服务需求的高比例人群。

文章通过资料查找、实地考察等方式总结了该校“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共同配送理论,增加共同配送点等措施,为“最后一公里”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提高配送效率、资源利用率及服务水平。

2 共同配送概述

共同配送是由几个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共同制订计划,在具体执行时共同使用配送车辆,共同对某一些地区用户进行配送的组织形式。

共同配送的发展始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了减缓交通压力、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许多企业联合起来对货物实施共同配送,由之前各个企业负责对自身客户进行配送服务改成同一条线路上的客户由某一运输企业用一辆车统一安排实施配送服务。国外关于共同配送的研究大多引用案例分析,以及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对共同配送进行探索,从而说明实施共同配送能带来哪些优势。国内关于共同配送的研究虽然较国外起步晚,但是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主要是研究关于概念、模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内容。

3 学院“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中央门和沧波门两个校区,文章以沧波门校区为研究对象。经调查发现,该校区主要有以下三种末端配送模式。

(1)校内指定地点取货。学院内部设有指定的快递取件场所,这种取货方式是以学院的创新创业项目“机电跑跑”为依托展开的,在学校内设置固定网点,工作人员将快件送至该网点,学生上门取货,目前合作的快递企业仅有少数。

(2)校外指定地点取货。校外指定地点取货是该学院末端配送的另一重要渠道,许多快递企业选择与学院外的商家合作(如学院门口的机电数码、打印店、水果店、眼镜店等),工作人员将快件送至合作商家,由不同商家代收,学生上门自行取货。

(3)校园附近摆摊派件。快递企业将快件送至学院附近的空旷处摆摊派件,通知学生在固定时间至该处领取快件,通常采取这种派送模式的有顺丰、京东自营、苏宁自营、唯品会自营、菜鸟裹裹这些对快件派送时间有要求的快递企业。

经调查发现,以上三种末端配送模式所占业务比例如图所示。

经长期实地考察,并对该校区学生进行调研,本次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2份,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该校区快递服务存在以下问题:

①灵活性差。一方面,取件地点灵活性差。上述三种末端配送模式,该校区学生并没有选择权,通常都是快递配送公司选择好固定点或是固定派送方通知學生凭短信提取快件,并没有给学生选择哪种领取方式的权利,因而学生对这方面满意度较低。另一方面,取件时间灵活性差。由于师生以上课为主,只有中午12点到1点和下午5点到7点的休息时间为集中取快递的时间,三种末端配送模式均在该时间段集中派送,因而这两个时间段取件时都会排队很长时间、取件秩序混乱、取件的效率比较低,派送员特别忙碌而学生也因长时间的排队,对派件服务满意度较低。②校外代理点过多。由于该校区占地面积较小,校内派送的空间比较小,合作快递企业少,校内指定地点取货仅占43%,且考虑到校园安全问题,对于没有合作的快递企业是不允许其车辆进入校园的,因而其他方式占57%,其中,校外指定地点取货占36%,而校外有超过10个代理点,如同时有快递到,学生可能要至不同代收点取货,花费时间多,取件效率低。③安全性差。各快递企业没有统一的取件签收标准,学生只需凭借短信取件码或手机号码便可取走快递,95%的配送员不会要求检查学生证件,常常造成误取和快件丢失等现象。另外,学生取件时,很少有快递员提醒拆件验收,甚至存在不允许先验货再签收的情况,这种行为导致快件缺损难以划分责任,存在安全问题。④未实现末端“门到门”配送服务。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是指,在满足客户需求条件下,将货物准点送达客户手中的“门到门”的物流配送服务,实际运作中是以快递企业的便利性为出发点,并不会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派送。且由于高校校园安全性考虑,非合作快递企业无法进入校园,无法直接把快件送至学生手中,未提供“门到门”服务的便利。

分析发现学院现存的配送模式都存在弊端,配送灵活性差、安全性差等问题,都有可能使配送成本增加、配送服务质量差,最终导致学生满意度低等负面影响。

4 学院“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措施

(1)共同配送模式。基于高校现有的各种配送模式,结合城市共同配送理论,构建基于共同配送模式下的末端配送,以解决学院“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以期降低成本,提高时间效益。

由于学校外部代理点较多,而校内仅有“机电跑跑”一个校园代理点,导致众多快递不能直接进入校园配送;如果全部快递进入校园配送,又会因校园占地实际面积小的约束影响校内环境。因而笔者考虑,融合城市共同配送理论构建新的末端配送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两阶段共同配送:一是由几家主要的快递公司,如顺丰、韵达、申通、圆通等占业务比60%~80%的出资,选取学院附近构建“机电小型共同配送中心”,其他小型快递公司也可以缴纳管理费的形式使用该配送中心,经实地考察发现学院1公里以内有许多仓库在使用中,在建设“机电小型共同配送中心”时可以选用,切实可行;二是由学院学生和管理人员参与“最后一公里”共同配送,在校外建设的共同配送中心仍不能实现快递进校园配送至师生手中,在配送中心将快递按不同区域分拣后,可以按批次由统一车辆运送至校园内,此时可以充分利用学院“机电跑跑”“贫困生校内兼职”等项目,由校内师生进行配送,实现“门到门”配送的最后一步,达到减少配送费用、降低配送成本,也能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

(2)智能快递柜模式。智能快递柜是一种方便用户提取快件的自助服务设施,作为自提点的一种,与其他形式的自提点相比,智能快递柜能够有效提高快递员投递效率、减少投递时间、降低投递成本,有些高校已经开始使用。

设立推广“智能快递柜”方便学校师生领取快递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在对学院200名师生的问卷调查中,关于“智能快递柜”使用意愿显示,90.23%的被调查者都愿意使用,甚至愿意付费使用的比例也较高。“智能快递柜”旨在为用户接收快件提供便利的时间和地点,将校园内物流整合,致力于采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高校 (即将发展写字楼、社区)提供第三方收发快递的智能服务平台,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让高校师生能够全天随时安全、快捷地收发快递。

(3)智能物流机器人配送模式。在“互联网+”“智慧物流”等模式下,物流业正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升级,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和普及,出现了智能物流机器人等设备,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用于派送包裹的物流机器人,其能够代替快递员的工作,实现对包裹的派送,其工作过程主要为:快递公司将需要的包裹放置到物流机器人的箱体中,然后通过触摸屏为物流机器人设定目的地,物流机器人则会根据用户设定的地址到达目的地,收件人将包裹取出后,物流机器人返回到出发地。

在学校这种特殊环境,车辆不能随意进出校园的情况下,可采用智能物流机器人实现“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同时能解决学院师生因上课而领取快递时间受限问题。但是“智能物流机器人”引进成本较高,技术方面也有待改善,故选取此模式时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5 总结

高校师生作为快递配送的一个重要群体,校园“最后一公里”是快递配送的关键环节,对于高校“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的研究是很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根据实地调查法观察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快递配送现状,发现学院“最后一公里”配送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院师生对“最后一公里”的满意度等问题。提出基于共同配送的末端配送模式、引进智能快递柜模式、智能物流机器人配送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冯涛,陈伟.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0).

[2]罗明,陈勇.智能自提柜应对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6,35(5).

[3]赵业佳,郭星兰.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 中国商论,2017(14).

[4]李雪梅,利红易,龚如洲,等.高校快递派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研究——以桂林高校为例[J].中國市场,2017(3).

[基金项目]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院级一般课题“基于共同配送的高校‘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Y201909)。

[作者简介]袁婷婷(1990—),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智慧物流最后一公里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面向小城镇连锁零售业的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研究